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跟社会脱节?你又被贩卖焦虑了

2022-10-11 15:27
上海

吐槽青年出品

近来“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这个话题很热,在卷绩点、卷保研、卷实习之后,似乎又准备“卷社会技能”了。一名网友在帖子中写到:“已经大二了,突然意识到社保、保险、纳税都是零概念……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成年人,就快要开始实习,连三方协议、劳动合同都一无所知。我现在宁愿花钱去学,也不愿出社会被毒打。”报道说,这个吐槽引起很多大学生的共鸣,很多人都认为大学课堂应该开设“成年人必备的社会常识课”,帮助年轻人顺利地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当我拿这个话题跟一些年轻人讨论时,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自责和反思:觉得大学生确实跟社会脱节了,对财务、租房、合同、社保等生活常识的无知,确会给自己未来融入社会带来挑战,大学应该开这门常识课。——很少有人质疑这种“热搜话题”。大学生真跟社会脱节吗?大学真缺这门课吗?大学生真需要这种实用的成人常识课吗?大家面对这个话题时的顺从性反思,既让我看到了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更看到了身在校园中的人面对社会时的茫然:大学学习和校园价值没有给学生带来“道”的专业自信,还没走向社会,心态上已经处于被“社会标准”规训的状态,承受着“社会标准”的凝视重压,被种种“术”所碾压。

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社保、保险、劳动合同、租房买房、生活缴费、贷款流程,我问一个学生,你现在需要知道这些“社会常识”干嘛,将来会不知道吗?想掌握这些信息,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是太容易了吗?人的精力太有限了,大学需要学的知识太多了,何必让这些“将来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常识占据你在这个阶段如此宝贵的时间和大脑内存?爱因斯坦这个故事很有名,有记者问了他一个物理学上的常识性数字,他直截了当地回答“不知道”,后来有人问起此事,爱因斯坦诚恳地说:“我确实不记得那个数字。”看到对方的不可思议,他解释道:“我没有必要浪费自己宝贵的精力。只要在百科全书里面一翻就能翻到的数字,我从来不去记它。”

是啊,网上随便可以查到的常识,未来生活中自然会了解的信息,为什么要浪费自己宝贵的精力呢?不要总想着在每个时候、每个方面都赢过别人,都赢在起跑线上,我们得承认,得在某些方面“输”给别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恒定的,聚焦于某个方面,其他方面肯定就少了:花时间去死记硬背那些常识,专业学习的时间就少了;让每一门课都能得高绩点,自然就没法在某个方向上做到特别突出。整天混社交,读文献的时间就少了。大学生之所以卷得很累,巨大的生命和精神内耗,就在于这种加法思维,热衷于每个方面跟别人所擅长的去比较,把有限而宝贵的精力用在加法上,而不是在“认识自我”中通过减法给志趣和擅长留出空间,不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可以输给别人。

在象牙塔中聚焦于专业学习,在知识和思想中滋养自己,为一生打好精神底子,那么,“社会生活常识”上当然要“输”给那些社会人,对财务、租房、合同、社保等生活常识的意识会晚一些,这,有什么好反思呢?

大学必须要与社会连接吗?当下大学生与社会脱节了吗?对此要有批判性思考。我一直觉得,人在每个阶段应该做那个阶段应该做的事,努力做好了,下个阶段自然水到渠成。大学就是该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将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花在图书馆,用人类最优秀的思想浸润自己。大学不是为“走向社会”做准备,不是服务于“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而是深深扎根,为一生的成长打底子。知识和思想上成了一个健全的人,走上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法律人、新闻人、工程人、科学人。很多人的悲剧都在于:总在这个阶段急于想下一阶段的事,却没有做好这个阶段该做的。刚进大学还没明白知识的样子,就想着保研考研;大学不好好学习,总想着怎么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跟社会脱节;走向社会之后呢?又总在焦虑于知识的匮乏,不好好工作,总想着回大学去“充电”。看吧,最终每个阶段都没做好,陷入焦虑的内卷和循环!

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就该跟社会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在这个围墙中完成这个阶段排除外界干扰的饱满成长,成为某种思想高地。如今问题恰恰出在,大学太向社会开放了,大学在“社会标准”的过度入侵之下毫无价值自主能力,变得过于社会化:社会一打喷嚏,大学就感冒,社会上所有的那些病,那些歪风邪气,官僚化行政化,庸俗关系,道德滑坡,精致利己,焦虑内卷,冷漠自私,信息茧房,工具化商业化思维,大学校园缺哪一样?哪一方面不是同步同构的?大学的人才培养过度迎合所谓市场需求,订单化培养,惟“需求”马首是瞻,逼得大学课程随时根据新技术新媒介调整,无缝贴近,俯首臣服,哪里敢脱节?

“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大学与社会的脱节”,这类话题不断成为热搜,不断增加大学生的焦虑,不断让大学生去反思,去补上所谓的“社会常识技能”,恰恰暴露出“大学标准”被“社会标准”所支配,大学在“社会标准”冲击下的弱势。大学生在“你们缺这门课”的逼问下,惟惟喏喏战战兢兢:社会爸爸,我们确实很缺这门课,我们补上,我们会好好学习的。这才是真问题,大学面对“社会标准”的过度入侵,毫无防守能力,毫无“我们不是为进入社会而学习”的知识自信。缺乏某种排除社会焦虑干扰的隔离带,在卷绩点卷实习之后,又陷入“社会技能”“生活常识”之卷。

如果说“脱节”了,过去的大学生没有这种“脱节”吗?过去的大学生了解社保、保险、劳动合同、租房买房、生活缴费、贷款流程这些“社会常识”吗?实际上,过去也不了解,这很正常啊。那为什么过去没产生“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的焦虑,而现在成为问题呢?这是现代媒介制造和贩卖的焦虑,身在象牙塔之中越是没有丰厚的知识学习所形成的专业定力,缺乏系统化的思考,越容易被这种营销化的焦虑所感染。

大学课堂真应该开这种“成年人必备的社会常识课”吗?完全没必要,如果真有需要,社保、保险、劳动合同、租房买房、生活缴费、贷款流程,这种课在网上比比皆是,某老师的刑法课,某老师的物理课,某老师的保险常识课,某老师的金融课,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各类生活小常识,浩瀚的网络海洋里到处都有,自己可以“在做中学”,在“网上学”,何必什么都寄望于“大学开一门课”。社会就是一所大学,互联网也是一所大学,很多人在网上耗费了太多时间,太多让网络消耗了自己,花时间在网上抱怨和反思“大学缺少这门课”,却未能把拥有这些资源的媒介作为一种提升自身素养和知识的途径,没有读好“媒介”这所大学。没有借助媒介延伸自己的肢体,而是被媒介“截肢”化消耗,这也是真问题之一!

学者刘擎说:年轻人一面喜欢独处,一面又热衷于获取信息,担心自己out了,这是存在性焦虑的一个征兆。——被“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这类话题所卷、所哄抬,正是这种“存在性焦虑”的体现。悬浮在大学,空心化,心中没有一个安静的书桌,热衷于获取信息,却没有被信息所滋养,而是被信息所消耗和吞噬,被各种营销号制造的焦虑所席卷。大学里应该学好的没有学好,通识课基础不稳,文史哲浸润不足,没有站到知识和思想的高度去看未来,很容易被当下的、现行的“社会标准”所俯视、逼问和吊打:你懂社保、你会算法吗?

能不能自信而大声地说出来:我不懂社保不懂租房不懂水电交费,这些,工作后自然会懂的;我正在图书馆里尝试弄懂的,工作后的你,可能永远不懂!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