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毒力」越来越弱!世卫:不侵害肺部、重症率更低

2022-12-09 09:05
北京

·世卫梳理一年的流行特征发现,其感染不再侵害肺部,重症率更低

《生命时报》第1664期报纸头版

受访专家: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 杨占秋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党双锁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傅华

本报记者 张芳 牛雨蕾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文章指出,由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导致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已延续3年,奥密克戎自2021年底出现到现在已经传播了一年。这一年里,无论是通过接种疫苗还是因为感染,全球已有约90%的人拥有了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可依然不见新冠病毒有消失的迹象,还在持续变异,甚至打破免疫逃逸继续攻击人类。截至目前,奥密克戎毒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伴随的还有传染性增强,未来,我们该如何看待其危害性,又将如何更好地调适有新冠病毒长期存在的生活呢?

 

当前流行时间最长的变异株

世界卫生组织在跟进新冠病毒变异的过程中,按照新出现毒株可能增加全球公共卫生风险的等级,将其归类为监控变异株(VUM)、关注变异株(VOI)和关切变异株(VOC)。其中,关切变异株是已经被证明增加了传染性或致病性或降低了现有诊断、治疗、预防措施的效果,并对全球疫情具有明显影响的变异株。它们值得各界高度警惕和预防,世界卫生组织使用希腊字母 Alpha(阿尔法)、Beta(贝塔)、Gamma(伽马)、Delta(德尔塔)等为其命名。

从新冠病毒变异的时间线来看,第一阶段是2019年底,新冠病毒原始毒株首次被发现,主要流行地区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第二阶段是2020年9月在英国发现的阿尔法变异株,主要在欧洲、北美、中东等地流传。相关研究认为,阿尔法比原始毒株的传染性高40%~80%,但致死率没有增加。2021年7月后,它逐渐减弱、消失;第三阶段是2020年12月左右,在南非、巴西、印度分别检测到的贝塔、伽马、德尔塔变异株,其中德尔塔广泛流传,甚至直接导致南半球国家澳大利亚陷入封锁;第四阶段是2021年11月在南非发现的Omicron(奥密克戎),仅用4周时间,它便取代德尔塔,在2021年12月中旬一跃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直到现在,新的关切变异株还未出现,奥密克戎依然肆虐全球,引起一波又一波疫情高峰。

奥密克戎在这一年里也经历了多代突变。例如,BA.2、BA.4、BA.5被称为“第一代变种”;其后这些变种分别发展了“第二代变种”,如BA.2.75就是由BA.2发展而来;第二代还会衍生“第三代变种”,如最近北京等地流行的BF.7,其缩写为BA.5.2.1.7,是BA.5变异株的亚分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全球有500多个奥密克戎亚系在传播,但它们总体具有相似特征,即毒性更弱,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更强。2022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研究称,统计16749名来自德尔塔流行期的患者与17693名来自奥密克戎流行期的患者症状后,发现在德尔塔组中,49.2%为严重,7.7%为危重,所有住院感染者中,死亡病例占28%;而奥密克戎组中,28.1%为严重,3.7%为危重,在所有住院感染者中,死亡病例占15%。

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奥密克戎是在上呼吸道快速复制,会让感染加速,却也更多表现出上呼吸道症状,甚至完全没有症状,不易造成肺部的病理学症状。由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药学进展》刊载了一项研究综述则称,所有的关切变异株均表现出传染能力和免疫逃脱能力的增强,从奥密克戎开始,毒力才减弱,此前的阿尔法、贝塔、德尔塔等变异株都显示毒力增强。

关于奥密克戎毒株的几个问题

近日,随着国家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关于奥密克戎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及其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引发高度关注。在学界,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饶毅与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还发起了网上论战。

金冬雁的主要观点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奥密克戎病毒感染是自限性、自愈性疾病,感染者表现为典型的流感样症状,主要影响上呼吸道,与流感及普通感冒无异。目前来看,其变异趋于稳定,向致病性更强变异是极小概率事件。但饶毅认为,虽然奥密克戎感染和流感的症状有部分重叠,但存在显著不同,特别是流感并未观察到大规模的后遗症,而很多研究证实,新冠后遗症(也称“长新冠”)是存在的。同时,将奥密克戎感染直接定义为自限性、自愈性疾病,强调奥密克戎感染者99.5%以上属于无症状与轻症过于武断,奥密克戎有向着更强致病性变异的可能。

当前,国内外还有专家建议,将奥密克戎与新冠病毒进行区分,认为二者应被划为不同的病毒。此前,牛津大学医学教授、英国政府生命科学顾问约翰·贝尔认为,奥密克戎感染后似乎没有那么严重,感染者不需要高流量氧气,平均住院时间在3天左右,这与以前看到的疾病是不同的。12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召开专家共识会,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主任委员谷晓红在内的十几位专家认为,“新冠肺炎”应改名为“新冠病毒传染病”,因为相当一部分人没得肺炎,“新冠病毒已经变异成了另一种病”。

针对以上讨论,《生命时报》通过采访,收集了多位专家的观点。

1.如何看待奥密克戎变成了另一种病?与流感如何区别?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杨占秋表示,奥密克戎和流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毒,有本质的区别,但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传播速度更快。二者感染后的症状、体征等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一,我国现在流行的无症状加轻型患者占比在90%以上,病毒局限于上呼吸道,不会侵害肺部、造成肺部炎症等。目前报道的一些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病例,都是由新冠病毒引发的基础疾病的加重或恶化所致。

其二,与流感一样,当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在感染后也是一周,症状慢慢消退,病情恢复。另外,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发布研究称,他们征集了23名感染过奥密克戎且接种疫苗的年轻人和13名从未感染的年轻人做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经过严格测量,二者未发现外周血管健康或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差异。换言之,奥密克戎对心血管健康没有负面影响。

2.如何看待后遗症?很多研究证据说明什么?

