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活动专评提问与猜想,上海高校学子包揽全国唯二特等奖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2022-11-10 21:01
来源:澎湃新闻

提出一个问题,也许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近日,教育部第二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问与猜想”活动获奖名单公布,上海交通大学樊继纲同学的项目《开发端到端的AI加速变构药物设计方法学》(指导教师:张健、陆绍永)和华东师范大学赵一航同学的项目《聚集诱导发光中是否存在着超辐射效应?》(指导教师:董光炯、徐敏)获得了全国仅有的2项特等奖。此外,华东师大本科生王莘竹的项目《如何实现对黑体辐射的主动量子调控?》(指导教师:董光炯)摘得了展示奖。

赵一航(左二)、王莘竹与指导教师董光炯(右一)、徐敏

11月10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华东师大获悉,赵一航、王莘竹都来自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赵一航是2019级本科生,王莘竹是2020级本科生。

“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尤其是跨学科的思考。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穿透力。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一个问题,可能会得到一些奇妙的结果。天马行空的思考之后,又要能够收回到物理原理上来,体会到万变不离其中的道理。”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院长徐敏教授在谈及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时这样说。

赵一航的汇报页面

据赵一航介绍,《聚集诱导发光中是否存在着超辐射效应?》这个猜想,来自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发光。发光材料性能的提升会带动生物医疗、电子器件、化工生产等方面的效率提升。而如何增强发光,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科学家不断努力突破的方向。

“我们提出了这项问题与猜想,希望通过对聚集诱导发光以及超辐射的共同作用的研究,得到可以优质、稳定的发光材料,并应用在生产实践当中。”赵一航谈到。

刚开始在对聚集诱导发光进行研究时,赵一航注意到,其宏观特性与物理学中的超辐射现象十分相似。因此赵一航等便希望从物理原理的角度来验证猜想,并由此尝试不断提升发光材料性能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聚集诱导发光本身的定性探测,以及对超辐射现象的存在性验证问题。当然,还要挑战对材料本身的发光强度、发光寿命进行不断地同步提升。

根据充分的文献调研和初步实验探索,赵一航等人发现,从微观层面来看一些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发光原理和超辐射现象存在相似之处。在聚集诱导发光的典型样本——J聚集体、H聚集体中,都发现了广泛存在的超辐射现象。而来自聚集诱导的辐射跃迁理论,也存在进一步完善,并向超辐射靠拢的可能。

赵一航同学在开展实验

项目指导教师董光炯谈道,赵一航和王莘竹从大二起就开始参与科研项目,在科研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赵一航提出开展聚集诱导发光研究,经过多次和导师讨论,独辟蹊径把聚集诱导发光和量子光学的前沿超辐射结合起来,并搜集实验证据佐证自己的猜想。

在赵一航看来,这次的“提问与猜想”活动,是对自己在科研、学业发展方向上的一次重要指导:“通过与专家和其他优秀同学的交流,我了解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课题,明确了未来的努力目标。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及物理系的多位老师,多个日夜对我的悉心指导。最后,也要感谢学校,为我们这样的本科生提供了优秀的科研平台,让我们能早早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发展,并亲身参与其中。”

据悉,第二届“提问与猜想”活动由教育部组织,依托“拔尖计划2.0”全国线上书院举办,活动面向77所拔尖计划2.0实施高校的学科基地在校本科生开展,旨在引导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现和提出原创性问题、应答挑战性问题,以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激发科学兴趣、探索未知世界。

活动自2022年6月启动,历时5个月,经高校推荐、专家评审、答辩交流等环节,从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等11个学科领域的101个项目中,产生了18个优秀项目,包括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展示奖5项。

    责任编辑:徐晓阳
    图片编辑:蒋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