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做自己,是人生最难的修行

2023-01-10 12:44
上海

今天给大家解读的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

怎么做才能摆脱讨好型人格,活出真正的自我?

相信这本书能够给你答案。

你是否也曾经被一个缺点、一件小事折磨得抬不起头?

你是否也曾在跟父母、朋友相处时困难重重,感到窒息?

你是否也曾被说不出口的话、隐藏的情绪裹挟,看不到人生的方向?

所有这些行为,都有答案——你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今天本文就将带你走近阿德勒心理学,看看从这本书中你可以获得的东西。

这世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里所写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每个人一生都被包围在一堆人际关系网中:

周围的亲属、朋友不断地向你发出喜怒哀惧的信号,电视上、手机里、环境中充斥着价值观的讨论。

你我走在一条条并行不悖的人生路线上,被规约、条款、道德所“束缚”。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哲人的祖父年轻时脸部曾受到了重创。

面对这一灾难性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会选择“世界太残忍了”或者“人们都是我的敌人”之类的生活方式。

但他的祖父却觉得:“人们都是我的伙伴,世界非常美妙”。

因为他完全地做到了自我接纳,不害怕被讨厌,也不在意任何人的评价。

很多人经常会有这些困顿:

有人认为你不好,你就花尽心思寻求他的认可,却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面对上司的挑剔,总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于是越发焦虑。

阿德勒告诉你,有这些情况,是因为你把人际关系营造成了“纵向关系”——

拒绝用更好的方式沟通,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本质是你想要去“操纵”别人。

而如果你能够与人们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

那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你将获得这种横向关系的红利。

因为,当你会因为别人的表扬而高兴或悲伤,这本质上代表你是为了别人而活,是不自由的。

而真正为自己而活的人,会把自己和别人当做平等的主体,不会因他人的评价患得患失。

成熟的人,都懂得课题分离

有人说,我能够明白你说的重新审视人际关系的道理,但我还是走不出迷雾。

因为原生家庭、亲戚朋友无时无刻地在对我施加“压力”,让我走着一条无法抵抗的路线。

这就涉及到书中所讲的“课题分离”话题了。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里,女主人公为了在公司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刻意去讨好周围的同事;

下班回家,还要刻意讨好她的男朋友,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只为了把天生的卷发拉直。

所有这些,都没有换来同事的青睐、男朋友的知足,只换到了自己的一身疲累。

最后她终于承受不住,辞去了工作,搬到郊区,也跟男朋友断绝了往来。

这时的她,反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说,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都是有界限的,而你不能越过这些界限,去求得人生的平和。

如果你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获得一些东西,你就陷入了他人即地狱的境地。

阿德勒认为,不用担心被别人讨厌,也不用担心别人的不喜欢。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要一点都不考虑别人的想法,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而是说,我们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观点和看法,需要有自己的主见,活出自己的性格来。

也许有时候你的“无所畏惧”换来了别人的恶意,但是这是他人的课题,你已经做到了你能做到的最好,其他就交给别人来评判。

很多人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模糊了各自的课题。

比如人们经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伤害你的事,并道德绑架说“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你还不领情”之类的话,这些都是“越界”的表现。

另一方面,如何掌握课题分离,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人生遍布着很多“谎言”,例如:

我克服不了自卑,因为是父母不断地贬低我,才让我这样的;我不喜欢上台演讲,因为这样我会脸红并且心跳加快等等。

阿德勒心理学会拷问说:你在害怕什么呢?

这一切都是源于你不安的内心、浮躁的心理活动。

是你选择了这样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来自于他人的压力。

这样说也许很“无情”,但事实就是:

一旦你选择了除此之外的另一种行为方式,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像你花心思解开了一道数学题一样顺利。

人生不是比赛,取悦别人不如丰富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个体的含义是独特的、不可拆解的。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对此,阿德勒准备了极其简单的回答:想要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不是要一味地取悦别人,而是找到所谓身处“共同体”的感觉。

关于如何找到这种感觉,他的经历能给你足够的回答。

童年的阿德勒曾患佝偻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做剧烈的体育活动,再加上成绩一般,老师评价他以后只能成为一个鞋匠。

但父亲却一直鼓励他,让他永远不要让眼前的困境束缚自己。

于是,阿德勒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最终成为著名心理学家。

很多人习惯性认为,自卑往往代表着与他人的比较。阿德勒却觉得,自卑应该是与“理想的自己”相比较。

真正成熟的人,从不活在他人的期待里。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北海有条名叫“鲲”的鱼,有天化身为一只叫“鹏”的鸟,立志要飞往万里之外的南海。

飞行途中,有一只蝉和小斑鸠讥笑它说:

我们平常奋力而飞时,最多飞到榆树和枋树上,你又何必不自量力要飞九万里的南海去呢?

鲲鹏并没有因为蜩虫的耻笑就停滞不前,而是一飞冲天,收获了广阔美好的天地。

蜩虫眼里只有矮小的榆树,无法理解鲲鹏追求的星辰大海。

每个人阅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追求优越感的目的只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

最怕的就是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

写在最后

最后,让我们继续引用“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观点,幸福地走在人生路上。

不惧怕周围人的眼光,关注当下,爱自己、看见自己、珍视自己、活出幸福的自己。

毕竟,没有人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更不能干涉别人去喜欢谁。

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自己的内心,不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

只有你是你自己的时候,才能吸引真正喜欢你的人。

原标题:《《被讨厌的勇气》:做自己,是人生最难的修行》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