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计划对谈 | 短片无国界

2022-12-15 14:33
上海

原创 天才计划 NOWNESS现在

将短片放置在更广阔的语境中,所能讨论的话题,也将变得更深远和大胆起来。

天才计划期间,我们设立了5场跨界嘉宾的对谈。他们围绕不同的话题,讨论短片所预示的潮水的方向。

这是最后一篇,我们在全球语境下探讨短片的制作与发行。

NOWNESS天才计划进入第4年,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是,大量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青年导演涌现。

我们回顾了历年终审入围导演的教育背景,留学生的占比出乎意料(第一届9/12,第二届9/12,第三届6/13,第四届12/18),而最终的获奖导演全部来自留学生群体。不禁让人联想到,近一两年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较好成绩的短片,创作者也多有留学经历。

相伴而生的是,海外制作也越来越普遍,本届天才计划524部参赛短片涉及13个国家和地区,82部来自大陆以外,其中21部更是跨国制作,似乎呈现了一种“短片无国界”的状态。

《有羽毛的东西》,徐天琳导演,第4届NOWNESS天才计划终审入围作品

这些现象是否在导向一个结论,即海外教育背景和跨国制作是保证华语短片能被注意的必要条件吗?以及,是否有更“讨巧”的题材能获得电影节展的青睐?放眼全球,短片的创作生态又是怎样的?

由此出发并延展,我们邀请了三位嘉宾进行了一场对谈,他们分别从电影制片人/出品人和创作者的不同视角分享了见解并达成了某种共识:短片的蓬勃创作力无法让我们再把短片作为长片的“子类型”或“附属影像”,短片有其自身的媒介使命。

电影节不只是有着自己规则的角逐胜地,更像是一个提供多元文化碰撞和交流甚至是教育的容器,并持续包罗更广阔的创作萌蘖。

谢萌

电影出品人、制片人

赤角Rediance创始人

第4届NOWNESS天才计划终审评委

徐佳含

制片人

午夜深失焦/深焦DeepFocus联合创始人、合伙人

第4届NOWNESS天才计划复审评委

薄汉雄

青年导演

作品《漂流》荣获

第2届NOWNESS天才计划中国大奖

在长片的藩篱之外

徐佳含:对我来说,成熟的创作者都是把短片当作短片拍的。今年我在天才计划复审看到有一些作品,感觉是把长片剪成短片来投。也许是先拍了完整长片,又剪出短片版本投报,或者构思了一个长片故事,压缩拍摄成了短片。

谢萌:这种就蛮可怕的。像薄导的《漂流》,可能就不是一个长片的想法。但单从片子的结构看,薄导是做了非常完整的计划,有很明显的结构在。

《漂流》,薄汉雄导演

薄汉雄:我确实没有针对《漂流》的长片计划。这个片子有一定的实验性。我把它想象成社会历史中的一粒沙,在短时间内呈现了一种发散式的形态,试图包裹住一段历史中的小人物和家庭。我也没有太去遵循所谓的长片的叙事结构,就是一个纯粹的短片。

我认为短片和长片的规则和审美不太一样。短片是发散式,不一定有特别完整的故事,但得有自己的结构。短片(作为一种特殊媒介)表达很多东西是很有魅力的。我之前的老师,有的拍过几部长片,会去再创作短片。我想他们也知道两种媒介是不一样的,但对于创作短片还是有一种执念。比如贾樟柯、张大磊导演,也会再拍短片,都很好看。

谢萌:对,我想这种拼贴的、离散的、多层次的、带有时代和影像化表征的东西,短片可以比长片实现地更自然、更自由。

《燃冬》,陈哲艺导演,谢萌制片

留学有用但非必要

徐佳含:从复审来看,有海外背景的创作者,主题相对不会太局限在中国乡村或城市,会好玩一些。比如有一部拍韩国人在美国的西部片。

薄汉雄:我本科的时候在芝加哥艺术学院,那时在美术馆看过很多实验创作,帮我打开了思维。拍完《漂流》就去投电影节了。投了七十多个吧。因为每一个电影节、每一个国家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需要大量的沟通。也是从电影节开始,我了解到在国外单就短片领域,就有很专业包括发行、融资、甚至比如说奥斯卡的这种公关的整套产业。

