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退休老人结伴来参观,希望还能发挥余热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李佳蔚
2018-04-24 21:30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4月24日,星期二,天气阴。

前一晚,上海迎来入春后最强劲的一次降水,让气温骤降,也让24日清晨的空气变得清新起来。

4月24日上午10点多,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排着长长的队伍。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李佳蔚 图

今年84岁的郑继荫出门时特意加了一件外套,上午10点多,他和同伴们赶到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与他同行的还有22人,都是嘉兴日报社的退休职工,他们一早搭乘大巴经过两个多小时来到上海。

“上一次来还是年轻时,一晃许多年过去了。”郑继荫排在兴业路上长长队伍的末端,外套上的毛主席像章格外醒目。

馆外参观者的队伍缓缓向前,郑继荫与同伴进入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过了安检,踏入序厅,郑继荫扫视了一圈后,把目光落在铜板浮雕《起点》上,细细观看每一位人物。这面气势恢宏的浮雕前,围着许多拍照留念的年轻人。旁边的党旗前,有人举着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再往前,参观的人流逐渐从序厅拐入第一部分展厅。

郑继荫(右)、徐昕镐(中)、吴晓玉(左)在纪念馆里参观合影。

“早就知道红色景点越来越受欢迎,但是看到这么多人,还是觉得很振奋,党的诞生史就是应该大家都知道。”郑继荫轻声说着,语气带着真诚。他1956年入党,已有六十多年党龄,他觉得在党的诞生地有一种亲切感,“像一个心灵的家一样”。

他虽然已年过八旬,但身体硬朗,眼神也不错,参观时会默读橱窗中报纸上的文字。他还会突然停在展品前,自言自语般小声说着“了不起”。

郑继荫说,他的妻子患老年痴呆三年多了,平时得靠他照顾,“给她做饭,看着她别走丢,怕她找不到回家的路”。24日,他赶早先把妻子送到儿子家里,再赶到集合点和其他人会合。

人头攒动的展馆里,郑继荫的目光和脚步一点点向前。他身旁的徐昕镐和吴晓玉也看得很认真,不时轻声交流。

徐昕镐是他们一行活动的组织者,他说,为了这次瞻仰一大会址,他们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筹划,报名非常积极,“这次报名25人,来了23个,两人因为生病来不了,大家的热情真的很高。”

一名老人在纪念馆内的书店挑选图书。

徐昕镐说,对他们这些退休人员而言,来此参观,初衷是希望不断地接受教育。虽然身体“退休”了,但思想不能“退休”,还是要以共产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不是空话,我们都希望在祖国建设中还能发挥一点余热。”

在二楼参观时,介绍毛泽东的橱窗让郑继荫停得最久,他年轻时读得最多的就是毛泽东著作,“毛主席的著作,还有前苏联的一些名著,对我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起了关键作用,从那时就开始明白,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参观完纪念馆后,郑继荫一行又走到周恩来特别展,将近12点时结束参观,在纪念馆前再次集合,准备乘大巴回嘉兴。

“这次看到了一些没见过的藏品,也是又一次对党史的学习,收获挺大。” 郑继荫说,回去之后,会先把太太从儿子家接回来,然后整理一下当天所拍的照片,“我已经老了,但希望还有下一次再来的机会。”

    责任编辑:徐晓阳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