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507”是什么代号?来上海这个载人航天展求解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通讯员 张文珺 茅艳雯
2022-10-07 11:54
来源:澎湃新闻

线上展览登录页面  本文图均为 “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展”微信小程序 截图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所搭乘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抵达香港,重新踏上魂牵梦萦的祖国土地。一年后的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航天发展的新篇章,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从此开始起步。

在钱学森的关心和支持下,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代号“921工程”。 为庆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67周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历时半年策划、在国内首次推出以载人航天三十周年为主题的互动线上展“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展”微信小程序,用视频动画等生动活泼地展示钱学森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载壮丽征程。

线上展览为每位观众设定了见习航天员的特定身份

“507”“714”“863”“921”这四个以数字命名的神秘代号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紧密相连,也是联系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线索。此次上线的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展,以解密四个代号的短视频为起点,揭开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序幕。

记者从钱学森图书馆了解到,早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前,钱学森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将人送入太空。1968年,钱学森主持起草了《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十年发展规划(草案)》,其中就为中国规划了150吨级的空间站。虽然由于当时综合国力和技术的限制,文件所提出的大部分计划都未能落地执行,但仍为后来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1971年4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曾全面启动,飞船被命名为“曙光一号”,计划于1973年底发射升空。然而,由于当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制造和相关工艺水平落后,“曙光一号”载人飞船最终尘封在档案中。但经过8年多的预先研究,钱学森等人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留下了大量资源:培养了一批从事飞船研究的技术人员,提出了对运载工具、地面测量控制、发射场、测量船的总体要求和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在飞船外形设计、质量特性分配、返回走廊设计和安全救生领域取得一定成果,研制地面设备和舱内航天服,开发航天食品等,这些都为我国日后开展的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线上展览从4串“神秘的代码”揭开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序幕

这其中,专门负责航天员培养、研究宇宙医学科学及工程的部门,被称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7所,也就是现在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空。2004年元宵节,王永志和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一同前往家中看望钱学森。钱学森一眼就认出了杨利伟,亲切勉励他:“你们现在干成功的事情比我干的要复杂,所以说,你们已经超过我了!祝贺你们。”

2009年10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离开人世。在以后的日子里,多位中国航天员在钱学森图书馆的展厅内和钱老进行着一场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回望中国航天来时路,汇报中国航天今日事。

线上展览互动体验

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展是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钱学森图书馆借助网络新媒体提供科普教育资源的又一次尝试。展览为每位观众设定了见习航天员的特定身份,鼓励见习航天员们自主前往不同展览板块了解火箭发射、神舟飞船、交会对接、空间站以及返回舱等不同阶段的任务内容。

以空间站板块为例,见习航天员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空间站的构型组成,还能进入模拟空间站内部,解码航天员的无缝天衣、太空实验柜,重温航天员们的三次太空授课。为了增强观众的互动参与感,钱学森图书馆还特别设计了青少年太空艺术作品展板与太空达人徽章分享环节,打造青少年可参与的科普展览。

本次展览入选2022年全国科普周活动以及第21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线上展览将展出至2022年12月31日。

    责任编辑:朱奕奕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