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十六年,《顾随文集》经典再版!

2022-10-20 12:20
上海

《顾随文集》

顾随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8月版

978-7-5732-0183-6

作者简介

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一生执教并从事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1920年先生自北大英文系毕业后,即投身于教育工作。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及辅仁大学任教,并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法大学及中国大学等校兼课。1949年后一度担任辅仁大学中文系系主任。1953年转赴天津,在河北大学前身之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

顾随的学生周汝昌曾这样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顾随的学生叶嘉莹说:“先生对于诗歌具有极敏锐之感受与极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兼有中国古典与西方文学两方面之学识及修养,所以先生之讲课往往旁征博引,兴会淋漓,触绪发挥,皆具妙义,可以予听者极深之感受与启迪。我自己虽自幼即在家中诵读古典诗歌,然而却从来未曾聆听过像先生这样生动而深入的讲解,因此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编辑推荐

★叶嘉莹长文推荐,顾随之女顾之京重新校订,1986年版《顾随文集》经典再版。

★听顾随说诗词,讲杂剧,谈创作。深入浅出,涉笔成趣。以一颗诗心解读传统文化,以文人哲匠慧眼点评古往今来。

★顾之京教授依据原印本或手稿、原手抄稿,对新版《顾随文集》重新细细校订一过;为便于当代读者阅读,将原书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

★新版改为布面精装,装帧设计全面升级,赏心悦目,值得收藏。

内容简介

顾随先生既是一位专注于古典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又是一位天才骏发的诗人、作家。生前著述、创作颇丰,然不轻易刊发,故刊行者较少。十年动乱中,部分手稿又下落不明,殊为可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叶嘉莹教授及顾随先生之女顾之京教授多方访求遗稿,期间得到多位前辈学者的帮助,终成《顾随文集》,由我社于1986年出版。

《顾随文集》系顾随先生著述、创作文字的首次系统整理出版。正式出版后的36年间,顾随先生著作又陆续出版多种,他的研究与创作成就,也已较为全面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此次推出的新版《顾随文集》,较1986年版,内容编次一仍其旧:上编收录“东坡词说”“稼轩词说”“揣籥录”等研究性文字,下编收录“词选”“诗选”“杂剧选”等创作性文字,附录收录叶嘉莹教授撰写的长篇纪念文章和顾之京教授的后记。

顾之京教授依据原印本或手稿、原手抄稿,对文集重新细细校订一过;为便于当代读者阅读,将原书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综上,本书实为顾随先生的文字精粹之编,有其纪念意义。

目录

上 编

东坡词说

稼轩词说

说辛词《贺新郎·赋水仙》——糟堂笔谈之一

关于诗

曹操乐府诗初探

东临碣石有遗篇——略谈曹操乐府诗的悲、哀、壮、热

读李杜诗兼论李杜的交谊

朗诵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后写给中文系三年级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

论关汉卿《诈妮子调风月》杂剧

元明残剧八种(辑佚校勘)

看《小五义》——不登堂看书札记之一

看《说岳全传》——不登堂看书札记之二

小说家之鲁迅

《彷徨》与《离骚》

《文心雕龙·夸饰篇》后记

揣籥录

佛典翻译文学选——汉三国晋南北朝时期

下 编

词选

诗选

杂剧选

垂老禅僧再出家

祝英台身化蝶

陟山观海游春记

附 录

纪念我的老师清河顾随羡季先生 / 叶嘉莹

后记 / 顾之京

后记

先父遗著《顾随文集》即将再版了。在这部文集与读者见面的前夕,编辑同志要我写几句话附于卷末,我也觉得确有些话语需要告白于读者。

我这里想要说的,不是先父遗著对我国古典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的价值,或对当今文学创作实践的意义,——这些须由读者去评说。我要说的是:这部遗著能与读者见面,有一段非同一般的经历。这部遗著固然凝聚着先父一生在研究与创作上所付出的心血,同时它也凝聚着收存先父遗稿,关怀、指导、汇编此书的各位前辈和学人的心血。

