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天10家公司拿不出钱,债市“违约潮”怎么破?

夏宾/国是直通车(微信公号)
2018-05-30 15:27

中国债市正因连续高频的违约事件而引发外界担忧和关注。

据Wind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中国已发生21起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其中10起发生在4月17日至5月21日的短短30多天时间内;另一方面,新增违约发行人已到达6家,该数字已与去年全年新增违约发行人数持平。

爆发

近年来,随着中国公募债市“零违约”纪录被打破,叠加企业自身问题与官方去产能、去杠杆、强化金融监管的行动,中国债市屡次暴露风险。

以此轮大规模债市违约事件来看,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认为,本次所谓的“违约潮”与2016年相比有明显的不同:2016年的“违约潮”主要是由于经济下行的客观背景及个别发行人的主观偿债意识淡薄所致,本次“违约潮”更多是由于金融强监管及政府债务强监管所引发的广义信用收缩。

他进一步指出,金融强监管对依靠激进融资进行过度扩张的主体影响较大,政府债务强监管对资金回流受控于政府的主体影响较大,部分发行人同时具有上述两个属性,因此出现风险的概率更高。

富达国际固定收益基金经理黄嘉诚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此轮债市违约的一大触发点在于违约公司在公开市场上很难“以新偿旧”,银行取消了对公司的备用信贷,尤其是小型银行不愿放贷。

此外,有些公司面临着应收账款无法回笼的问题,因而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流动性紧张甚至违约。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特别强调,本轮“违约潮”亦与当前坚定推进金融防风险、打破刚性兑付有关,在此环境之下,地方政府等隐性维稳诉求降低,导致问题更容易暴露。

风险

尽管中国债市的信用“伤疤”被不断揭开,但违约率仍然较低。

黄嘉诚指出,自2014年第一起违约事件发生以来,截至目前已有超50家民营企业出现违约,但中国市场的违约率目前只有0.1%至0.2%,仍然低于许多地区和市场。比如,以美元计价的亚洲高收益债券违约率大概能达到3-4%。同时,中国债市违约总额目前达到910亿人民币,该金额也只占中国债务总量的0.12%。

即便如此,风险仍旧不可小觑。黄嘉诚提醒,在打破刚性兑付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企业的隐性担保可能会减少,政府对违约的容忍度也在不断提升,预计今年下半年可能出现更多的企业违约事件,整体数量或将超过2017年。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指出,若再考虑到已经明显涉及负面新闻,虽然近期努力兑付了到期债券,但还有大量存量债券面临再融资压力一些主体,实际暴露风险的债券数量还会更多。

对策

这一波债市违约会有哪些影响?又该如何应对?

张旭认为,短期来看信用债的违约必然会对市场参与者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少量有序违约对建立市场化的定价估值体系、完善市场风险分散分担机制、充实评级违约率数据库均有积极意义,也是对现有制度规范、机构和市场参与者行为的自我校验,有利于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在他看来,可通过加强监管协调、进行发行人教育、在债项上引入显性的和隐性的增信、适当引导投资者预期解决当前问题。

黄嘉诚则指出,央行在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经将“去杠杆”的字眼去掉,而换成了“调结构”。这意味着政府的调控重点已从单纯地降低杠杆率,转向策略性地调整不同行业间的资源配置和资金流向,加上近期推出的资管新规,可预期下半年中国债市有望回归基本面。(原题为《30多天10家公司拿不出钱,债市“违约潮”怎么破?》)

    责任编辑:郑景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