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浅议中晚唐时期女性服饰‖ 汪辉秀
原创 汪辉秀 方志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浅议中晚唐时期女性服饰
汪辉秀
唐代女性服饰按穿着场合与用途的不同,主要分为常服、礼服和特殊着装三类。常服是妇女平常穿着的服装,以襦裙装为主;命妇出席重要场合时穿礼服;此外,还有歌舞乐伎穿着的舞衣、贵妇骑马外出穿着的胡服以及女着男装等特殊着装。中晚唐时期,女性着装基本延续盛唐风格,依然盛行袒胸露乳的风气,崇尚宽衣大袖,衣身越来越长,衣袖越来越宽大,裙子也越来越长。
一、襦裙装
襦裙装为唐代女性日常服装,又称燕服。上衣为襦衫,下裳为裙。唐代前期,妇女穿窄袖襦衫的襦裙装或半袖襦裙装。贞观年间,女性服饰为窄袖短襦上衣、及地花间长裙,上襦束入下裙内,裙腰至腋(见图1)。高宗、武则天时代,盛行半臂,衣带和裙腰都下移至胸部以下,以配合半臂凸显胸部。半臂衣内,是一件套头衫式或背后开襟式的低领口紧窄贴身长袖襦衫,下穿及地间色长裙,襦衫和半臂的领口都非常敞阔,露出女子乳房上部和乳沟。半袖襦裙装一直盛行到开元年间。不过,武则天统治时期,半袖从圆领敞口式变成直领对襟式,自然形成“V”形领口(见图2)。开元、天宝年间,唐代女服一改紧窄贴身风格,反而以宽松肥阔的衣服式样为美。上襦依然袒胸露乳,襦衣仍无加缝领带,只沿着领与两襟镶饰一道窄边以为领;襦衣并束入裙内,两襟交合于裙腰处,形成“V”字型合领,裙腰又升至腋下。盛唐时期的女性上衣,外着坦领大袖衫,内穿诃子,内衣和外衣之间,没有中衣,直接露出内衣。
(一)上襦
中晚唐时期的女服基本延续盛唐风格,崇尚宽松肥阔的宽衣大袖,盛行袒胸露乳的风气。《花间集》对此有诸多描写:如欧阳炯《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毛熙震《浣溪沙》“绣罗红嫩抹酥胸”。但是,随着女服的衣身越来越长,短襦长裙、上襦束入下裙、裙束于腋下的传统式样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时期的女子着装一般是下穿长裙,上面内穿一件顶部裁成弧月形的抹胸围罩在胸前,然后穿一件对襟中衣,中衣外再穿一件宽松的阔袖对襟长衣,长度几乎及踝。上衣并不束入裙内,而是任其垂掩在裙外,如欧阳炯《浣溪沙》“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中衣与外衣仅仅在胸前用纽带系束一次,敞露的两襟内露出女子的颈部、上胸部和内衣抹胸。晚唐时期的这种女服式样虽说还是襦裙装,但穿着方式已大大改变(见图3)。
(二)下裙
高腰长裙是唐代妇女下裳最流行的式样,腰际线高是唐代女裙的基本特点,不同时期略有变化。初唐时期的裙腰线在腋下;高宗、武则天时期裙腰在胸部以下,以配合半臂凸显胸部;盛唐时期妇女长裙的腰际线又上升至腋下(胸上部),裙腰束到胸前,以大带系结;中晚唐时期,随着衣袖加阔、衣身加长,妇女裙腰又逐渐降低,腰际线逐步降低至胸部以下。由于唐代纺织品幅面窄,所以一条裙子往往要用好几幅布帛连接在一起制作而成。孙光宪《思帝乡》云:“六幅罗裙窣地,微行曳碧波。”裙子的制作方式,一般是用宽一幅的布料数片缝制而成无腰平展裙,在裙片缝接处的上端另加裙腰。对裙腰的描写,如毛熙震《浣溪沙》“玉纤时急绣裙腰,春心牵惹转无憀”;李洵《望远行》“同心犹结旧裙腰,忍辜风月度良宵”。有的裙子还内加衬裙,衬裙一般不及膝,用作衬里;有的在外裙裙腰下两侧各开一个衩口,露出其内所穿的其他花色的衬裙;有的还要从衩口处飘下两根长长的裙带。裙带飘飘,常在诗人笔端细细描绘,如欧阳炯《贺明朝》“轻转石榴裙带”;顾敻《应天长》“垂交带,盘鹦鹉”;顾敻《荷叶杯》“手拈裙带独徘徊”;毛熙震《浣溪沙》“云薄罗裙绶带长”。另外,中唐时期不少裙子还可以看到细肩带,可以说是吊带裙。裙内着袴,如顾敻《应天长》“瑟瑟罗裙金线缕,轻透鹅黄香画袴”;元稹《梦游春七十韵》“丛梳百叶髻,金蹙重台履。批软殿头裙,玲珑合欢袴”。中晚唐时期妇女裙裾长可曳地,随着大袖衫越来越长,裙子也越来越长。
