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力争明年秋季开学前农村两类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省标

澎湃新闻记者 廖瑾
2018-05-12 10:37
来源:澎湃新闻

5月11日上午,教育部在河南郑州举行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采访活动的首场新闻发布会。澎湃新闻记者 廖瑾 图

5月11日,就如何补齐短板,挖掘农村乡村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开展农村教育等相关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国办刚刚印发的《关于加强乡村小规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谈及了推进农村育人方式的变革,要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利用农村的有利资源,加强爱家爱乡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家乡当地情况,通过家乡的资源提高教育的质量。

“在课程体系当中,我们有国家体系,也有当地的课程和校本的课程。特色必须要建立在国家基本课程完成的基础上,一定要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同时从本地出发,加强乡土课程和本土课程的建设。”他补充表示。

已要求全面改薄资金向两类学校建设倾斜

5月11日上午,教育部在河南郑州举行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采访活动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就近期发布的《指导意见》进行解读。

发布会上,吕玉刚指出,乡村小规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简称“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来看,两类学校在服务农村最困难群体、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办好两类学校意义重大,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还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他表示。

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指导意见》要求,重点抓好几项工作,其中包括抓布局规划、抓学校建设、抓师资队伍、抓学校管理、抓教学质量以及加强督查检查。

其中,在抓学校建设方面,教育部将督促未出台两类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的省份,尽快确定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部已经明确要求全面改薄资金向两类学校建设倾斜,各地要加快建设进度,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两类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

另外,为加强督导检查,将两类学校一并纳入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已通过基本均衡评估认定的县区接受督导复查时应包括两类学校。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了两类学校建设的“河南经验”。她指出,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数、在校生数均居全国第一,为了补齐两类学校短板,2014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优化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城镇基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意见》,着力解决“城镇挤”的问题;2016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意见》,着力解决“乡村弱”的问题。2014年-2017年,全省集中“全面改薄”资金259.45亿元,对农村薄弱学校规划保留的两类学校进行改造。

农村小规模学校不能“撤并了之”

现代田园教育或是探索方向

虽然办好包括两类学校在内的农村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面对乡村小规模学校“萧条”“贫弱”现状和乡镇寄宿制学生“心理”“欺凌”等问题,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邬志辉在会上指出,持“进一步撤并论”观点者是大有人在,他们觉得城镇化是发展趋势、乡村教育没有希望,与其留之不如撤之,让乡村孩子全部进城、进镇读书,让城乡儿童同等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在他看来,乡村小规模学校并不是一种“落后”的学校形态,只不过是一种“独特”的学校类型而已。

“小班教学、多科教学、复试教学在国际上也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我们要认识到,乡村教育之于城市并非全为劣势,而是有其独特的优势。”邬志辉举例表示,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文化、乡村的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乡村的生态环境与自治传统等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

同时,他表达出担忧:“现代儿童都患上了‘大自然缺失症’,乡村教育要让乡村儿童和青少年认识家乡特质和比较优势,确立乡村自信,扎下乡土根脉。如果乡村儿童不熟悉、不热爱、不认同家乡,又难融入城市或不被城市接纳,那么将来必将成为无根的一代和精神漂泊的一代。”

会后,邬志辉向澎湃新闻介绍,目前他和团队正在全国多地开展现代田园教育的探索。

“我们在四川成都市蒲江县有一个实验区,开展自然主题探究课程。主题由学生提出,比如有一门课程是关于种萝卜,课程进行一年。学生要自己选择工具翻地、播种、除害,在萝卜成熟后,还要思考研究萝卜的用途,是食用还是药用等。”邬志辉说,“这实质上就是现代农业的思考模式。”如同种萝卜的课程,类似的自然主题探究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采用“学生在前,老师在后”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邬志辉表示,通过与大自然接触,培养学生的关键经验,农村学生不仅在成绩上不会差,而且还会展现出其他诸如在探究方面的能力,这或许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改革的一个方向。

    责任编辑:胡芮默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