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空心村”的新生:来自福建三明圆初生态基地的报告

沈世豪
2022-10-21 18:30

【题记】如何看待和妥善解决全国无数的“空心村”,是实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中无法绕过的重大命题。或许,正因为如此,这个“空心村”的新生,是一个令人振奋和欣喜的信号。

现代世外桃源:“空心村”的新生

万寿岩

福建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吉口村定地村民小组。

此地离三明市区约30多公里。一眼望不到边的山峦,满目林海,滚滚滔滔的绿浪扑面而来,尘嚣滤尽了。最重要的地理标志是万寿岩,一座并不雄伟的石灰岩山,植被也平平常常,独立在岁月长河里,就像从远古走来的老者。此山曾被列为三明钢铁厂采矿的地点之一。然而,据专家考究,貌不惊人的万寿岩,在18.5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被考古学界誉为“南方周口店”,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把福建的历史往前推进了17.5万年。现在,万寿岩已经是国家级的地质公园了。

从万寿岩下沿山间曲折的公路前进数公里,便是定地村民小组。山更幽,水更清。这里是典型的深山老林,实在是太偏僻了!梯田、村口数百年的老樟树、横竖交叉的木质结构的老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这一带原来有近300户农家,现在已经不到10户了。绝大多数村民早就搬下山去,村庄成为被时代大潮遗忘了的“空心村”。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几亿农民走进城市,几乎是势不可挡的“农民包围城市”,不仅为城市的嬗变注入了无比强劲的活力,而且也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乃至生活方式。时代变了,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民,他们再也回不到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了。无数“空心村”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而“空心村”的新生,则是实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中无法绕过的重大命题。

曾经长满野草荒芜多年的定地,经过圆初生态基地的精心运营,现在成为现代的世外桃源。“修旧如旧”,昔日阅尽风雨的老屋,格局虽然依然,里面却是现代的,地板、空调、通讯、卫生设备,一应俱全。中西合璧,传统和现代的巧妙对接,怡然成为一片动人的景致。

这里最为诱人的是天然。看天,天特别高。夜晚,抬头看星星,星星特别多、特别矮,感觉中,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把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一把牵到手里。久违的萤火虫数不清,一只只就像提着灯笼的孩子,在嬉戏、在游玩,在寻找它们心仪的伙伴。不是科幻世界中的动漫,却是可感可触神话般的现实天地。

定地——改造后新生的“空心村”

喜欢在这里听雨。不紧不慢、淅淅沥沥,如语如诉,如老朋友轻声细语,半山听雨,窗外芭蕉窗里灯,那种感觉真好!

村容古朴、清新、洁净,小径如织,竹篱、鲜花、草坪,静静地勾画出耐人品味不绝的风景。村前的荷塘、田野、竹林以及延伸而去的森林,洋溢着浓郁的山居风情。仙风道骨的白鹭,翩翩飘飞。沿路树影摇曳、浓阴匝地,走着、走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仿佛走进陶公所吟唱的桃花源的迷人意境里。

好一个现代的世外桃源!

在如今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寻找喧闹的地方容易,要找如此古朴、幽静、天然的地方太难了!

一位颇有见识的学者到这里体验几天生活以后,情不自禁地感慨地说,随着乡村振兴脚步的加快,很可能会迎来城里人到乡村来的热潮。

但愿如此。

“空心村”新生的前景如何?

或许,并不见经传的定地是一个令人振奋和欣喜的信号。

陆志强其人:贵在新的发现

陆志强

经营这一“空心村”并使之新生的人物是陆志强。

他父亲是上海人,母亲是泉州人。上世纪的1958年,三明还是闽西北山区中的一个小县城。根据国家建设“小三线”的战略,上海18家企业迁入三明,揭开了三明步入现代化工业城市的雄健步伐。他的父亲就是成千上万来自上海的建设者之一。陆志强在三明长大成人,成为“沪二代”。他取得大学本科学历。曾在大型国企和金融投资部门工作20多年,主要在上海等大城市。事业初获成功之后,按照常规,他完全可在轻车熟路的城市继续做下去,充分享受大都市生活的优裕,但他的一颗心,总是系着三明这片热土。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放弃在上海的优越条件,到三明重新创业。

选择什么创业方向呢?

