艺术与社群|定海桥照相馆:限定一个月的社区实践

老金/摄影师
2018-06-01 11:42
来源:澎湃新闻
定海桥照相馆。视频制作:江嘉琳 等(02:59)
大家都叫我老金,我是一名独立摄影师。做过十年商业摄影,十年媒体摄影,近年来自由创作。照片最大被放大到四十寸,自己做了个展请朋友们来看。最小被澳门政府做成邮票发行,那是前几年业余时间为奥比斯慈善基金会做公益活动时拍的照片,正是那些年的公益拍摄让我感受到了摄影的力量。 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方式。

2017年5月8日到6月8日,我在上海定海桥社区做了一个月免费照相馆的项目,场地借用了定海桥互助社的一楼空间。

定海桥街景。金瓯 图

这是一栋三层的老式私房民居,隐藏在错综复杂的定海桥街巷里,就算是当地居民,跟他们说了地址,也不一定能轻易找到。做照相馆的主意是朋友老徐出的。我第一次去定海桥互助社的时候,看到了他几年前的这个想法被打印成小纸条,和其他人的自我介绍、创意想法、祝愿等一起贴在了互助社的展板上。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对于开过照相馆的我来说不是一桩难事。

“定海桥照相馆”的广告贴在定海桥互助社的大门上。金瓯 图

我请另一位朋友武佳音帮忙设计了海报、免费优惠券、装照片的信封,快速地买齐了背景纸、裁纸刀等小道具,理清了一楼的场地,还从互助社的物料里找到了以前活动多余的布料,正好挂起来当背景布。我又问朋友的朋友借来了灯具,支起三脚架,把临巷的窗口布置成橱窗,一个小照相馆像模像样了。

照相馆内景。金瓯 图

定海桥街道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东部,从地铁十二号线爱国路站出来,走上七、八分钟,就能淹没在这人来人往的市井里。这里有肆意生长的马路菜场,也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私房和工人新村混居的建筑形态,也有建成很久但没什么人住的商品房,像一座座巨大的纪念碑作为背景衬托在不远处。

街道和楼房保留着以前的尺度,虽让人感觉略微拥挤,但又异常亲切。在这样的巷子里做照相馆显然是很难盈利的,后来我觉得索性就免费好了。但当我们去街头发免费券的时候,人们是比较防备的,或以生意忙、走不开等理由来推脱。

开业第一天,我只拍了一位对门的邻居——黄阿姨。黄阿姨身材瘦小,语速极快,曾经是苏宁电器的金牌销售,阿姨特意换了件女儿的衣服来拍照。“你们不要把我照片登出去噢,现在老了,你把我修得年轻漂亮点噢……”

照相馆的“橱窗”。金瓯 图

渐渐地,在“金牌销售”的口碑传播之下,来拍照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卖虾的、卖菜的、钟点工、保安、包工头等等,租住在附近的居民都来拍照了,生活照是寄给远方亲人的,证件照则留作备用。到第三周的时候,照相馆门口已经开始排队了,老人、孩子们已经把照相馆当成了他们临时的交流空间,开始唠唠家常,谈谈插队落户的经历。

距照相馆不远处有座养老院,自从里面有位劳模护工阿姨来拍照并感到很满意之后,其他护工阿姨都利用午休时间来排队了。他们希望我把他们P上不同的漂亮衣服、P到不同的风景胜地,拿到照片的时候仿佛她们真的刚刚旅游归来。

养老院护工们的“旗袍秀”。金瓯 图

照相馆的最后一天,收摊之后还不停有人要求来拍照。在这一个月里,我总共拍摄了112位居民。最后我们还离开了定海桥社区,到复兴岛去给那里的居民上门拍照。

一个月的拍摄之后,我陷入了沉思。这到底算是个艺术行为还是公益活动?

近一年来,我都在整理这些照片,并把它们变成了一本摄影书。我把人们来拍照时和我做过的简短交流和他们的照片一起留在了纸上。

摄影书里包含了照片和拍摄时的简短交流。金瓯 图

也许因为免费,他们的真实需求通过照片呈现了出来。虽然这是些看上去普通日常的生活照、证件照,它们被寄往远方留守的亲人或贴在领取插队当地退休金的表格上,它们的用途恰恰是当下社会现实的体现。

定海桥免费照相馆就像一个切片,把那个层层叠叠几乎看不见天空的世界呈现了出来。我觉得这是艺术或公益都不重要,关键是我自己对摄影有了新的突破和认识,也是利用摄影方法对社区发展的一次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定海桥地区上空密布的线网。金瓯 图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