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优化|全国已有至少21城宣布乘地铁不再查核酸阴性证明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2022-12-05 11:09
来源:澎湃新闻

2022年12月5日,郑州,周一早高峰地铁人流量增加,市民戴口罩搭乘地铁有序出行。人民视觉  图

乘坐地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正成为近期多地优化防疫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

从12月2日开始,成都、天津、北京、重庆、深圳、南昌、昆明、哈尔滨、上海、武汉、郑州、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金华、台州、大连、南宁、南京均宣布了地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消息。

12月2日上午,成都地铁发布最新运营公告:根据最新疫情防控要求,自2022年12月2日起,市民乘客进站时请主动扫场所码,过闸前主动出示健康码,凭绿码通行,乘坐地铁请全程佩戴好口罩。“成都发布”微信公众号介绍,成都地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报告,但市民乘客进站时请主动扫场所码,过闸前主动出示健康码,凭绿码通行,乘坐地铁请全程佩戴好口罩。

2日下午,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微博@天津地铁运营 发布消息,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即日起乘坐天津轨道交通,取消72小时核酸证明查验。请配合查验健康码、扫场所码、测量体温进站乘车,全程佩戴口罩,加强自我防护和健康管理。

2日下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消息:在公共交通方面,北京市交通委优化乘车管理措施:自12月5日(星期一)首班车起,公交、地铁运营企业在核验健康信息时,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乘客乘车。

2日晚间,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在介绍有序开放公共场所方面提到,公共交通将会陆续恢复,坐交通工具不需要其他手续,就是渝康码查验,但是进公共场所需要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12月3日上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调整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通告称,即日起,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市内交通工具,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

3日,为全面、准确、完整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第九版防控方案和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自2022年12月4日零时起,南昌市调整各类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查验核酸阴性证明时间。对进入市内其他各类公共场所、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需落实扫场所码、测体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凭昌通码绿码通行。

3日,云南昆明发布消息:为保障群众正常出行需求,自2022年12月4日首班车起,乘坐昆明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市内营运的公共交通工具,运营企业在核验健康信息时,不得拒载无核酸阴性证明的乘客乘车。

3日,黑龙江哈尔滨发布通知:市民群众进入经营场所和单位、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需严格落实“扫码、测温、戴口罩”(公交车、网约车、出租车无需测温),查验“龙江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3日晚,南宁轨道交通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根据南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为科学精准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即日起,乘坐南宁地铁不再查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执行常态化防控措施。

12月4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的相关措施,具体包括:一、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轮渡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二、全市公园、景区等室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上述优化调整措施自12月5日零时起实施,后续将根据国家政策和疫情形势,持续优化调整相关防控措施。

4日,武汉地铁发布消息:12月5日起,广大乘客凭健康码绿码乘车,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请主动扫场所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4日,@郑州发布 消息: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科学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进入其他公共场所,科学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健康码绿码、测温,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4日晚间,山东省卫健委网站发布消息:根据山东省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通知要求,自2022年12月5日零时起对有关疫情防控政策措施进行优化调整。居民进入公园、景区、服务区等公共场所,乘坐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4日晚间,浙江11设区市相继发布消息不再开展常态化检测。其中,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金华、台州均宣布:除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外,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扫“场所码”。

12月5日上午,“大连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外,市民进入其他公共场所、乘坐地铁和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不查验核酸检测情况。

5日,@南京公交 微博发布消息:即日起,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轮渡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请广大市民继续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陈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