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鄂尔多斯,是什么样?

2022-12-10 23:31
内蒙古

鄂尔多斯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是一个以羊绒与煤炭著称的西北城市

似乎它的地表景物

无非牛羊养殖、矿井深坑

但事实上

它拥有着

多彩大地

(航拍鄂尔多斯多彩土地,摄影师@任世明)

流沙戈壁

(堆积的流沙与裸露的岩石,摄影师@苏大)

嫣红盐湖

(乌审旗毛乌素沙地中的盐湖,摄影师@任世明)

大漠飞雪

(鄂尔多斯文贡芒哈国家沙漠公园的雪景,摄影师@任世明)

黄河蜿蜒

(河套平原、黄河与阴山,摄影师@陈剑峰)

云蒸霞蔚

(晚霞下的骏马,摄影师@苏大)

无数极致风光

成就着鄂尔多斯的

丰饶与多姿

却鲜有人为此而到访

这片自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

也许一直在等待着

等待着别具慧眼之人

来此欣赏它的

瑰丽、苍劲、缤纷与壮阔

(鄂尔多斯地形与位置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01

硬核大地

当我们踏足鄂尔多斯

便会发现

这是一片敞天敞地的高原

夕阳西下

如熔炉流金

(鄂尔多斯的日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夜幕降临

则星汉灿烂

(库布其沙漠的满天星辰,摄影师@黄登一)

层云蔽空

便暴雨如注

(请横屏观看,草原风暴,摄影师@苏大)

它这种

暴烈而野性的气质

可以追溯至远古的

洪荒时代

距今约30多亿年前

鄂尔多斯这块土地

便从属于地球上

最原始的古陆之一

“鄂尔多斯古陆”

(从桌子山地区挖掘出的片麻岩系距今已有20多亿年,摄影师@苏大)

在之后的近20亿年里

它经历了无数次地质构造运动

逐渐在地底深处

形成了一块极为刚硬

极为稳定的基底岩石

地质学家称之为“克拉通”

意为“陆地的核心”

而地表之上

原始的热带森林曾遮天蔽日

恐龙家族在此称霸一时

成吉思汗鄂托克鸟等

史前化石的首次发现

便在鄂尔多斯境内

(摆在博物馆中的恐龙化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彼时的茂密植被

经历上亿年的埋藏、演变

转化为今日的

巨厚煤田

(鄂尔多斯露天煤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

数以亿年计的光阴中

最活跃的地质、最繁茂的生命、

最极端的环境

全都零落成泥辗作尘

化作大地的缤纷

安放于稳固的基岩之上

当地称之为“砒砂岩”

其遇水为泥、遇风成砂

极易剥蚀、裸露

表面呈现深深浅浅的沟壑

当漫山遍野的层层色彩

映入眼帘

我们犹如在阅读

一部土石谱写的地球史诗

(砒砂岩,摄影师@郭宇)

沧海桑田

地球板块运动、乾坤再造

鄂尔多斯的核心块体

却始终如一、恒常不变

地震

远离此地

只能在其边缘搞搞“破坏”

众多的远古遗迹

由此保存下来

(中国近年地震震中分布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燕山运动

与塑造出世界第三极的

喜马拉雅运动

面对此地的“硬核”

也败下阵来

只能在其周围

撕扯出一众盆地

(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块分布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鄂尔多斯则凭借此力

一路崛起

终于形成了

如今海拔1100-1500米的

鄂尔多斯高原

其地表最高峰为

乌仁都西峰

由于峰顶极为平整

人们也形象地称之为

“桌子山”

(请横屏观看,桌子山,摄影师@苏大)

地球造化之伟力

实在难以将其撼动

那么

当这片硬核的大地

遭遇自青藏高原

呼啸而下的黄河

胜败又当如何

02

驯服黄河

当我们从太空审视中国

便会发现黄河

在冲出甘肃、宁夏之后

竟然直接北上

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弯

究竟是何种力量

让黄河行路如此曲折

答案便是

鄂尔多斯高原

(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喜马拉雅运动

让硬核的鄂尔多斯高傲地崛起

其地表远远超出水面

黄河只能眼巴巴地仰望着

两岸相对少水的土地

(鄂尔多斯为高出黄河水平面的大地,摄影师@李平安)

故而

这块倔强的高地

既有着独立于外流区的内流区

也有着被黄河流域所包围的

非黄河流域

(内流区与黄河流域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拒绝了大河的滋养

这片土地的大部分景观

几乎完全由大气降水

一手调控

四条等降水量线

从鄂尔多斯横贯而过

自东南向西北

大地愈渐干旱

(鄂尔多斯年降雨量分布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从雨水冲刷黄土而成的

千沟万壑

(鄂尔多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摄影师@苏大)

到辽阔的草原

(请横屏观看,鄂尔多斯草原牧羊,摄影师@苏大)

再到黄沙与草原交织的

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沙面上如同划痕的印记,是汽车的车辙印,摄影师@任世明)

