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妈妈,别替我说话

杨逸
2018-04-23 10:49
来源:澎湃新闻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自主敏感期,大部分孩子在4岁时会有明显的表现,他们对自主性有强烈的需求,希望由自己来掌控一切与自己相关的事情,而我们稍加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大多数家长都有“替孩子说话”的习惯。亲子学堂特约作者杨逸不定期分享家庭教育中经常被忽略的问题,你也犯过这些“错误”吗?

妈妈准时去幼儿园接了阳阳回家,经过中心花园,阳阳像往常一样要停下来玩一会儿,那儿已经聚集了好几个同样不舍得回家的小朋友。

秋日下午的阳光特别温暖,小朋友们时而在小草坡上奔跑嬉闹,时而围着小亭子躲猫猫,不知是哪个小朋友捡起林荫道上金黄色的银杏落叶,赞叹道:“真好看!”孩子们便开始了捡落叶过家家的游戏,围着亭子跑出跑进。

妈妈外婆奶奶们,自在地坐在亭子里,边晒太阳边聊天。

“她在外面不响,在家里脾气很大的,妈妈也搞不定的,还是你家阳阳懂事。”

“那也不是啦,她有时候也不听话的,特别是叫她弹琴,天天要盯着。”

听到自己的名字,手里捧着落叶正好跑过来的阳阳问:“妈妈,在说我吗?”

妈妈笑着说:“没事儿,你去玩吧。”

阳阳做了个鬼脸跑到旁边跟小朋友倒腾叶子去了。

大人们继续聊着,灵灵的外婆对阳阳妈妈说:“我们灵灵性格太内向,要是能像你家阳阳那么开朗就好了。周末让阳阳到我们家来玩吧,正好她爸爸出差,妈妈要加班。”

“行啊,反正我们这个星期也没安排,阳阳很喜欢到小朋友家玩的。”妈妈话音刚落,阳阳不知从哪儿窜了过来:“妈妈,不喜欢你那么说。”妈妈有点尴尬,连忙把女儿搂过来,轻声低语着,只听女儿娇嗔了一句:“可你没问我。”妈妈又耳语了两句,小姑娘笑着说:“好吧,接受了。”然后高高兴兴地跑开了。

阳阳妈妈见孩子跑远了,赶紧跟灵灵外婆说:“唉,小囡最近主意大了,帮她安排啥事儿,都得先征求她的意见。”外婆和旁边的大人都夸道:“有主见好呀。”

话虽这么说,换作是自家孩子,成人未必会支持小朋友如此表达自己的“主见”,其实这是孩子在为自己伸张“自主权”。

像阳阳一样,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个重要的敏感期叫自主敏感期,大部分孩子4岁多的时候会有明显的表现,这个时期,孩子会对自主性有强烈的需求,他们希望由自己来掌控一切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比如他们会讨厌妈妈来提醒自己该刷牙,该洗澡;他们会讨厌穿妈妈给自己搭好的衣服参加同学生日会;他们会讨厌到了周末才知道爸妈为自己安排了活动,尽管不悦的感受会被诱人的活动瞬间驱散。当然,他们还特别讨厌妈妈总是抢先一步替他们把话说了。

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替孩子说话”是大多数家长共有的一种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

比如,两个3岁娃一起玩,一个问另一个:“我的火车给你玩,你的飞机给我玩,好不好?”“好的好的,我们交换着玩。”那么爽快答应的常常是大人。

比如在小卖部买冷饮,售货员问:“小朋友,要什么口味的?”“我们要草莓的”,没等孩子开口,大人已搞定。

比如路上碰到熟人寒暄几句:“都这么大了,宝宝几岁啦?”“今年7岁啦,我们都读二年级了。”“这么快呀,功课多吗?”“多,再加上他又特别磨叽,每天都要做到9点、10点钟。”

虽然大人的一问一答都是关于眼前的这个孩子,但是孩子却像是个透明体,不存在似的。

我们习惯了替孩子说话,实际上就是习惯于替孩子做主。处于自主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成人的无意识代言特别感冒,这恰恰是对我们成人的一个很好的提醒。

像阳阳妈妈这样虽然在女儿表示不满的当下感到一丝尴尬,但是却妥妥地接受了孩子的提醒,这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份可贵的支持和认可。也许下次不用孩子提醒,妈妈就会记得先问下女儿愿不愿意接受邀请,小主人灵灵是不是愿意发出邀请。孩子之间的约会,让他们自己沟通就好。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主见,就不要再随意地“替孩子说话”,无意识的习惯很难一下子改变,但我们至少可以真诚地接受孩子的提醒, 尊重他们的独立意志,真真切切地看见他们,而不是我们身边透明的存在。

作者简介

杨逸,翼展风迎(菩提树屋)家庭教育发展中心创始人,“PPM绘本亲子教养模式”理论创立者。

    责任编辑:蔡木兰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