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红楼|第七十七回(上):世情恶衰歇

2022-11-02 15:27
上海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作者

沈默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杜甫的《佳人》诗是一首千古绝唱。它写出的佳人之悲剧,不光是家庭的悲剧,女性的悲剧,也是家国的悲剧。

正因为家国丧乱,纷纶变动的万事,改变了人情冷暖。而佳人的被遗弃与孤独深山,都离不开乱世的背景。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息息相关,如烛火与风的关系。

红楼写到七十七回,轰轰烈烈的抄检大观园,被凄凉的中秋夜宴所截断,读者会焦急地期待看到,这次大事件中的两位受害者司棋和晴雯,将会遭遇什么?

果然,作者没有把线拉得太长,七十七回一开始,就回到了这条扣人心弦的主线上。

但如果不是末世,她们或许都不会如此惨淡收场。

某种意义上说,晴雯是被司棋无辜牵累到的。这两个并没有什么纠葛的“副小姐”,之前只在一次大观园厨房风波中,曾经有过一次“联系”。掌厨房的柳嫂子拒绝了司棋的炖鸡蛋要求,却曾对晴雯吃面筋炒芦蒿十分奉承。两人在厨房的待遇,说明了虽然同为二等丫鬟,其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而这次由绣春囊引发的抄检事件,司棋是始作俑者,晴雯是被牵连冤枉的,但晴雯下场却最为悲惨,可见之前的地位也毫无用处,甚至可算是登高跌重。

然而抛开这种恩怨,宏观来看问题,她们其实都是贾府这艘大船倾覆前,在风浪颠簸中最早的一批牺牲品。

如果这些事发生在早几年,王夫人未必会如此,甚至可以说,这些事就不会如此连锁反应般地相继发生。

我们先来捋一捋从七十一回以来的故事。

七十一回贾母寿宴,到七十六回的中秋夜宴,曹公精雕细画出这半个月时间的各种曲折细节,贾府上下无一不到,各种矛盾冲突刻画得纤毫毕现。

贾母八月初的八旬大寿,是个转折点。这一回,由于尤氏来荣国府协助寿宴事务,入大观园而发现了园内仆役管理上的疏漏,却反被婆子们呲了一顿“各家门,另家户”,嫌她多管闲事。而凤姐为了平息尤氏的愤怒,惩罚婆子,婆子家人求情到邢夫人那里,使得邢夫人借机当众给了凤姐一番难堪,引得凤姐又羞又气,灰心转悲。这一个小小的事件,其中各种曲折,暴露出贾府中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有荣、宁二府之间,有荣府长房、二房之间,有主仆之间,有仆人之间,有邢夫人、凤姐之间。原先和和美美、齐齐整整一家人的假象顿时被撕破。

所以下半回鸳鸯撞破司棋幽会,也就不再突兀。贾府的混乱,已经历历在目。而幽会事件又为后文绣春囊的被拾埋下了伏笔。

几日后的八月十一,凤姐气病在家,而贾琏被问古董下落而忘记,两人的管家能力已经在逐渐衰败。既要应付宫中夏太监等的勒索,还要准备中秋过节的用度。贾府不仅常规性地典当首饰,还开始打借当贾母家私的主意。而在这种经济紧张的局面下,丫鬟彩霞的婚姻成了凤姐与贾琏角力的牺牲品。

赵姨娘为儿子向贾政要彩霞,没成功,却引发误会,让宝玉成了惊弓之鸟,以为赵姨娘下了谗言。连夜温习功课不得,晴雯等出主意装病逃避。这其中又扯出嫡庶矛盾。

八月十二日,宝玉“生病”惊动贾母,又因为探春告知近来的管理松懈状态,引发贾母的查赌。正因为贾母生气,导致当天午休时,邢夫人不敢回家,而到大观园里找迎春谈话,而撞见了傻大姐拾得绣春囊。于是邢夫人布局,当天敲诈了儿子贾琏,又把绣春囊交给王夫人,令她难堪。当初鸳鸯拒婚事件中窝囊受气的邢夫人终于咸鱼翻身。但终究也没有偷乐多久,王夫人当晚就回应以抄检大观园。抄出司棋为邢夫人这大房的丫鬟。邢夫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个绣春囊事件导致了大房、二房内斗的爆发和两败俱伤。

统治者的道德,向来是留给被统治者的。一个小小的绣春囊,如同蝴蝶的翅膀,扇动了一次大风暴。但其本身终究是无多少害处的小物什,比起天香楼的秦可卿的簪子,贾琏靴筒里多姑娘的头发,这些实打实的出轨和乱伦,都被掩盖和默许,而一个不知归属的绣春囊,却成了一个炸弹。这不由得令人唏嘘。它不过是一点催化剂,点燃了贾府这封闭空间的火药。

