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噶尔的“绿色战役”:两年投资1.5亿,消除“无树户”
去年春天,西藏阿里噶尔县开始一场”绿色战役“,进行城区绿化工程。 噶尔县委宣传部供图
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正在进行一场“绿色战役”。
去年,噶尔县开始集中搞城区绿化建设工程,以“种大树、大种树”为主要措施,以城区绿化“成型、成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目标,投资7000余万元,栽下超过6万棵树种。
今年,噶尔县又开展了消除“无树村、无树户”的绿化工程,再次投资7000余万元,栽植8个品种的树种,总量230180棵。
这是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跟随中央网信办组织的“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西藏行报道组(以下简称“报道组”)在噶尔县走访时了解到的。
噶尔县委常委、副县长齐喜军告诉澎湃新闻,“如此大规模的栽树,在噶尔县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去年夏天,噶尔县国道219线8公里段已经成了景观大道。噶尔县委宣传部供图
挑战
噶尔县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在噶尔县甚至整个阿里地区栽活一棵树,比在内地养一个孩子还难”。
齐喜军觉得这话一点没有夸张。据他介绍,噶尔县的年平均气温只有0.5℃,年降雨量70毫米,年蒸发量却达到2235毫米,每年的无霜期只有70多天,“也就是说每年树木的生长期也就是70多天”。
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大部分树种来说,都是不宜生长的。陕西第八批援藏干部常昱因工作需要查询了解过噶尔县此前的栽种历史。她告诉澎湃新闻,50多年前,噶尔县只有一条狮泉河和大片红柳林。由于高原的地质条件不佳,能源也相对匮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耐烧的红柳林被当地居民用来作燃料使用。仅有的片林遭到了破坏。
后来,上世纪60年代,这一情况才引起重视。当地政府从距离噶尔县230公里外的班公湖移栽了红柳,并对这些红柳进行了精心的保护,才让狮泉河畔重现红柳林。
“除此之外,再难看到成规模的片林了。”茫茫戈壁难觅大片绿植的情况让常昱记忆犹新。
要向高原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妥协吗?阿里地委、行署和噶尔县的领导干部们用决策和行动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去年春天,一场大规模、全方位、立体式的覆盖阿里地区全城的“绿色战役”打响了。
据去年9月25日《西藏日报》刊载的这次城市绿化工作纪实《世界屋脊看绿肥红瘦》报道,于去年初走马上任的阿里地委书记朱中奎曾表示,此次城市绿化是改善阿里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味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生态保护传承宏伟工程。
“这次城市绿化投资大、挑战大、风险大。”朱中奎对这次工程给予厚望,“如果成功了,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5月12日,噶尔县委书记高宝军为报道组介绍这两年绿化工程的整体情况。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摄
创举
噶尔县是阿里地区此次城市绿化的主要实施单位。陕西第七批援藏干部、现任噶尔县委书记高宝军对澎湃新闻说,“这项工程是被全县当成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的”。
齐喜军负责分管这项工作。据他介绍,去年噶尔县城区的18条街道、5个公园和一个生态农业产业园,国道219线8公里段以及下辖的四乡一镇15个村(居)都进行了植树造林。