《漫游》,祝新导演,徐佳含制片

谢萌:这要回到艺术创作的视野问题。20年前,我们开始受惠于互联网,能有机会看到很多国外作品,但离完整的电影、艺术教育还很远。许多纪录片和艺术短片国内没什么机会能看到,但在国外美术馆、资料馆、艺术院线可以。这些东西都能帮创作者打开视野。

国外的电影教育里对于短片和电影节生态都会涉及,比如薄汉雄刚刚提到的,他自己会去报名那么多电影节,包括跟一些短片的发行商合作。国内很多创作者没有这样的信息渠道,甚至不知道有哪些影展可以投。英语水平也是需要攻克的难关。

《记忆》,阿彼察邦导演,谢萌联合制片

但留学背景不是绝对的。这两年在国际上比较受关注的部分中国年轻创作者,比如毕赣和顾晓刚也没有留学背景,完全在本土接受教育,却有着丝毫不逊色的视野。这又是这个时代的新特点。随着信息的传播强度和广泛度不断加大,留学背景作为曾经的优势也在被抹平。

《漂流》,薄汉雄导演

短片如何收回成本

薄汉雄:《漂流》比较幸运,学校那边给了我一些拍摄资金,开始参加电影节后,一部分电影节会支付放映费,获奖后也有奖金。《漂流》还被法国一家电视台买下了,在线上和电视上放,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虽然还是没有完全回收成本。

徐佳含:我跟张律导演合作的时候,得知他40岁才拍第一部短片,进了威尼斯短片主竞赛。我问他投资从哪里回收,他的回答和薄汉雄一样,也是放映费和奖金。后来也被法国的电视台买了,那笔费用也成为了回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谢萌:一个短片如果在比较好的电影节首映,成绩也不错的话,营收压力会比长片小,毕竟投入的资金体量还是小很多。

《漫长的告白》,张律导演,徐佳含制片

关于华语短片获奖潮

谢萌:最基础的还是创作短片的人足够多,基数够大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一定比例的优秀作品。虽然很多选片人觉得他们并没有给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谓的配额,但观察下来还是有一种趋势的。在一个可以给这些创作提供大量素材的地区,有太多东西可以被表达,使得电影节的选片体系不自觉会形成某种层面上的分配逻辑。

中国短片对他们来讲,权重就是比以前变得重要了,当然,这是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发展的累计产物。但这股“趋势”和八十年代香港电影、近二十年的韩国片对比,还是没有形成一个所谓的艺术浪潮。但好歹,它们首先被看到了。

《大象席地而坐》,胡波导演,赤角海外发行

徐佳含:还有题材的因素,一些题材和手法长片用的话有点重,但短片还是更包罗万象一些,会让选片人眼前一亮,觉得这东西在此前的华语电影里没见过。

有一些题材是比较容易戳中外国选片人的,比如一些社会议题、性少数或者少数民族题材。如果这类题材短片又带有导演一定程度的自传性质,确实会更容易获得比较好的电影节成绩。但我觉得,创作者恰恰应该警惕甚至反抗这个东西。被电影节的目光规范、限制,和被其他的因素限制有什么区别吗?没有。

对我来说,一部好的电影,就是有真诚而自由的表达,可以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对于电影节、观众和制片人的预期,可能都是创作者要警惕的。

撰文_Aoao

编辑_2话不说

排版_丹蕊、阿咪

作为NOWNESS多元文化内容的纸上版本,NOWNESS Paper冬季刊与NOWNESS天才计划联动,关注短片广袤多元的影像生态。面对复杂的现实,新生代的影像创作者不再依赖过去的经验,而是通过短片创作去回应不确定未来。这也是第4届天才计划的主题——“以影像联结未来”(Film the Future)。

原标题:《天才计划对谈 | 短片无国界》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