而内斗让司棋、晴雯、芳官等人惨遭被逐的命运。大观园最大的一次劫难,其根源还是权力的游戏。这些在花草中的蝼蚁,在不经意间就被碾压掉,而主事者并不会有任何惋惜。

抄检事件牵一发而动千机。曹公巧妙地把笔宕开,反从尤氏角度把视角引到了宁府,果然是“家事消亡首罪宁”,八月十三的晚上,尤氏便目睹了贾珍、邢大舅等一班两府男子乌烟瘴气的聚会。八月十四贾珍家宴,祠堂祖宗魂灵一声长叹。八月十五荣国府夜宴,筵席上依然明枪暗箭。从邢、王夫人妯娌的争斗引发的病变,已经蔓延到贾赦、贾政兄弟的手足亲情了。不难想象,八十回以后,兄弟阋墙,手足相争,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短短几天期间,江南甄家也发生了抄家巨变,足以让贾府兔死狐悲的了。

经过这样的复盘,我们可以看到,贾府如今内忧外患。上层的盘剥,同阶层的灾难,两府三房之间的矛盾,嫡庶矛盾,主仆矛盾,都在撕裂着贾府的状况。而下一代的管理者凤姐和李纨妯娌又缠绵病中。困境重重,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本回接着写八月十六日这一天的故事。如果是抄检当天是“发现问题”,那四天后就要“解决问题”了。

我们会发现,王夫人虽然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但小说却很少以她为视角(pro)来描写。这一回她终于占据了视角。作者也把她推向了前台,直接面对读者。

本回一开头,没急着写处理抄检事件的后续,却先写了为凤姐配丸药的寻人参。

为了二两好人参,王夫人居然也需要大费周折,这本身就显见出贾府的衰落。遥想当年,林妹妹初进贾府,配个人参养荣丸,不过老祖宗一句话的事儿,谁也不曾在意。而凤姐当年惩罚贾瑞不给好人参配药,这里居然也遥相呼应,实在令人有河东河西之叹。

寻人参的细节描写,脂批云:

此等皆家常细事,岂是揣摩得者。

把家常细事写得如此琐碎又不令人厌烦,最见功力,着实是每个细节都颇耐琢磨。先是看出王夫人在富贵生涯里被钝化了敏感力,理家无序,手头散漫,事到临头就手忙脚乱。

更糟糕的是,贾府外的社会“如今外头卖的人参都没好的”。外头的社会已经黑化得厉害。而将王夫人这样的人直接投放在社会里,无疑会迅速被野兽所吞噬。

而贾母剩的人参,最能象征贾府的现状:

“凭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便自己就成了灰了。如今这个虽未成灰,然已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的了。”

国公兄弟当年的精气神,凝聚成型的这贾府,过了百年,如今虽然还未成灰,但强弩之末,已无半点药性。然而可怕的是,这人参外表看去却完好无损,具有欺骗性。若服用此种人参,白耽误病情。贾府等人大多陷入安富尊荣的迷梦中,以为这人参可以永葆药性,甚至越老越值钱。

王夫人听了沉吟半日,显然有所触动,但还谈不上幡然醒悟。作为诰命夫人,她依然保有贵族的本能。江南甄家的抄家,兔死狐悲,总会使她对自己家族有些担忧。所以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容易草木皆兵。但这种模糊的意识,仍旧算是迟钝。因为既没法解决问题,甚至可能误导问题。

王夫人虽然一直在处理核心事务,但她显然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贾府的问题所在。她的教育,她的教养,以及她的地位,都让她把贾府带偏离了方向。

这一点,她与侄女王熙凤,令人生出“天壤之间竟有王郎”之叹。

从对待下人的手段的表面上看,两人倒是有菩萨和阎王之别,凤姐少有体恤下人之念,而王夫人则动不动就赏银子衣服。

但如果穿越这些表象,从结果来看,会惊讶发现:严苛的凤姐,倒是有平儿这样铁杆膀臂,真心维护她、协助她。连丰儿、小红这些小丫头也个个忠心耿耿。但王夫人房内呢?贴身四大丫鬟,金钏是被她逼死的,妹妹玉钏哪怕领了双份月钱,也不会再对王夫人有什么真正的好感可言。彩云、彩霞,无论是同一人还是两人,总之都与她所不喜欢的庶子贾环在暧昧。甚至趁她不在,还盗窃财物私自赠予贾环和赵姨娘。

不要说是因为她善良所以被下人欺负上来。迎春是真正的软弱善良,贴身丫鬟司棋、绣橘也是忠心耿耿,极力维护。而王夫人位高权重,加上翻脸比翻书快,又怎么有人敢欺到她头上?连最会闹腾的,她的头号“敌人”赵姨娘也只敢害宝玉和凤姐,都没想过去抱怨她。作者明说王夫人“天真烂漫”,与她丈夫贾政倒是一对心无城府的庸人。