大概是生命基因中神奇的密码吧,他从小就喜爱原生态的植物,长期居住城市,偶尔看到农民挑着一担鲜灵灵的蔬菜从身旁走过,他就会油然产生想把这担蔬菜全部买下来的冲动。

从三明到上海,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起步;而事业初步有成之后,从上海回到三明,则是他人生极为重要的重大转折。他是个朴实、低调、务实之人。经过多方的认真考察,他果断决定,他选择的新的创业方向,就是从市民日日不可缺少的蔬菜开始,然后,延及水稻、玉米、红薯等农作物。

这不是去当一个农民吗?业界熟悉的朋友都为此感到意外和惊奇。

当然不会是如此简单。

陆志强是个睿智的创业者、企业家,他的审视目光,基于新时代生态和人的健康这一关系的全新视角。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已经摆脱了贫困状态而进入小康,生存不成问题,而人们热议和特别关注的食品健康,鉴于种种原因,却令人十分忧虑。农业是基础,这一原则并没有改变;不必讳言,大批农民涌入城市,无数农村成为“空心村”,振兴乡村,便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等待太久的 “空心村”,终于盼来了一个脚踏实地并富有深沉社会使命感的明白人。

从回归和弘扬传统农业起步: 关于古法农耕的改造

空中鸟瞰定地

三明是典型的山区,处处是绿水青山。但要真正变为金山银山,却并非易事。

陆志强出手不凡。他的思路是:从回归和弘扬传统农业起步,对古法农耕进行科学的改造。生产出真正的市场稀缺却是急需的生态健康食品。

化肥、农药的发明,曾经是人类的进步,然而,长期的使用以及而今因经济效益驱使的滥用,已经造成一时难以改变的社会公害。于是,他经过认真的勘察,选择了定地这个生态环境最为理想的地方。他不仅要把这个“空心村”建成令人羡慕的现代世外桃源,更为重要的是要建成真正的生态基地,成为践行他的信念、理想、追求的地方。

他公开宣布:拒绝使用化肥、农药!用他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古法农耕的践行者和新时代的创造者。

此论一出,首先为之哈哈大笑的是本地农民。因为他们种田数十年,使用化肥、农药早就成为思维定势的铁律。农民是现实主义者,务实的他们虽然不会遑论现代的许多新名词,但他们知道,如今赖以生存的土地,就像刚出生的孩子离不开奶水一样,无法离开化肥、农药了!而更让人担心和忧虑的是,滥用化肥、农药之风,越演越烈,说得夸张一点,就像抽上鸦片,人们赖以生存的耕地无奈地沦为“瘾君子”,无法断供。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说得诗意一点,他是在寻根,寻养育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法农耕之根;说得时髦一点,他是在逆潮流而动,用反向思维的模式,向几乎无法阻挡的现代农业种植的强势潮流宣战。中国的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它当然包括源远流长的古代农业文化。时过境迁,今天还可以重放异彩吗?

矫枉必须过正。这是一次大胆的试验,更是一次可贵的探索和创新。要破译古法农耕的密语,的确需要务实地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从水源的严格选择到土地的清除化肥、农药的污染、残留达到相对净化,特别是解决作物生长最为关键的肥料问题,他都在一一进行实践、摸索。古法农耕荒废太久,所有的环节乃至细节,依稀进入落满烟尘的古籍,要重新唤醒这些沉睡的峨冠博带的老人,并让他们接受现代科学元素,无愧是具有浓郁攻坚色彩的事业。

首轮创业,他流转了400多亩土地,并取得周边5000多亩森林的使用权。

拒绝使用化肥、农药,是他掷地有声响亮的誓言,也是他震惊世人最有诱惑力的广告词。

人们都用惊奇和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

春种秋收,不用化肥、农药种出的稻谷,亩产只有500到600斤。大约只有如今稻田收成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但这种稻谷碾出的大米煮出来的饭,满屋飘香!平时一餐只能吃一碗饭的人,可以美美地吃上两碗。不得不羡慕古人的口福!品尝之余,也不得不慨叹现代人的悲哀,每餐不可缺少的小小一碗饭,居然远不及古人平平常常的享受。

丰收的田野

蔬菜就不必说了。没有化肥、农药的蔬菜,才是真正美味的蔬菜。你只要尝过这里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种出蔬菜,平日从超市等市场买来的蔬菜都感到索然寡味了。

现代人最讲究的是健康,最讲究的是幸福指数。应当感谢他返璞归真、守本创新的践行,那是对并未远去祖先的深情回访,更是对古人文化、智慧、风情等方面的继承和弘扬。

一位食客用最简练的话语这样赞叹:那是舌尖上的苏醒。

由此可以联想:药食同源,生活在幸福日子里的人们,还有比舌尖上的健康更为重要和迫切的事情吗?