专家表示,目前尚无关于奥密克戎毒株后遗症的大规模样本研究,此前的研究并不能完全佐证奥密克戎的影响。此前影响较大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针对的是2020年至2021年末来自22个国家的120万病例,彼时的主要流行毒株为阿尔法和德尔塔。研究发现,初次感染后3个月出现的新冠长期症状主要有三类:3.7%为持续的呼吸系统问题,主要是呼吸急促和持续咳嗽;3.2%出现持续疲劳伴身体疼痛或情绪波动;2.2%有认知问题,比如健忘或注意不集中。12个月后仍受长期症状影响的患者锐减至0.9%,非住院患者还受困扰的仅0.7%。最后,研究强调,奥密克戎毒株带来的新冠长期症状比例可能比研究中的数据更低。

此前一项英国研究显示,在接种疫苗的前提下,奥密克戎感染的后遗症发生率仅是德尔塔的24%~50%。挪威公共卫生院近期发布的一项涉及1.3万奥密克戎感染者和2.3万德尔塔感染者的研究显示,奥密克戎感染者在感染3个月后报告任何症状的几率都比德尔塔感染者低,其中,身体疼痛的比例,每1万人中减少23人。

杨占秋表示,此前的原始毒株、德尔塔等会引起肺部炎症和死亡,但病毒不会引起心脏、肾脏等器官病变并导致后遗症;如今的奥密克戎,感染症状较轻,患者病期最多1周,更不可能造成严重后遗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教授崇雨田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目前,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奥密克戎感染有后遗症。

3.如何评估反复感染的危害性?

11月10日,《自然·医学》杂志上一项研究称,反复感染新冠病毒会导致多个器官系统出现不良健康状况的风险显著增加。针对此研究,专家认为,在西方国家,由于新冠病毒的长期大范围流行,反复感染的新冠患者不计其数,但在国内,尚无相关数据。12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耶鲁大学等中美专家联合在《科学报告》杂志发表论文,其对2021年4月前的研究荟萃分析发现,曾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可能会再次感染新毒株,但再感染发生率仅为万分之0.7(人·天),低于首次感染发生率。对传播力更强的奥密克戎的荟萃分析同样表明,先前感染其他毒株的人再次感染奥密克戎的风险,比未曾感染者更低。

科学防疫与正常生活不冲突

距发布疫情防控优化措施“二十条”仅隔1个月,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又出台“新十条”。新措施特别强调了加快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解决群众就医等问题,持续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专家们提醒,针对奥密克戎的新特点,防疫措施的进一步放松并不等于彻底放开,如今正值冬季,适宜病毒流行和传播,大家在防护上仍不能掉以轻心。

摆脱焦虑,科学防疫。“过度担忧感染新冠或彻底放开躺平都是不可取的态度。”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说,科学证据和实践均已佐证奥密克戎致病力的下降,不过,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的婴幼儿以及不适合接种疫苗的人群,确实存在感染后出现重症、危重症的风险,应加强防护。家人、社区和家庭医生团队要在保护高危人群中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杨占秋表示,疫情蔓延长达3年,大家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当下,恢复正常生活是必要的。尤其是老年人、孩子家长,不要过度焦虑,保持像以前一样,减少聚集,加快接种疫苗,建立免疫屏障。

加强免疫,老年人和医护是重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党双锁表示,两类特殊人群必须成为疫苗接种的重点,一是有基础病的人及老年人;二是医护人员等,只有他们少被感染,才能保住整体的医疗救治能力。但目前,很多人接种第三针疫苗的时间也已过去一年,防护力大幅下降,急需接种第四针。杨占秋补充说,接种疫苗后,抗体产生的高效力保护时效一般在半年左右,2~4年就可能完全消失,如果距离上一针接种时间较长,可考虑再接种一针。

合理应对,预防医疗挤兑。傅华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后,如果有高热不退等危急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如果感染人数短时间增加,必然会对医疗机构产生压力。方舱医院建设依然需要科学布局和储备,必要时可启动方舱,将部分患者移到方舱治疗,减少对医院正常诊疗的影响。杨占秋则认为,人群对冠状病毒毒株易感只有1/3,奥密克戎是冠状病毒中的一个新毒株,也应具有这个特点。也就是说,即便新冠疫情大暴发,最多也只有不到40%的人会感染。而在这些感染人群中,大多不用去医院治疗,符合居家条件的就居家,出现严重症状再去医院,这样能有效预防医疗挤兑。▲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