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所有的分别都团聚在浓浓的中国年里
1月16日,在兰州火车站西出站口,一位女士带着孩子与丈夫重逢。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5年的春晚,刘德华唱了一首《回家的路》,这位华语流行世界里的常青树,以并不鲜明的港乐风格,缓缓吟唱了春节最大的主题:回家。《回家的路》在当年并没有大火,甚至也不像典型的刘天王作品。但是在2023年,这首歌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广泛传播。歌中所唱“回家的路,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多少的笑,多少的哭”,牵引起无数听众的心绪——三年来,回家的路,曲折而漫长。
回家团聚——这是一个根植于中国年俗的最大母题,文艺工作者们一年又一年的创作并且赋予其不同的时代内涵。在更早之前,1999年的春晚舞台上,一首《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彼时,年少的我们还未曾远行。快25年过去了,当我们从天南海北挤上回家的列车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回家的急切,才能想起1999年的那个夜晚父母的叮咛“等你们考上学校在外面工作成家了,才会读懂个中滋味”。现在想来,二老在那时就已经预见,孩子们一旦飞翔就不会停歇,而所谓的常回家看看只能是他们最低的期盼了。
腊月的冬日里,阳光清澈明媚。一则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刷屏,无数个回家团聚的镜头混剪在一起,那些最真实的表情和身体的相拥让人感动。同事们说,看完这个,实在太想回家了,恨不得一脚踏到家门口。
媒介的变革和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得过去几年人们对年味的渐淡不再大惊小怪,但不管如何争执,谁都无法否认对过年、对回家的翘首以盼。我们飞得再高、再远,终究还是会用地方经验去判断、衡量那个外面的世界。正因为我们有了故乡的生活,才能够理解差异,理解多样性;正因为我们有了故乡锻造而成的道德价值、人际关系,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时代与世界不断发生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因此,无论线上的场景有多丰富,终究不可能代替“在场”的感觉。过年之所以是亿万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回家之所以让亿万中国人迈出最整齐的步伐,是因为我们都知道,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意味着什么。
老舍先生说,最令自己怀念的,还是小时候过的年,虽然那是些久远的回忆,但一切又都是那样鲜活。他回忆道:一到腊月,年的气氛就浓起来了。在村里的供销社,购年货的人络绎不绝。那些传统的年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起来,它们依然漂亮,那厚厚的纸,散发着油墨的芳香,在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把它当作是年的象征。也许是屋檐下的灯笼,也许是大门上的春联,也许是村头那条熟悉的小路,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一定都有承载着难忘经历的春节记忆。
“中国年”就是靠这些春节记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里铺展开来的,疫情刚来的那一年,因为就地过年,我在城市里把儿时在父母身边学到的那一整套年俗一个不差地临摹了一遍。真的到了自己的手里,仿佛变得更加神圣而且小心。相信一定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在年俗的传承里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年”蕴藏着的生命情感。
这一次,我们再次踏上了回家的路,更加急迫,更加小心翼翼。回家,可能是3年来的久别重逢,可能是面对亲人离去后的探望和祭奠。有人说,人类的悲欢并不完全相通,但与他人共情,才是自我的拯救,才是善良的开始。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当我们享受团圆的时候,也不忘他人的境遇,更希望故乡厚土能够抚慰漂泊游子们的心。
今天是大寒,明天就是除夕,要过年了,不管怎样,这一年真的要过去了。让我们专心致志过一个年吧。在经历了无数的不可知之后,我们更加确认,那些远去的每一天,平凡的或不平凡的,其实都构成了个人的命运巨变。所以,眼下正在经历的和未曾到来的,更值得我们无比珍惜和全力奔赴。我们即将推出的《春节的七个晚上》,会记录这些看似普通的夜晚,但却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守候。
万家灯火万家欢,千里明月千里光。愿所有的分别,在此刻,都能在浓浓的中国年里团聚。
海报设计:白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