终于

在雨水与黄河都顾及不到的

鄂尔多斯内陆

诞生出中国第七大沙漠

库布其沙漠

(库布其沙漠,摄影师@樊辉)

(库布其沙漠与黄河,摄影师@陈剑峰)

当然

黄河也并非不想征服

这片土地

库布其沙漠之中

至今仍保留着

黄河与这片土地

战斗过的痕迹

即七星湖

其作为黄河故道的遗存

犹如孔雀的羽翎

在荒漠上绽放

(请横屏观看,七星湖,摄影师@杨孝)

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

红碱淖[nào]

也位于鄂尔多斯边境

其深层地下水

可能与黄河支流相连

(请横屏观看,红碱淖,摄影师@任世明)

流经鄂尔多斯的

乌兰木伦河

都思兔河、无定河等等

均与黄河水有直接联系

但是

上述的河流与湖泊

最多也只能蚕食着

鄂尔多斯的边缘地带

黄河之水

始终无法侵入其腹地

(鄂尔多斯闭流区分布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自青藏高原闯入人间

而来势汹汹的黄河

实在对这块硬核之地无计可施

只能顺从地绕道而行

七百里黄河

如同一条黄色的巨龙

匍匐在鄂尔多斯的脚下

并由此形成了一条融合

冰雪、沙漠、草原、湿地、峡谷

等等无数极致美景的

“沿黄河风光带”

(黄河,摄影师@陈肖)

自西北向东南

黄河从远方狂舞而来

所过之处奇迹般万物生长

(河套平原与鄂尔多斯交界的黄河,摄影师@陈剑峰)

洪流滋润而成的

巨合滩湿地

盛产黄河鲤鱼

(请横屏观看,巨合滩湿地,摄影师@张洪科)

而生机勃勃的湿地之畔

黄沙地块赫然耸立

当我们变换方位与视角

沙地与湿地共存的奇观

便呈现在眼前

(库布其沙漠与湿地共存,摄影师@叶长春)

这里的黄河每逢冬季

便因直面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

结出冰凌、洁白一片

黄河与流凌的对比

极具视觉冲击力

(鄂尔多斯的黄河进入凌汛期,摄影师@张世瑜)

继续向东南

便是著名的老牛湾

黄河又逐渐接触到

黄土高原

(老牛湾,长城与黄河的交汇处,摄影师@崔永江)

不过受到前方

万家寨水利工程的蓄水影响

水流逐渐缓慢

其中裹挟的泥沙有所沉淀

浑浊的大河也在行进过程中

逐渐清澈变蓝

(请横屏观看,包子塔大峡谷,摄影师@行影不离,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当我们换一个角度

观察同一处峡谷

便会发现其如同

大地伸出的“小脚丫”

俏皮又可爱

(包子塔峡谷地形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此后

黄河一路

闯过大坝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摄影师@翟鸿宇)

闯过大桥

(鄂尔多斯过黄河的大桥,摄影师@陈剑峰)

黄河中央

一对“母子岛屿”

娘娘滩与太子滩

犹如巡航的舰队

永不靠岸

(娘娘滩,摄影师@张洪科)

时间来到距今

约4200-3500年前

鄂尔多斯的先民们

逐渐掌握了青铜技术

他们将目之所见的一切

以此记录下来

那是一片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天地

老虎与野猪撕咬搏斗

(虎豕咬斗纹金带饰,摄影师@刘艳晖、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山羊相对而立

(圆雕双山羊饰件,摄影师@刘璐、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刺猬呆萌可爱

(刺猬形银饰件,摄影师@刘钢、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老虎们没羞没臊

(双虎交媾小饰件,图片来源@李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还有已被驯服

成为先民伙伴的骆驼

似乎正走在茫茫大漠中

(人骑骆驼纹柄青铜镜,图片来源@陈国曦、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如今

成吉思汗陵

便位于鄂尔多斯境内

屹立在天地间

(成吉思汗陵,摄影师@郭宇)

如此实施下来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

极为成功

绿色肉眼可见的增长

(鄂尔多斯遥感影像对比,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沙尘暴发生的次数

急剧减少

(沙尘暴发生次数,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曾经萧索的毛乌素沙地

开垦出成片的良田

(毛乌素沙地的农田,摄影师@任世明)

与此同时

长川巨流之上

数十座黄河大桥

依次建成

(请横屏观看,黄河大桥,摄影师@叶长春)

多彩大地之畔

包神铁路负载着列车

连接远方

(包神铁路,摄影师@杨诚)

茫茫大漠之中

人称“穿沙公路”的省道215

也全线贯通

(请横屏观看,穿沙公路,摄影师@苏大)

库布其沙漠

还被开发为旅游景区

(深入鄂尔多斯响沙湾景区的观光越野车,摄影师@陈彦)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斡尔朵

图片:感恩的心

地图:松楠&陈景逸

设计:刘志鹏

封面摄影师:苏大

审校:云舞空城、明天会更好

特别鸣谢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原标题:《真正的鄂尔多斯,是什么样?》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