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村庄⑥‖B面青岩刘,从如风少年到不惑之年

2022-10-10 08:00
上海

原创 朱海洋 零度往上

与前几次的印象相比,如今的青岩刘村,似乎少了些烟火气,也不似往常般车水马龙,但记者恰恰看到了B面:一个不再焦躁,却仍然值得骄傲的青岩刘;一个逆境之中,不困于境、泰然自若的青岩刘;一个历经千帆,仍是少年的青岩刘。即使山重水复,也能柳暗花明。

▲青岩刘村口的老式牌坊。

总策划|何兰生

监制|李 炜

冯 克

张凤云

文|朱海洋

编辑|刘自艰

美编|刘 念

出品|农民日报社

“15年前的青岩刘,就像个如风少年,爱喝可乐,敢闯敢拼。而今天的青岩刘,仿佛步入中青年,四十不惑,开始喜欢喝茶……”毛胜平陷入了沉思,许久才缓缓吐出这句话。年过半百的他,两鬓爬上不少银丝,自言自语道,“是的,就这个感觉。”

毛胜平是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青岩刘村的党支部书记。严格意义上,青岩刘并不能算作行政村,仅为商苑社区的一个网格。但它着实如雷贯耳,被誉为“中国网店第一村”:0.2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集聚着4000多家网店,年销额超70亿元,日均出单16万票。

但也有人说,这已是明日黄花,恐怕难再辉煌。昔日,站在电商风口,青岩刘一炮走红,确实创造了诸多奇迹,多少人从这里出走,多少梦在这里萌芽。可时至今日,风口卷土重来,青岩刘并没有牢牢抓住直播机遇。重新洗牌后,领跑者变成了跟跑者,甚至开始落后,开始沉寂。

果真如此?一枚硬币,有A面,有B面;一座山丘,有阳面,有阴面;一段人生,有平淡,有辉煌。对于青岩刘,人们总习惯于它的A面——光鲜亮丽,熠熠生辉。那么,B面呢?记者曾多次造访青岩刘村,此行出发前,就决定尝试从不同层面,探访另一面的村庄。

令人称奇的是,在青岩刘数日,几位采访对象竟众口一词:它不仅仅是一个村,更似一个人,一股精神;村庄亦有人格取向,亦有人生起落,暗藏的是对阅历与沉浮的理解。众生相中,一个看不见的青岩刘开始逐渐清晰起来……

01

B面农房——

“哪有什么含着金汤匙出生,都是一点点打拼出来的”

多年前,从义乌市区驱车至青岩刘村,只需跨过一座桥。恍惚间,其实很难界定,这到底是村,还是城。这条百来米宽的义乌江,很多人司空见惯,毛胜平却至今心有余悸,儿时记忆里,它就如同长江般难渡。

“小时候要进县城,就得跨过这条江。水很急,只有座浮桥,两块窄窄的木跳板,连着两岸。有一回,我妹妹就掉进了江里,差点被淹死。”毛胜平犹记,彼时的进村路,更是泥泞不堪,一到下雨天,自行车没法蹬,只能肩挑手扛。

对于贫穷,56岁的厉建斌更有发言权,也更具典型性。家里六个兄弟姊妹,挤在逼仄的老宅里。山里头,最缺土地,食不果腹,未及成年,厉建斌就进了江西的窑厂打坯,后来还下过新疆百米深的硫铁矿。等到讨老婆时,一看村庄这般田地,女方说啥都不肯。

直到后来城市化发展,土地开始被征用,青岩刘这才有了活力。用卖土地赚来的第一桶金,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山半坡上造了个水箱,终于通上自来水。有钱好办事,渐渐,浮桥改成了石桥,泥路铺上了石子,家家户户的小平房,逐个支起了第二层。

2003年,旧村改造打响。所有房子需推倒重建,统一盖成四楼半。当然,如此大手笔,政府早有谋划。当时,青岩刘村紧靠江东货运市场和义乌小商品市场,自然寸土寸金。改造后,能腾挪出不少土地和空间来。而农民建了房,就可拿租金,地下室做仓库,底层做店面,除了自住,剩余都可出租,两全其美。

钱从哪来?那几年,确实有不少义乌人赚得盆满钵满,但属凤毛麟角。对大部分村民而言,别说造房子的上百万元,就连选位费都囊中羞涩。位置有好有差,公平起见,选位通过竞价而定,从五千到二三十万元一间不等。光靠老底来建房,怕是杯水车薪,于是,村里出面跟银行谈,推出长期贷,这才解了不少家庭的燃眉之急。

当时,厉建斌咬咬牙,还是出了10万元的选位费,不至于过于偏僻,将来难以出租。4间房原本可贷40万元,可银行看他家实在太穷,最终只放款30万元。东借西借,有钱就造,缺钱就停,终于在一年后,盖上了最后一片瓦。110万元的借款压在身上,真是个天文数字。

