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17名高中生在这里向历史英雄致敬

澎湃新闻驻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陈斯斯
2018-03-17 18:47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每逢周末,前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群中,总是会多一些学生的身影。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图

3月17日,周六,阴天。

每逢周末,前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群中,总是会多一些学生的身影,来自上海中学的高二学生郑鸿晓便是其中一位。

这一天,他们参加了上海市复旦附中城市定向社举办的城市定向赛,此次定向赛共设立8个站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是第三站,主题为“让我们向历史英雄致敬”。当天,共有9组、17名高中生参加,分别来自复旦附中、上海中学、交大附中、上理工附中、长征中学、市北中学等10所学校,都是自愿报名参赛。

上海中学高二学生郑鸿晓用纸笔记录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在M50创意园涂鸦墙完成任务后,郑鸿晓和同组另一名同学赶到了一大会址纪念馆,这里的新任务是:寻找纪念馆内曾经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了解他们的外貌特征和事迹。参观后寻找纪念馆外的社团工作人员,将这些代表们中的四个人物的人脸画像和他们的事迹进行配对。

郑鸿晓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正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刚学习了辛亥革命这一章节,来这里完成比赛,觉得“很有意思”。郑鸿晓知道,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一大批革命历史人物从这里走出去,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他们很伟大,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努力奋斗,今后多为国家做贡献。”

郑鸿晓说,这次的比赛成绩取决于完成的时间长短,越快完成越好,因此每一站停留的时间要很短,但也很考验人的记忆能力和眼力。

现场,参加比赛的高中生,不少在课堂内还未接触过有关于这些代表们的历史知识,王愉然目前正在复旦附中读高一,刚接触中国古代史,对现代史了解还不多。他自觉地从书包里纸笔,细心地做好每个代表的记录,包括各个代表典型的外形特征,“不能拍照记录,但可以对照自己记下来的东西、凭印象去配对。”

还有参赛者用简笔画下了每一位代表的人物肖像图,有的则用两三组文字简单概括出了每个代表的特征和经历。来自复旦附中的高一学生陈石聪,在不到半小时的参观时间里,在纸上记录了满满两页,“这些人物里,我了解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但最熟悉的还是毛泽东。”整个记录的过程就像学习的过程,“像上了一次历史课。”

他们在完成记录后,相继走出纪念馆寻找社团工作人员,用了1分钟不到的时间,成功完成配对。

郑鸿晓与另一名同学参观学习后,在社团工作人员处完成人物配对任务。

社团工作人员、来自复旦附中的高一学生周慈航,早在10点就到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等候参赛者的到来。

“他们(参赛者)没有一组配对错误,几乎都很快、很准确地完成任务。”周慈航拿着的一份参赛者表格显示,第一组参赛者到达这里的时间是10点46分,11点06分就完成了任务,而后续参赛者中速度最快的一组,仅仅用了10多分钟,大多数参赛者最后面露喜色、自信满满,在1分钟以内完成人物配对,这让周慈航感觉很惊喜,“通过这样的形式去了解革命人物的历史事迹,比单纯参观更有意思,也比在课堂上学习背诵历史知识更有趣,更容易让人记住。”

12点40分,这场活动的9组、17名参赛者全部成功完成任务,此后,他们又拿着新任务朝着下一个目的地出发。

    责任编辑:李菁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