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之小传|琅琊王氏:汝是我佳子弟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他出身于中古时期的第一望族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这个华贵家族出现的政治家、学者和艺术家灿若繁星,而羲之以他的独冠古今的书法艺术,成为一颗最亮的巨星。
琅琊王氏的兴旺,要归功于魏晋之际的王祥与王览。王祥是王羲之的从曾祖父,王览是曾祖父。前者是孝的典型,后者是悌的典型。
王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列“二十四孝图”之首。他的最有名的故事是“卧冰求鱼”。后母朱氏冬天要吃鲜鱼,王祥裸体卧冰上,冰忽然化开,有双鲤鱼跳出来。乡亲惊叹,以为是王祥“孝感所致”。
王览是王祥的同父异母弟。朱氏无道,动辄虐待王祥,王览处处护着兄长。朱氏想用毒酒害死王祥。王览得知,跑去取酒替兄长喝,朱氏急忙夺酒。以后朱氏给王祥吃什么,王览就先尝。朱氏害怕毒死自己儿子,才罢手。这就是“二十四悌图”中“王览争鸩”的故事。
王祥病危时,作遗令训诫子孙要奉行五个方面的“立身之本”,即信、德、孝、悌、让。五个儿子不负父命,皆“奉而行之”。琅琊王氏以儒学为本的家风,是由王祥开创的。
天命不可测,王祥这一支的子孙并不显。王览一支的子孙,才是钟鸣鼎食之家琅琊王氏的真正缔造者。王览的一群出色的孙子们,如王敦、王含、王导、王舒、王旷、王廙、王彬等,在中朝就有很高的职位。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北方的匈奴后裔乘机摧毁西晋政权,衣冠士族纷纷避乱渡江。在这历史巨变的关头,琅琊王氏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王羲之之父王旷,首倡渡江的谋划。由此,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晋怀帝永嘉元年(307),琅琊王氏是第一批渡江的北方大家族。这年,羲之五岁,应该会记得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等议论国事时痛心疾首的面容,记得父辈争论、策划南迁的场景,以及为国事、家事四处奔波的身影。至于南迁途中车辚辚、马萧萧的队伍,携老扶幼的惊惶,面对茫茫逝水的叹息……年幼的羲之,未必能理解历史巨变的起因和意义,但琅琊家园的突然失去,乱离路上的颠沛危难,必定会没世不忘。
琅琊王氏来到建邺之后,群居在秦淮河南面的乌衣巷。从此,江南的明媚山川、小桥流水、春草秋色、吴侬软语、鲈鱼莼羹,养育和成就了王羲之——一个气质高贵的名士,空前绝后的书法艺术大师。
魏晋时期,记录与赞美早慧的天才成为风气。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语,他像是囊中之锥,一般人看不到它的锋芒。羲之十三岁那年,拜诣大名士周顗。周家宾朋满座,年少的羲之坐在末位。周顗发觉少年羲之神气与举止卓异不凡,便把当时视为贵重的烤牛心,先割下给羲之吃。由此,羲之开始有名。
因不善言辞,少年时的羲之怕见人。《世说·轻诋》记载:有一次羲之在大军将王敦处。王导、庾亮二人后来,羲之立起身想回避,王敦留住他,说:“你家司空(王导)和元规(庾亮)来,有什么好为难的。”意思说,你虽不善言谈,而王导是亲戚,庾亮是朋友,不必为难。
羲之长大后,由言语迟钝一变为能言善辩。加上他的书法技艺,开始显现出大家气象,时人终于看出羲之的“奇”来。从伯王敦、王导十分器重他。当时,阮裕有重名,为王敦主簿,敦对羲之说:“汝是吾家佳子弟,但不减阮主簿。”王敦称许羲之是王氏佳子弟,说明羲之在同族中出类拔萃。《世说·品藻》二八说:“王右军少时,丞相云:‘逸少何缘复减万安邪?”万安,刘绥也。
王导是琅琊王氏的核心人物,在治理国家的同时,肩负着保护和光大祖业的重大责任。他对王氏是否有佳子弟这件事,始终念兹在兹。晚年,他写信给羲之,每每慨叹子侄不佳,说:“虎豘、虎犊,还其所如。”虎豘,王彭之小字。虎犊,王彪之,字叔虎,彭之第三弟。两人是羲之的从弟。王导以为彭之、彪之两个侄子不佳,一如他们的名字那样,如豘如犊。轻蔑的语气,传达出王导的无奈。他写信给羲之,叹侄子不令,当然是出于信任、欣赏羲之的原因。
羲之的叔父王廙,是东晋初年最出色的文学艺术家,也很欣赏羲之这个侄子。羲之十六岁时,王廙作《孔子十弟子赞》,称赞羲之幼年聪慧,“必将隆于堂构”,意思说羲之必将继承和光大琅琊王氏的基业。王导、王敦、王廙,无不从“隆于堂构”的角度赞扬羲之,欣喜王氏家族有羲之这样的佳子弟,后继有人。
《晋书·王羲之传》说,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云云。可知羲之以才器得到公卿的一致赞誉。例如国舅庾亮,赞美羲之说:“逸少国举。”(《世说·赏誉》七二)以为羲之是一国所推举的佳士。庾亮临终前上书,称羲之“清贵有鉴裁”。清贵,清高显贵。鉴裁,指有知人之明鉴。
殷浩是当时大名士,一流的清谈家,称赞羲之说:“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至,一时无所后。”后面二句的意思是,我和羲之亲爱甚厚,一时再没有比与羲之关系更好的人了。可见,殷浩以为羲之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晋书·王羲之》又说,羲之“有骨鲠”。骨鲠,鱼、肉的小骨,比喻刚直。羲之有骨鲠,指性格刚直,正道直行,自尊自爱。《晋安帝纪》说:“羲之风骨清举也。”(《世说·赏誉》一〇〇刘孝标注引)。风骨,属于魏晋时期人格审美的范畴,指风度与骨骼体现出来的美感,是当时评价人物流品极高的一个好词。《晋书·阮裕传》说:“裕骨气不及逸少。”可知羲之以风骨、骨气为世人赞美。清举,指风度清俊超迈,远高于凡庸。
王羲之的“骨鲠”与“风骨”,表现在有关国家大事问题上坦率直言,处理人际关系时自尊自重,体现出贵族气质的高贵。最值得注意的是,羲之“风骨清举”的个性,融入其书法艺术,笔势表现为骨力端翔,“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龚斌,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