其实,大多数人家跟厉建斌一样,都是在飘摇中支起了房子。两年后,216幢农房拔地而起。农民实诚,又肯吃苦,为了多赚租金,宁可爬楼梯,一家人就挤在最顶层的半阁楼里。当了“包租公”后,也丝毫不敢懈怠,蹬三轮、跑货运,只要有钱赚,啥活儿都干。

因为租金便宜,青岩刘村的房子果然好出手。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盆冷水泼来,义乌小商品市场也迁至9公里开外,导致大量租客搬离。一边要还贷款,另一边房子空置,为了吸引租客,村民互相争抢,不惜打起价格战。村干部们同样急得上火冒泡。

踌躇之时,贾少华的出现,让青岩刘重新找到了坐标。其何许人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被学生们称作“创业教父”。此校与青岩刘一街之隔,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大多家庭经济不佳,既吃苦耐劳,又头脑活络,很多人就是冲着义乌而来,希望借创业氛围出人头地。

▲夜幕降临后,在青岩刘村路口的炒粉摊

当时,贾少华十分推崇学生利用小商品市场优势开淘宝店,交易额可以折换成学分。起初,学生就在教室、在寝室开店,规模大了,只能往外延。青岩刘村的空置房,正是绝佳的创业场所,既便宜,又便捷,于是跟学校一拍即合,还真成就了一段“硅谷与斯坦福大学”的美谈。

时至今日,13年过去,青岩刘的最大租房客,仍是这帮蚂蚁雄兵式的淘宝电商群体,以及配套的摄影、美工、包装、快递等衍生产业。楼梯加上木板,成了上下运货通道;电脑取代电视,成了屋内标配;一间房睡,一间房当仓库,狭小的客厅则是工作间。

“房东与租客就住一个楼,有时还是雇主与雇工的关系。租客打包、搬货来不及,就请房东打零工。大伙都是苦过来的,知道白手起家不容易,心理距离很近。”在毛胜平看来,义乌人骨子里,就有股闯劲儿、干劲儿、正直劲儿,“哪有啥含着金汤匙出生,都是一点点拼出来的。”

昔日的贷款早已还清,每年,青岩刘村的老百姓年入租金少说二三十万元,多则近百万元,可这里的人们依然勤勤恳恳。记者采访时,厉建斌正在村里当社工,两百多块钱一天的工资。他说,自己还在邻村的一块荒土里,垦出了几垅菜地,闲时出点力,一年到头不用买啥蔬菜。

很多人初到青岩刘,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农房,琳琅满目的店铺。殊不知,农房的B面,其实是一段段艰辛,是奋斗者与劳作者的身影,是富裕后的初心不变,不觉让人肃然起敬。

02

B面创客——

“你见过凌晨的青岩刘吗?它真的会发光”

说起那段往事,眼下,周东亮虽有些云淡风轻,但那些藏在心底的记忆,突然翻涌上来后,仍是刻骨铭心。初见青岩刘,是八年前的某个黎明。破晓后的第一米阳光,恰好洒落村口的老式牌坊。通宵开车的疲惫感,瞬时烟消云散,那一刻,光芒四射。

青岩刘,是周东亮留给自己最后的创业机会。恰好,2014年也是村里最辉煌的时刻。或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2014年11月19日,暮色朦胧中,李克强总理到访青岩刘村,连连赞许:“网店经营在你们村集中发展得最早,现在村里的网店数量已经是居民户数的十倍,网店在虚拟空间服务实体经济,开拓巨大的市场空间,你们不愧是‘网店第一村’!”

38岁的童志达仍记得当时自己租的店面门牌,27号楼1单元。李克强总理考察的第一家店,就是这里。听闻其貌不扬的鞋袋子,一个夏天能卖10万件,遍及整个东南亚,小小店铺,今年营销额已有900万元,总理竖起大拇指称赞:“了不起!”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五年前的那段艰辛。当时26岁的穷小子童志达几乎“家徒四壁”,一台二手电脑,一张吱呀作响的床,加上手头仅有的1000元是他全部家当。如果一个月不开张,就得喝西北风。每天,他都死守在电脑前,生怕错过一单生意。

童志达只是青岩刘村1.5万名电商大军的一员。白天黑夜,餐馆路旁,人们聊的最多的,不是什么东西好卖,就是今天生意如何,大家来自天南海北,操不同口音,可丝毫不影响合作与交流。

从最初,什么好卖卖什么,打一枪换一炮,到渐渐摸到门路,开始主营旅行收纳包,童志达成功了,还创建了品牌,办起了工厂。只可惜,青岩刘的场地有限,这里毕竟属于居民区,生意做大后,他只能搬去新的工业园区,就如同雏鸟长大后,必须离开巢穴。