她头脑简单,从没意识到贾府的问题是体制的问题,是人性和私欲的问题,是利益争夺的问题。她似乎从没面对过下人的刁难,不知道仆人们还有“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儿不扶”等“全挂子的武艺”,不知道荣宁两府之间并没有那么和睦,不知道邢夫人和她的仆妇们对她虎视眈眈。她什么都不知道。于是她只剩下一个母亲的思维,而没有管家主母的观念。

当贾府已经入不敷出。连外人冷子兴十年前都能看出:

“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而连管家林之孝,都知道“一时比不得一时”,提出了具体主张,把老家人开恩放出,简省丫鬟用例,节约些口粮月钱。而抄检之前,凤姐也异曲同工,提出了借机裁员的建议。但王夫人却依旧沉湎于往日黄金时代的幻梦,不愿早日醒来,以至于沉疴愈加积重难返。她的替代方案居然是:

“如今我宁可省些,别委曲了他们。以后要省俭先从我来倒使的。”

看去倒似慷慨无私,淡泊名利,但实际不仅于事无补,也终究不可能做到。凤姐岂敢当真从王夫人口袋里来取钱预备贾府开支?而王夫人也没做什么撒钱周济贾府周转之举,不过嘴上说说罢了,倒是凤姐反而当了不少自己的首饰。

在有效举措上缺乏行动力也罢了,偏偏这次王夫人又觉得凤姐办事不力,加上邢夫人的刺激,下人的谗言,她终于准备出手了。但可惜,全是昏招。

王夫人以为,最大的问题就是作风问题,道德问题。这种思考模式,本身就走偏了。而凤姐是个“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不相信能以德治家。首先她自己就不追求做一个道德高尚者。她的管理模式也全是基于人性恶的假设上,在对人性的操控和限制上进行管理。而王夫人显然走了儒家道德路线,以为败坏家庭的,一定是道德出了问题,所以要惩治那些道德败坏者。而“道德风化”无疑最是舆论焦点,又是宝贝儿子宝玉最容易被人中伤的命门。所以,她对邢夫人的恶意动机毫无觉察,甚至还有所感激。这场被动引发的“整风运动”,实际上是王夫人朝思暮想期待的,只是没有一个契机。所以当王善保家的建议连夜抄检大观园时,她一力助成,甚至让凤姐只是打配合,而以王善保家的为主力。

王夫人感受到了贾府的危机,只是她的愚钝,她的无能,尤其她的思维模式,导致了抄检大观园的整风清理,终究是一场南辕北辙的自救。不仅没有起到清理的作用,反而更加泥潭深陷。贾府的那些内外困境毫无解决,徒然多增加了一些冤魂的哭声。

当一个管理者,面对复杂局面,却只有简单粗糙的理解能力和处理方式,必然要面对失败的结局。王夫人是个失败的母亲和失败的管家。她既无法理解贾宝玉的思想,也无法理解贾府上下人等的观念。她沉浸在自己粗浅的思维世界里无法自拔,把生活过得简单无聊。

但我如此说,却不是为了批判她,更想说是事出有因。这样一个思维层次的平庸管理者,在人群中可谓是比比皆是。你我他,很多人并达不到凤姐和探春的才干与思想,在自己的人生中也只是一个王夫人的水准。我们用自己粗陋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世界,也乐在其中。我们没有机会面对更大的机遇挑战和超越,也少了对巨大困境的无措与失态,无法看到自己的无能和鄙陋。

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巨大压力下,王夫人被这些或隐或现的矛盾冲突所烦恼,她无法看清,更无法理清,所以她转头用了一个她自己思维中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办了个大事,从而缓解无奈和无力感。至于南辕北辙的结果,是读者的上帝视角才轻易发现,而局中人的她,或许一辈子都无法明白,自己是如何事与愿违的。

世情恶衰歇。贾府在衰败进程中,这种衰败是有着加速度的。而世态人情厌恶这种衰歇,也无法同情这种衰歇。有新的浮华新的成功者取而代之,获取了新时代的眼球,“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轮回中生灭。那些失败者化灰化尘,屈辱死去,或者屈辱活着,但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大道无情,百年之后又剩下谁的痕迹,谁的声音?一两个丫鬟的临终呻吟也好,一两个大家族的覆灭也罢,都如泡如电如幻影。

只是,有一块多情的石头,对那些宏大叙事、胜利者的微笑弃而不顾,宁愿把这些失败的哀伤与苦痛铭刻在心。这就是情的力量,也是《红楼》的力量。

原标题:《精读红楼|第七十七回(上):世情恶衰歇》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