关键之处在哪里?建立三产融合的新模式

“空心村”空在哪里?不仅仅是原来的房主人走了,老屋空空如也,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缺乏支撑的产业。

有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并非农民缺乏故土情结,中国农民向来是最为留恋故土的人们,他们之所以远走他乡,涌入城市去当打工者,除了现代城市的诱惑以外,他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觉中发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是难以真正走上富裕道路的,进城打工,虽然辛苦,但收入远远超出了当一个农民。这是现实,也是很普通的常识。在市场打拼20多年的陆志强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福建电视台摄制组和基地专家合影

“空心村”的新生,不仅仅是老屋的现代改造,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对此,陆志强的设计是:建立“生态——生产——生活”三产融合、服务大健康的新模式,将“空心村”建成最适合人们居住的生态村、并具有强大活力的产业村,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大健康发展之路。有了产业的支撑,“空心村”才具有新生的资格和坚如磐石的根基。

于是,人们到了这里,可以欣喜地发现:陆志强除了不懈地进行古法农耕改造,还建起了300亩规模的中草药种植基地。上百种中草药,郁郁葱葱,沿着绵长的山谷缓缓地逶迤而上,两侧绿树森森,山间清泉浅唱,土地肥沃,空气清新如沫,这是非常适合中草药生长的福地,堪称是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聚宝盆。

中草药基地一角

有了中草药种植基地,陆志强顺势延伸开去。

与三明明八味产业研究院共建“明八味圆初中草药健康科普示范基地”,已完成种植示范中草药品种200多种。开展明八味与特色中草药生态种植科普研学示范与生态药谷森林康养体验示范。

他还主动引进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福建省科特派员服务团队,开展闽西南特色保健型野菜引种与种植技术指导;与益生活力健康科技(福建)有限公司共同建立闽西特色保健型野菜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保健型野菜食疗药膳品种开发与应用研究。

他联合厦门和美科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生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围绕食疗养生保护健康,开展传统药膳标准化及药食同源物质精深加工产业化应用,服务生态康养和健康生活,并以此建立产业链,同样是一条正在开拓的创新之路。

康养,现代的新名词,也是追求健康的人们时尚的生活形式。现代的世外桃源,是最适合康养的地方。到了这里,不仅有舒适的住宿、健康的美食,还有来自全省甚至国内其他地方的医生,进行健康指导和保健。发展康养产业虽然还是初创阶段,但已经在业界产生良好的声誉和影响。

可使用的周边5000多亩的森林,深藏着不可小视的发展潜力,为此,陆志强特地邀请了附近村庄的劳模王源楠作为基地的顾问,王劳模今年虽然已经84岁,但身体很好,他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着极为丰富的林业种植和开发的经验,特别是珍贵的树种种植,曾经取得惊人的成就和效益。有这位老人家的亲自指导,圆初生态基地的林业种植和开发,前景十分看好。

一个宏观却又务实的课题:生态与健康

航拍新生“空心村”风景

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

圆初生态基地地处深山老林之中,以前蚊子很多,现在居住在这里,却没有什么蚊子,房子里也不用挂蚊帐或点蚊香驱蚊,原因何在?

除了采用灯光诱杀虫豸以外,重要的是住房四周,种了不少薄荷。薄荷清凉、解暑,是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很强的驱蚊作用,于是,新生的“空心村”出现了几乎没有蚊子的奇迹。

从闹市来到这里,最为鲜明的感觉,是这里的空气特别清新,连吹来的风都有点甜。用现代的健康养生学来解读,因为地处森林密布的山区,人口又少,空气中的氧气尤其是所含的负离子特别丰富,这一优越的自然生态与人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旅游热和养生几乎成为成千上万人们的时髦追求时,像这座新生的“空心村”,无疑是个不可多得的绝佳之地。

当然,旅游是个产业,就目前条件来说,圆初生态基地只能容纳少数人到这里进行短期的康养,还不具备开展大规模旅游的条件。但在解读并实践生态与健康这个宏大而务实的课题上所进行的探索以及示范,不仅是成功的,而且在全国具有典范和榜样的作用。

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在后工业时代,没有什么污染的纯天然生态环境,堪称是追求健康的人们向往之地。

改造后的“空心村”的一幢老屋

从“空心村”的新生入手,圆初生态环境基地冒着巨大的经济风险,首开古法农耕改造的艰辛探索,并从多方面进行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完善,开拓从“空心村——生态村——产业村”的创新途径,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在解读和实践生态与健康关系课题上,闯出一条具有中国新时代特色乡村振兴的道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十年来,很多曾经被污染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城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从实践中,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绿水青山,不容易;而要将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更不容易!

“空心村”新生和陆志强创办的圆初生态基地的事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或许就在这里吧。

三明是全国著名的首批文明城市,在这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大格局的乡村振兴大潮中,能够再领潮流吗?到定地新生的“空心村”去看一看,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2022年10月6日

作者沈世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

(本文发表时个别语句略有删改)

    责任编辑:王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