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疏解办事堵点难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澎湃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2018-04-20 18:42

据《人民日报》报道,从19日起,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新华社、中国政府网分领域分批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群众办事的100个堵点难点问题。

首批“堵点”将重点围绕教育、身份证明向社会征集。群众可结合自身所遇到的涉及学籍、学历、学位、身份等方面的“奇葩证明”,以及为开证明往返多地的经历填写问卷。所征集的信息经大数据分析后,将选择群众反映最强烈的20个“堵点”问题,推动有关地方、部门限时解决。

要证明你妈是你妈,要证明你没犯过罪,要证明你没结过婚,要证明你没要过孩子,要证明你没买过房……日常生活中,我们虽然已经办了各种各样的证件,却仍旧每每被要求开具这样那样的证明,其中很多不仅听起来莫名其妙,办起来更让人摸不着门道。

此类“奇葩证明”被媒体关注了很多年,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代背景,显得格格不入。不只是“奇葩证明”问题,在商事服务、社保低保、就业创业、居住户籍、房产登记等等很多领域,都存在程序复杂跑断腿的现象。哪怕只是办理个车位过户,不找中介,你几乎无从下手。

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与责任推卸。群众每办一种证件,就意味着公民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一次个人信息归集;既然登记了、收集了,当然不能登了白登、收了白收,而应该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

此番“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就是要进一步打通政务信息共享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今年1月底,一条“上海不动产登记将从41个自然日缩至5个工作日”的新闻被刷屏:市民只需跑一次现场,窗口一次受理后,即可完成全部申请手续。这得益于上海启动的不动产登记“全·网·通”服务改革,不仅市民办事时间大大缩减,相关业务数据还将与“互联网+政务服务”数据中心实现互联互通,共享给相关部门,协助办理业务。

上海正在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大政务服务“单一窗口”建设力度,优化政府流程,推动跨部门、跨层级审批事项网上协同办理。“原先的服务更像是以‘我’为主,而不是以用户体验为主。”曾有上海相关部门负责人这样表示。事实的确如此,政务服务也是要讲用户体验的,不能为了让部门自己方便,而让办事群众不方便。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当你的家庭迎来了新生命,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家长的手机不断收到来自政府部门的消息,提示你如何为孩子接种疫苗、办理社保、报名入学……政务服务之于普通市民,不仅是我们需要时可以去找它,它还能为我们提供主动的公共服务。这是未来的“智慧政府”应该能够做到的。

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让公共信息在部门间流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共享信息的公共服务利用水平,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地方优化服务意识,还能使政府决策更多基于数据分析,而不再是“拍脑袋”决策,可以对公众的需求进行精细化、智能化分析,找准公众需求和服务盲区,主动推送服务项目。

期待通过“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问堵点于民,找到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并且督促限时解决、各个击破。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责任编辑:顾亚敏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