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曾言道:“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唐文宗即位后认为各地服饰过于僭越奢侈,颁布《仪制令》,对妇女服装提出改革限令:“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襦袖不过一尺五寸。” 但是,“诏下,人多怨者”。以京兆尹为首的官员都请求唐文宗宽限,以致《仪制令》最后没有实际施行。“妇人宴服……既不在公庭,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好所尚。”
(三)披帛
披帛起源于隋朝,盛行于唐代,下至五代、宋初犹有发现。一般为一条长方巾披搭于肩上,然后缠绕于手臂间。披帛一般用轻柔的纱罗制成,上面或印花、或加泥金泥银绘画以装饰(见图4)。
二、特殊着装
中晚唐时期女性的特殊着装,主要是胡服、女着男装和歌舞艺人进行歌舞表演时穿着的服装等。
(一)胡服
唐代妇女着胡服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唐代前期,宫廷和民间盛行西域、高昌、龟兹等地的胡服。这一时期胡服的主要特征为:头戴浑脱帽,身穿圆领或翻领、衣长及膝的小袖袍衫,下着条纹裤,脚穿半靿软靴或尖头绣花软鞋,腰束蹀躞带,带下垂挂随身物品。中晚唐时期,胡风逐渐减弱,这一时期的胡服,流行回鹘装,梳回鹘髻,戴金凤冠。回鹘装于盛唐时期传入中原,到晚唐五代时期巴蜀地区仍有穿着。回鹘装的特征是:袖子、腰身窄小的翻领曳地长袍,颜色以暖色为主,尤其喜欢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比较宽阔的织金锦缎花边。穿着回鹘装,通常将头发绾成锥状的发髻,称“回鹘髻”。髻上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称为“金凤冠”。两鬓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戴许多精美的首饰,脚上穿翘头软锦鞋。花蕊夫人《宫词》云:“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二)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首先盛行于宫中。《新唐书·五行志(一)》记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新唐书·李石传》记载:“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唐武宗时,王才人与武宗装束相同。此种风气后来传至民间,史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其形象多为头戴幞头,身穿窄袖圆领缺胯衫,腰系蹀躞带,足着乌皮靴(见图5)。在唐代出现的女着男装,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流行于各个阶层女性之中,上至王公贵族妇女,下至平民百姓女子,都喜欢着男装。中唐才女薛涛诗风中带着明显的男性化特征,这可能是薛涛衣着上喜欢女着男装、品格上以男性士大夫的标准要求自己的结果。
(三)舞衣
薛涛曾为乐伎,有诗《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介绍自己的新舞衣。
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
一
紫阳宫里赐红绡,仙雾朦胧隔海遥。
霜兔毳寒冰茧净,嫦娥笑指织星桥。
二
九气分为九色霞,五灵仙驭五云车。
春风因过东君舍,偷样人间染百花。
三
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
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
“红绡”“霜兔”的“毳”“冰茧”指出舞衣的制作材料:“红绡”指红色薄绸;“霜兔”的“毳”即兔毛;“冰茧”即冰蚕丝。“九色霞”“百花”展现舞衣色彩斑斓、图案精美(见图6)。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诗中提到:“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虹裳、霞帔、步摇冠,是白居易眼中霓裳羽衣舞者的舞衣。
(四)透额罗
