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丨凭什么不让残障人士进景区游玩?

澎湃特约评论员 章润
2022-12-07 16:28
来源:澎湃新闻

12月6日,刘先生和朋友去观音山景区游玩时被拒,感觉受到不公平对待。刘先生称,他小时候眼睛受过伤,做了眼角膜移植手术,但并不影响日常生活。他还是一位旅行博主,骑行过很多地方,也游玩过很多景点。此事在网上引起热议。

其实也不能说景区不负责。景区工作人员称,景区内都是山路,不让刘先生和朋友进景区是出于安全考虑,残障人士进景区游玩需要家属陪同。当然,还有可能是景区工作人员也拿不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而只能要求“家属陪同”,至少方便划清责任。

这不是偶然现象。除了视障者,舆论早就有“街上看不到残疾人”的说法。从绝对数字来说,我国的残障人士不是个小数目,截至2020年,据中国残联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街上之所以看不见,还是因为他们出门太难了。

大家在生活中也不妨留意一下,很多盲道是不是被占了?地铁换乘通道是不是只有楼梯?导盲犬是不是可以自由出入?残障人士出行的保障设施、应对预案不足,让他们只能待在家里。

而这早就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去年底印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就提出,“加快形成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可见,让残障人士放心大胆地出行,就是全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至于像观音山景区所回复的,把家属陪同作为前置条件,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我们应当明白,这不是终点,残障人士能够自由地出行才是理想的情境。

其实,在刘先生这次不愉快的经历之前,他骑行过很多地方,这多少说明很多地方对他还是开放的,想必他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而这背后至少也说明,很多残障人士也有探索世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愿望,他们当然享有这样的权利。社会应当想想如何托举他们,给他们一点支持,少一些到门口却进不去的遗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则新闻的评论区,一部分网友的留言不够善意。有网民还对他“旅行博主”的职业进行调侃,甚至觉得他是在“碰瓷”景区。其实仔细想想,一位视障者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这是多么值得鼓励的事。一些人对残障人士缺乏足够的同理心,不仅显示出不友好的态度,也不利于对残障人士更友好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有个观点,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其实是一块折断之后又愈合的大腿骨。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救助受伤的同伴,真正学会了互助。这个观点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启示:残障人士也许看不见、走不快,但他们应该被“看见”,应该被“扶起”。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