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会土壤工作一览 | 土壤:食物之源

2022-12-08 15:06
内蒙古

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WSD)每年于12月5日举行,旨在关注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倡导可持续管理土壤资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了2022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土壤:食物之源(Soil:the foundation of nutrition)。

 

(202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世界土壤日海报。图源:FAO)

世界土壤日由国际土壤学会(IUSS)在2002年发出提议,并在2013年6月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一致赞同设立世界土壤日,将其作为一个提升全球认识的平台。2013年3月,联合国大会将2014年12月5日设立为第1个正式的世界土壤日。世界土壤日的设立,意在让人们意识到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和倡导可持续的土壤资源管理。  

2022年12月5日是第9个世界土壤日,今年主题是“土壤:食物之源”。“民以食为天”,“土壤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兴国安邦、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消耗的80%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及大部分的纤维,都是直接来源于土壤。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土壤资源紧缺的国家而言,健康的土壤则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认识健康土壤的重要性,一定要善待土壤,善待土壤就等于善待我们的生命!

绿会土壤保护工作一览:

01电蚯蚓环境公益诉讼

近年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发现,蚯蚓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则源于电蚯蚓行业的无序发展,导致电蚯蚓行为的日益猖獗。2020年,中国绿发会率先行动,提起了国内第一起以“电蚯蚓”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侵权为依据的环境公益诉讼。目前案件判决已落槌,一审、二审均以绿会胜诉告终。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提起的环境公益讼案——电蚯蚓案是一起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这起环境公益诉讼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第二部分)即将于2022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新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即将在中国诞生之际,提供了一个样板,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司法实践从较为狭窄的“保护濒危物种”的思路拓展到“保护生态系统”的一个经典判例,不光在中国,在全世界也具有引领意义。

02密切关心珍贵的黑土地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400年。如果从岩石开始计算,至少1万年时间,这还不包括几十亿年地衣的进化时间。正因如此,黑土地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和最具生产潜力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然而,近年来黑土盗采严重、流失速度快,加上诸多其他原因,我国黑土区耕地出现退化,肥沃的黑土变得越来越“瘦”、越来越“薄”、越来越“硬”,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严重隐患。

为此,2022年7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简称绿会BCON)推出“黑土地”系列科普视频,迎接《黑土地保护法》,呼吁公众关注土壤生物多样性,共同守卫粮食安全、助力可持续发展。

03首部农业生产与碳汇评价标准

2022年10月8日,绿会标准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起草发布了《农田土壤固碳评价技术规范第1部分 当季》团体标准。

虽然大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人为排放比重较高,但种植业固碳是天然属性,把种植业土壤固碳进行科学化本身就很有意义,所以我们推出的这个评价标准的亮点有:

·评价中加入了经营者承诺。环境、经济、发展阶段、历史等因素的多样性、复杂性,使统一计量工作难度大,实效性低。由最了解情况的经营者进行承诺有利于于落实。这也符合FAO与IPCC规范。

·首次将农产品产量与土壤固碳相关联。在确保食物供应的前提下开展碳中和工作才更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也符合FAO的工作方向。我们的这个标准针对的当季作物,不同于以年度进行计量和评价的方案。对当季种植进行土壤固碳计量就可以把农产品与土壤碳进行关联,由农产品作为土壤固碳的实物载体在经济领域进行流转,让更多人的人了解、参与和贡献。

减排和固碳对碳中和至关重要,目前对固碳的关注度较低。本标准以农田土壤为重点,考察农产品土壤碳信用的科学体系。该标准可以作为碳中和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基线。生产食物的主要方法和固碳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有了这个基线,行业中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参与其中。

相关阅读

1.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蚯蚓谈起|央视和新华网报道绿会电蚯蚓案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232807885348493

2.王晓琼.《三被告被判赔偿159万 “电蚯蚓”案二审尘埃落定 | 《财新周刊》专题报道.《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7期,2022年6月.ISSN2749-9065.doi:10.56090/BioGreen Vol.1.202206

文 | Daisy 

审 | Lucy 

责编 | ange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