先父的一生是在讲学、著述、创作的文墨生涯中度过的。他潜心于中外古今文学作品和理论的研究,把精深独到的见解融入讲课之中,使从他受教者获得益处和启迪。然而,他那些形之于笔墨的理论著述却不曾轻易拿出发表。因此,他所写的文章虽是平日研索学问的结晶,却常常是写好就把手稿交给友人或学生去品评,有时甚至是直接把自己论学的见解写在书信中,一封信本身竟是一篇很长的论文。因此他的论著已刊布者不多,而未刊者也大都不保存在自己家中。

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叶嘉莹教授是先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任教于辅仁大学时的学生,她在就学期间与毕业以后,从先父学习古典诗词达六年之久。此后她由北方而至南方,又由国内辗转而至海外,而今她已是一位知名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当嘉莹教授于一九七四年回到祖国,期望与阔别三十载的老师会面畅叙,并献上自己的研究业绩时,她哪会料到,我的父亲已经离开人世十五年了。嘉莹教授沉痛地发愿要为她的老师整理一部遗集。她本保存着先父早年的部分文稿,而我这里恰巧还存有后期的一些资料。嘉莹教授又利用几次回国讲学的机会,寻访旧日师友,多方征集遗稿,不断为文集扩充、增补内容,并要我帮她来作誊录、整理的工作。对嘉莹教授如此诚挚的师生之谊以及她对祖国文化的珍爱之情,我深为敬佩;而她对我的鼓励与信任,又使我深受感动。因此,我虽自知才浅学疏,难以胜任此项工作,还是欣然接受了。我在整理文稿的过程中,每项工作都得到嘉莹教授的悉心指导。嘉莹教授还亲自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系文集的出版事宜,并撰写了近三万言的长篇纪念文章附于集后。我想先父在九泉之下,也定然会无限欣慰的。

关于先父文集的编辑出版,本来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父亲去世不久,天津百花出版社就曾经进行过安排,并汇集了遗稿。在那部未曾付梓的文集中,最可宝贵的部分来自父亲的另一位学生周汝昌先生。父亲生前与汝昌先生情兼师友,自一九四一年以次,书信往还,研讨学术唱和诗词,不曾间断。先父的这些讨论学术、文艺的信札和专文,汝昌先生最为珍爱,妥为收藏,历劫无失。为了编印先父遗文,汝昌先生专赴津门,将其亲付经手之人。然而,令人痛惜的是,那部遗集因故未能立即付印,而汝昌先生献出的那批珍贵的手稿和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稿,经过十年动乱都已下落不明,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汝昌先生曾多次向我诉说:“先师的后半生除了正规的登堂讲授以及其他教学工作而外,几乎全部精力都倾注在这一大批书札和论文之中,这些都是一色手稿,高超的手笔,精深的见解,遒美的书法,令人爱不忍释,其内容涉及到诗、词、曲、文、戏剧、小说、红楼梦、曹雪芹、书法、文物、音韵、文字学、民俗学、外国文学……。我把篇幅最完整、内容最精粹的这一数量可观的部分交付于人,可是,我后来怎么努力也追问不出这一批瑰宝的下落了!”他每言及此,都是要大动感情的,因为他认为这个损失是太大了,也太令人憾恨了。所幸文集的再次编订出版终底于成,无论对于死者、对于生者,这都是一个极大的慰藉。

当年整理编订文集,得到王双启、史树青、吴小如、周汝昌、张中行、郭预衡、杨敏如、刘在昭、萧雨生、阎贵森诸位先生的热心帮助与指教,或提供遗稿,或协助搜集核校,或对编订提出宝贵意见,如此方使文集初具彼时之规模。先父生前挚友、著名学者冯至老伯一直十分关注文集的出版,他老人家在参加全国性会议期间,还打电话给我,询问遗稿收集整理的进展情况,又提供先父的诗词手稿,关心文集的内容安排,而且亲自为文集题签。今日,谨向冯至老伯和诸位先生再次致以由衷的敬意和谢忱。

昔日上海古籍出版社为繁荣学术研究、丰富文化积累而决定出版先父的文集,编辑部陈邦炎、邓韶玉先生对文集的出版进行了周严的思考、细密的编订;而今文集再版,责任编辑王鹤则精益求精地进行了全新的版式设计、全面的文字校对。他们对学术研究与编辑工作的热忱,令人感佩。

顾之京

一九八四年六月于河北大学

二〇二二年六月于河北大学改定

原标题:《时隔三十六年,《顾随文集》经典再版!》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