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右但务实,梅洛尼可能会是比特朗普还让欧盟头疼的女总理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胡毓堃
2022-09-28 10:05
来源:澎湃新闻

9月25日,意大利举行了政府危机两个多月来的议会选举。计票结果显示,乔治娅·梅洛尼领导的右翼联盟拿到了约44%的选票,领先优势明显,而她本人担任领袖的极右翼政党——意大利兄弟党,也以约26%的得票率成为第一大党。在意大利向来碎片化的议会政党格局中,这意味着意大利兄弟党和右翼联盟已经胜选。

2022年意大利议会选举投票结果(众议院)。

很快,梅洛尼便宣布获胜,同时其主要对手、之前参与执政的中左翼政党——民主党领导人恩里克·莱塔承认败选。继两周前瑞典右翼联盟在大选中战胜长期执政的社民党,尤其是极右翼的瑞典民主党成为瑞典议会第二大党后,梅洛尼在南欧的意大利异军突起,似乎预示着极右翼从北到南走进欧洲主流政治的势头。

作为墨索里尼曾经的拥趸,如今的梅洛尼可能会成为欧美媒体口中自墨索里尼以来最为右翼的总理,“法西斯回归”的惊呼声见诸西方报端。恐慌情绪背后,是欧洲社会各界对于意大利政坛变天所感受到的不确定性。未来意大利的发展道路及其与欧盟的关系,似乎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梅洛尼扔下“震撼弹”

自二战结束、建立共和制以来,右翼力量在意大利呈现出稳步发展、持续壮大的特点。尤其是1994年步入“第二共和”时期后,传媒大亨贝卢斯科尼领导的意大利力量党三度组阁执政,标志着右翼保守势力的崛起。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改组后的联盟党延续了传统右翼的能量;过去四年,右翼民粹色彩的五星运动更是意大利议会第一大党和主要执政党。

然而,所有这些传统右翼和民粹性质右翼政党的涌现,都比不上这次梅洛尼异军突起带来的“震撼弹”效应。现年45岁的梅洛尼不到30岁便成为众议员,是贝卢斯科尼的“老部下”,在其第三次组阁期间出任青年部长。但跟老领导比起来,她从自己接触政治之初,便体现出明显的极右翼乃至新法西斯主义色彩,就连五星运动与之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

梅洛尼成长于罗马南部的传统左翼铁票区,但她从小便特立独行般地成为了极右翼理念的认同者。早在15岁时,她加入了隶属于“意大利社会运动”党的青年阵线,而该党源自墨索里尼残余势力,是典型的新法西斯主义政党。此后这一政党多次改组、合并,历经民族联盟、自由人民党,最后由梅洛尼参与组建为意大利兄弟党,她本人自2014年起出任党主席至今。

即便不谈令传统政治力量色变的极右翼理念,光是意大利兄弟党的党徽,便能引发舆论争议和担忧:意大利国旗三色的火焰,是1946年意大利新法西斯主义者创立的标志,象征着在墨索里尼墓前燃烧的“永恒火焰”。事实上,由于二战后意大利并未像德国那般系统性地“去纳粹化”,新法西斯主义势力得以作为合法政党活动。梅洛尼本人和意大利兄弟党也并没有与法西斯主义明确地“划清界限”。

胜选后的梅洛尼打出“感谢意大利”的标语

梅洛尼19岁时接受采访,公开表示墨索里尼是“过去五十年最好的政治人物”。2021年,她在自传中称自己在“探索一个政治雷区”,并暗示“我们是历史的孩子。我们整个历史的孩子。正如所有其他国家,我们途经的道路很复杂,比许多人想要知道的复杂得多。”对于墨索里尼,如今她的定义则是“复杂的人格”。

与特朗普、约翰逊不同的“务实”政客

如果说梅洛尼对(新)法西斯主义始终暧昧不清的态度,令各方对她的底色表示怀疑,目前内忧外患的特殊形势,以及“梅洛尼们”的“务实”能力,则引发了国内传统政治力量和欧盟更强烈的担忧。

此次意大利议会选举,正值该国左中右翼六党联合政府解散,国内面临严峻的政治危机。与此同时,受到俄乌冲突和能源危机影响,上个月意大利通胀率达到36年来最高的8.4%。原政府各党派在刺激经济、财税、民生问题和援助乌克兰等内外政策上达不成共识,导致五星运动退出、联合政府解散。