那几年里,很多人像童志达一样,完成创业孵化后,再出走寻找更广阔天地。青岩刘就如同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迎来送往”之间,不断新陈代谢,周东亮就是接续者之一。

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刚来青岩刘时的意气风发不同,周东亮属于一败涂地。在这之前,他已历经了6年创业,亏得一塌糊涂。弟弟为了支持他的事业,甚至连学位证都没拿,一心跟随他。那一晚,大家心灰意冷,正吃着散伙饭,周东亮忽然在网络上看到青岩刘的新闻,一下重新燃起希望。

▲周东亮(右1)正在与员工讨论即将上市的新品

是的,周东亮心有不甘,连夜从长沙,开车到义乌,于是有了黎明后的那一幕。也就一瞬间,他几乎毫不犹豫,决定在此一搏。交完一万元的房租,只剩下几千块钱,走在村里,车水马龙。往店里一坐,大家讲的全是B2B、直通车、国际贸易等专业词汇,而自己简直如同“小白”。从他们口中得知,此时此刻,村里正在举行一场免费培训。

免费?周东亮将信将疑。过去一瞅,人头攒动,台上导师口若悬河,全都是真刀实枪的干货,怎么选品,如何引流,发货流程,售后服务……只要愿意来,几乎每周都有。尽管听得云里雾里,但他深信,这里无疑是一个创业者的天堂。

当即,周东亮就给小伙伴打去电话,五人小组重新回归,四台电脑,几张上下铺,重整旗鼓再开张。而后,青岩刘给他们的感动不断涌来:没过多久,村里开座谈会,周东亮竟在受邀之列,他完全是一只菜鸟,与大牛们围坐其中,谈困难、出计谋,畅所欲言;没有仓储,村里免费提供,初创者单量少,村里出面跟快递公司谈,抱团给低价。

“还记得第一次爆单,需要8000个水晶苹果。好不容易拿到货,已是傍晚时分,既没地放,也没人打包。我就在村里微信群求助,没想到,十分钟后,村干部和党员们都来帮忙,整整干了两个通宵。”说着说着,周东亮泛起了泪光。

义乌市委两新工委专职副书记刘剑辉告诉记者,在青岩刘村,本土党员不多,但流动党员有不少,为此早在2013年,村里就成立网商党支部,并组建创业导师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让初创者变“单打独斗”为“报团取暖”,少走弯路、少走黑路。再后来,毛胜平成了周东亮的入党介绍人,他也入了党,成了服务队一员。

短短几年,从最初的一天五单,到后来的月过千单,再到日千单,到如今,每天发货1.5万单,在益智玩具类目中,周东亮可跻身前三,年销售额过亿元,旗下有五家工厂、一百多位员工。中间,很多人都劝他,可以适时告别青岩刘,但周东亮坚持把总部设在这里。

“你知道吗?凌晨的青岩刘,真的会发光。它不仅仅是一个村庄,更是奋斗者的精神领地。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迷茫时,我只要走一走深夜的村道,仿佛能看到过去的自己,重新抖擞,永不放弃。”此心安处是吾乡,周东亮说,这里甚至比自己河南的老家更熟悉。

童志达几乎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虽已离开青岩刘,心中的乌托邦,却始终无法被取代。惆怅时,他总会悄然回来,看一看梦开始的地方。渐入中年,少时理想随风飘散,哪怕只看一眼,扫个马路,吃个烤串,又能满血复活。他渐渐参透了舍与得、浮与沉,洞悉原本的模样。

一个走了,一个留下,两段人生际遇,记者看到了B面的又一个维度:青岩刘,何止村庄?那是青春时的浓墨重彩,那是跌倒时的永不言弃,更是出发时的守望相助,更是离别后的魂牵梦绕,其实不曾离开。

03

B面沉寂——

“要承认自己的平凡,但不能甘于平凡”

午夜后的村道,给周东亮的感觉是闪闪发光,对于“90后”主播王嘉琳而言,却有着一种无以名状的踏实,尽管她最怕黑。或许是缘于初见青岩刘村,在寻租房子时,她看到梁下有个燕子窝,低语呢喃,顿时融化了内心,笃定这边是她的归宿。

2020年,短视频和直播电商席卷而来。这一次,青岩刘并没有站在风口之上,取而代之的是与之不远的福田街道北下朱村。北下朱村风风火火,打出了“网红直播第一村”的招牌,全村99栋房子、1200间商铺全部租出,租金几乎是周边村的两倍。

相比之下,从几年前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到风头一转,聚光灯移至北下朱村,更显得青岩刘村有些销声匿迹。其实,近十年里,淘宝村遍地开花,青岩刘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反而空间不足的短板愈发突出。在义乌这片土地上,本身不进则退,竞争十分残酷。