“栽植总量为61908棵,其中青海杨36000棵,毛头柳4000棵,班公柳和沙棘各10000棵,还试种了部分山杏、国槐和云杉等树种。”齐喜军说,此次绿化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城有绿色、乡有景观、村有片林、户有树木”。
这样一项工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为了顺利实施这项前无古人的绿化工程,齐喜军说,整个噶尔县的领导干部和群众都付出了很多心血。
最主要的是做到了三个“到位”。齐喜军向报道组详细介绍了这三个“到位”。
首先是前期准备工作到位。齐喜军透露,虽然城区绿化工程是从去年春天才启动实施的,但是在2016年8月就开始谋划了。
“栽植哪些树种,每个树种应该如何栽植,如何把城区打造成园林式的,像这些问题我们前前后后讨论研究又反复论证了4个多月,到2016年年底才形成了最终的栽种方案。”齐喜军说。
确定方案之后,就是派员去选择树种。“我们一共去了全国十余个省区市,新疆、甘肃、青海,还有西藏的拉萨、日喀则等地都去了。”齐喜军继续介绍道。
第二个“到位”就是技术栽种非常到位。从起苗到运输再到树种浸泡直至栽植和后期管护都严格把关,规范操作。
国道219线8公里段被当作进城的景观大道来打造。澎湃新闻看到,这里已经栽种下一排排树种,有青海杨、毛头柳、沙棘和班公柳,树种的最前面还栽种了花带。整个林带全长大概2.5公里。
有的树苗扎上了撑杆,防止大风吹得它们摇晃,不利于生根。有的树苗还“穿上了衣服”。毛头柳树苗外被罩上一层塑料保护罩。高宝军说,这是去年冬天来临之前罩上的,是为了防止这些树苗因为冬季气温低冻坏,“辛辛苦苦栽下的,如果熬不过冬天,第二年春天就抽不出芽”。
整个栽植过程除了把住技术关,情感投入的到位也是关键。齐喜军说,在栽种之前,县里开了数次的培训会,也多次强调在阿里地区栽树不易,要精心爱护树苗,栽植成功是给当地百姓造福,“可以说,群众对栽树这个事非常有感情,很多人都是自发地管护家门口、单位门口的树木”。
去年春天栽下的树苗经过一个严冬的考验,基本都成活了。高宝军说,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据。毕竟在这次“绿色战役”正式打响之前,不少人对此心存质疑,连不少林业专家都不敢打包票这些树苗一定能活。
噶尔县加木村村民正在精心管护栽种下的树苗。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摄
推进
今年,噶尔县又开展了消除“无树村、无树户”工作,进一步推进绿化工程。
据高宝军介绍,今年再次投资7000余万元,用于噶尔县下辖一居委会康乐新居的大面积绿化,象雄路、孔雀路等路段的延伸绿化,以及在多个村子补种树苗。
澎湃新闻到噶尔县下辖的多个村居采访时发现,确实家家门前有树,而且群众参与种树的热情非常高。
“按消除‘无树户’要求,每户至少要栽活5棵树,所以考虑到成活率,村民一般都会多栽一些,有的村民能看到其中的效益,就会栽的更多。”齐喜军对澎湃新闻说。
噶尔县加木村村民西热加参(音)最近就在忙着对刚栽下的红柳进行精心管护。
他告诉澎湃新闻,在“绿色行动”开始前,他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也种过树,多是红柳,但是规模都不大,也不知道育苗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
“去年县里搞了绿化工程,需要很多树苗,我们村里也开始积极育苗,最后卖了15万元,我们很高兴。”西热加参说。
经济效益只是此次“绿色战役”带来的效益之一。在高宝军看来,生态效益似乎更大。
“原来只知道能种红柳、班公柳和格桑花,现在国槐、山杏都种成了。你们再晚来两个月就能看到一片绿意,去年夏天城区的绿色景观非常漂亮,改变了不少人对阿里固有的印象。”高宝军说,他经历过风沙扬尘的阿里,“有时候办公室的门都推不开,因为门口堆了一层沙粒”,所以“现在沙尘少了”的改变让他感到异常欣慰。
高宝军还透露,绿化工程会一直抓下去,把它和脱贫攻坚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去考核,要求消除“无树户”就要完成这个目标,“村民没有成活5棵以上的树,就不能兑现生态补偿资金”。
对领导干部同样高标准考核,一共二十几项考核数据,绿化和脱贫攻坚占了60%的权重,也就是说,绿化工程一项占掉了30%。“而且我们实行‘一票否决’,其他工作做得再好,绿化搞不好也不行。”高宝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