武德、贞观时,宫廷和贵族妇女骑马者,多戴幕篱。幕篱是用透纱罗全幅缀于帽檐上,并使之下垂障蔽全身。唐高宗永徽时开始流行帷帽,一种高顶宽沿的斗笠式帽子,在帽檐周围缀有一圈网状面纱,下垂至颈部,网帘上还常装饰珠翠。中晚唐时期,胡风减弱,帷帽也不再流行,一些贵族女性使用一片网纱于额间为装饰,名曰“透额罗”。从唐初全身障蔽的幕篱,到只遮到颈部的帷帽,再到只遮着额头的装饰性“透额罗”,完成了这种衣物从大到小、从实用性到装饰性的演变过程。后来,“透额罗”逐渐演变成用于头部保暖、勒于眉上额前的暖帽“勒子”。
三、 衣裙色彩、纹饰及工艺
唐代的织染、印、刺绣等制作工艺已十分发达,丝织品制造工艺精湛,图案加工多样,中晚唐时期女性衣裙上印、染、绣着各种图案精美的花纹饰物。唐代织锦技术已由纬锦取代经锦,由于色棱的变化比牵丝的变化要灵活方便,使得织就大型纹饰成为可能。唐代织锦装饰纹样有直条的连续纹,有规格的散点图案,但以动物花卉所占比重最大,鸟兽成双,左右对称,花团锦簇,色彩斑斓,生趣盎然。
(一)色彩
中晚唐时期,女服崇尚以轻柔的纱罗绡绫等织物“广裁衫袖长制裙”。大袖衫一般为半透明的纱罗材质,衣裙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以红、紫、黄、绿等艳色、暖色居多,其中红裙最为流行,称为“石榴裙”。红裙如阎选《虞美人》“石榴裙染象纱轻”、欧阳炯《贺明朝》“轻转石榴裙带”;绿裙如温庭筠《南歌子》“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蓝裙如和凝《河满子》“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细腰”;黄色衣裙如薛昭蕴《女冠子》“雾卷黄罗帔,云雕白玉冠”。
(二)纹饰
中晚唐时期,女性衣裙上印、染、绣着各种图案精美的花纹饰物。中晚唐女性服饰最有特点的织物图案纹样是“联珠纹”“陵阳公样”和团花纹(团窠纹)。联珠纹由一个个的小圆珠组成,圆珠或排成条带等形状、或围成一个圆圈,用以包围主题纹样,成为联珠圈。“陵阳公样”是由益州大行台窦师纶创制的对称形式结构的纹样,设计对象以动物为主,有对凤、对鹿、对狮、对马、对羊等祥禽瑞兽。团花纹常用宝相牡丹图案。宝相牡丹综合了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莲花等花型特点,呈团花状,纹样层次丰富,花型饱满,线条圆润流畅,华丽而丰满。“陵阳公样”和团花纹、联珠纹结合使用,以团花珠圈为中心,中间纳以鸟兽花卉的图案纹样(见图7、图8),使得图案富丽绚烂、流畅圆润,如温庭筠《南歌子》“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这是一种集连珠纹、团花纹、祥瑞鸟兽动物对纹为一体的大型、复杂图案。顾敻《诉衷情》“罗带重,双凤,缕黄金”,裙带上用黄金织缕的双凤图案;欧阳炯《贺明朝》“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罗衣上蹙金的鸳鸯等都是成双成对出现在女性衣物上。
(三)工艺
唐代的织染、印、刺绣等制作工艺已十分发达,丝织品制造工艺精湛,图案加工多样。中晚唐时期女性衣物图案加工技术有彩锦、宫锦、刺绣、泥金泥银绘、印染、堆绫贴绢法等6种。成都织造的小团窠彩锦,多用于装饰衣领边沿。由窦师纶创意制作、川蜀织锦工人制作的瑞锦宫绫,有对雉、斗羊、翔凰、游鳞等图像(见图9)。刺绣则有五色彩绣和金线绣。金线绣,又称“蹙金”。泥金泥银是将金银粉画在衣裙材料上,多用于歌舞伎女衣裙装饰。印染有“鱼子缬”“梅花缬”“方盛缬”等单色染简单花纹,也有“蜡缬”“夹缬”等大花头五彩套染。堆绫贴绢法则是将彩色绫绢剪成需要的图案,再钉或贴于衣料上。
总之,中晚唐时期女性常服为襦裙装,其特点是袒胸、宽衣大袖、对襟、长裙、肩披披帛。由里及外、从上到下的服制为:上穿襦衫(中衣),内穿诃子或抹胸(内衣),下穿低胸高腰长襦裙,外穿半透明的坦领大袖衫(外衣),外披细长的披帛。除了平常穿着的燕服,还有歌舞乐伎穿着的舞衣、贵妇骑马外出穿着的胡服以及女着男装等特殊着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汪辉秀(成都市望江楼公园)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历史文化】浅议中晚唐时期女性服饰‖ 汪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