从各种条件来看,王嘉琳选择青岩刘村,都不算一个明智决定。彼时的她,三四个人的小团队,已能月销三四百万。甚至已有园区主动抛出橄榄枝,愿意免费提供场地,她也依然选择这里。如同周东亮一样,感性的人总有相似之处,王嘉琳被那窝雏燕所感动。

“直播带货早过了野蛮生长阶段,以前啥都可以卖,现在必须专业、精准,打造个人IP。不少园区很浮躁,来得快、去得快,但在青岩刘村,仿佛有一种莫名的能量,让你能静下心来。”下播后的王嘉琳,嗓音略带沙哑,面有倦容。

每天下午3点,准时开播,七个小时,中间稍作停歇,待复盘结束,往往已是深夜。外表柔柔弱弱,可只要一面对镜头,王嘉琳精神抖擞。为了提气,她习惯开播前,紧邹眉头,一口闷下一瓶生脉饮。周东亮十分钦佩这位“小妮子”,认为这就是青岩刘该有的模样。

其实当时,对于要不要跟风做社交电商,在那个乱象丛生的时刻,毛胜平选择了保持距离,以至于后面转型直播电商后,没有来得及跟进,导致拉开了差距。可他并不懊悔,在他眼里,青岩刘村虽然不再年少,但也绝不暮气沉沉,只不过眼下,多了些柔静,多了些思考,更懂得回归初心,踏实前行。

“越是风口,越是要冷静。其实在经历过繁荣后,青岩刘更加趋于理性和成熟。因为空间有限,我们要承认自己的平凡,创业孵化本身亦是一种贡献。同时,又不能甘于平凡,我们也在转型,只不过更偏向于修炼内功。”毛胜平说。

对于这个常人难以看见的B面,或许被王嘉琳切身体会到了,化为直抵心底的那股踏实。而她,也被毛胜平视作“珍宝”,如同一把火炬,照亮着直播转型之路。一直以来,创业者与村干部之间的心心相惜,素来是青岩刘的重要法宝。确实,因为王嘉琳的到来,服务机构、网红直播也接踵而至。

▲王嘉琳正在手机前进行直播带货

外表看,青岩刘村的直播不似别的村风火,但仔细端倪,转型正在潜行之中。推开出租房,昔日的淘宝小哥,不少已化身主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醉心“打爆品”,开始转换赛道,做口碑、打品牌,希望从价格战的泥淖中脱身。有创意的年轻人,则延伸到产品开发与包装设计,专注小而精。

如何来刻画这种细腻的变化?采访中,很多人不约而同会把青岩刘村拟人化。其实,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不就是青岩刘的一个个组织,一个个细胞,共同构成了村庄的模样?从如风少年到不惑之年,从开怀畅饮到饮茶闻香,这样的心境,又何尝不是与创业者们的同频共振?

最辉煌的时候,叶永伟团队一年销售额有四五个亿。他的电商培训公司以其名字命名,叶永伟仍记得,小小的工作室里,一下发光120万元的现金,垒起来颇为壮观,以此来结束不眠不休的“双11”。如今,对这种最直接、最粗暴的论功行赏,叶永伟已很难重演,可那依旧是青春最闪亮的记号。

现在,叶永伟已暂别青岩刘,但并未告别。在最黄金的位置,他留下了一个培训空间,有六名创业导师运维,收支平衡即可,这块创收在他的商业版图里,所占微乎其微。“之所以不愿割舍,是因为这里有故事、有历史、有情怀,仍然有深挖的可能性,我等待着青岩刘的厚积薄发,也等着自己的重新回归。”

毛胜平留给自己的题目是:电商产业大厦。“当年撤村改居时,因为改得彻底,留给股份经济合作社几乎没有资产,因此集体收入很微薄。我希望,借助这个项目弥补当前业态短板的同时,更鼓起村集体钱袋子,给老百姓谋更多福利。”在他看来,这也是青岩刘村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背景下的应有之义,沉寂并不等于落后,而是步履更踏实,方向更笃定。

夜幕降临,记者准备告别青岩刘村。手推的熟食铺,冒火的炒粉摊,开始布上了街头;满墙的布告栏里,贴满红色的招租单,一位葱茏青年正仔细端详,他希望在此找到一个便宜的单间,开始他的直播创业;装满货的的快递车,正缓缓驶出楼间……

与前几次的印象相比,如今的青岩刘村,似乎少了些烟火气,也不似往常般车水马龙,但记者恰恰看到了B面:一个不再焦躁,却仍然值得骄傲的青岩刘;一个逆境之中,不困于境、泰然自若的青岩刘;一个历经千帆,仍是少年的青岩刘。即使山重水复,也能柳暗花明。

原标题:《我和我的村庄⑥‖B面青岩刘,从如风少年到不惑之年》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