四年来三次政府危机、内阁数次更迭,令民众厌倦不已。他们期待稳定政府执政,应对本国和国际性挑战。此时,梅洛尼大打“国家保守主义”、“意大利优先”,试图用务实的政策逐步实现自己的极右翼理念,成为不少选民眼中的新选择。

在应对高昂的公共债务、刺激经济的问题上,她支持国家发挥主要作用,甚至鼓吹通讯、航空等领域部分企业的国有化;提倡针对个人所得与不动产征收单一税;指出既要保证公共财政开支可控,又要保护民众生活不受高额能源支出影响。就连在对欧事务中,她也不是极端的疑欧主义者,不提“脱欧”、“退出欧元区”等老套的右翼民粹说辞,而是领导温和疑欧主义的“欧洲保守派和改革主义者党”,旨在以欧洲现实主义的原则在欧盟框架内改革。

正是这种与传统右翼不同的务实做派,令反对者恐慌。梅洛尼不同于五星运动创始人、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格里洛,更不是2016年崛起的特朗普、约翰逊。她不是那种只会在大众传媒镜头前吸引眼球的空心政客,不以哗众取宠、不切实际的政策口号为承诺,也不受制于“小政府大社会”等传统右翼意识形态。由此看来,梅洛尼不太可能如上一代民粹主义者那般,昙花一现然后被传统势力再取代,反而更有可能逐渐占领传统右翼和中右翼势力的基本盘。

极右为理想、务实为手段、形势为机遇。在这一特殊时刻突然崛起的梅洛尼,一旦进入意大利和欧洲政治舞台中央,便更难“请走”,也难怪各方舆论反应如此激烈。

意大利与欧盟的前景扑朔迷离

按照意大利的宪政机制,大选结束后总统塞尔焦·马塔雷拉将与各党派沟通,再确定总理人选。由于梅洛尼领衔的右翼联盟优势过于明显,中左翼几乎完全丧失了组阁能力,在国际舆论看来,她显然将要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总理。免不了“法西斯”标签的极右翼组阁,是二战结束后意大利头一回,给本国和欧盟带来的直观感受,就是强烈的不确定性。

“对自然家庭说是,对LGBT游说说不;对性别身份说是,对性别意识形态说不……对伊斯兰主义暴力说不,对安全的边界说是,对大规模移民说不……对国际金融巨头说不……对布鲁塞尔的官僚说不!”今年早些时候,梅洛尼对西班牙极右翼的呼声党发表了这段演讲,被视为其政策理念的核心要点。

目前,意大利国内最棘手的莫过于经济上的“老大难”和新问题。老大难自然是欧债危机之后,意大利公共债务的GDP占比依旧高达150%(欧盟中仅次于希腊);新问题在于当前能源危机引发的电力和天然气价格飙升,并带动了严峻的通货膨胀,构成了亟待缓解的民生难题。

缓解公共债务,需要开源节流,即提高税收、压缩政府开支。然而新的通胀问题又需要政府扩大开支、提供补贴为民众纾困,尤其是梅洛尼承诺过落实残疾人、儿童照顾,以及女性和养老群体的福利。与此同时,由于梅洛尼的目标支持群体为中产阶级的国家保守主义派拥趸,她也不能显著增收企业、个人所得和不动产税。如何既增加财政收入又不给民间过多负担,既保证财政负担可控、又为民间提供必要援助,想要务实、又要实现其经济理念的梅洛尼,面临着艰难的平衡问题。

对此,梅洛尼当然心知肚明。她提出的应对之策也不新鲜,那就是将矛盾转移至对外领域,将当前的困境部分甚至全部归咎于国外因素,以“意大利优先”的名义,在经济、政治、安全、社会等各领域,强调国家主权与保护主义。这正是欧盟最担心的问题:如果梅洛尼领导意大利这个欧盟创始成员国、第三大经济体,她是否会削弱目前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弱化欧盟和欧元区、破坏欧洲团结?

毕竟在竞选期间,梅洛尼就提出要重新审视意大利与欧盟同意的近2000亿欧元援助计划。这份救援计划是经济学家、银行家出身的前总理马里奥·德拉吉与欧盟合力完成的重要成果,条件是意大利要进行深入的经济与机构改革。她针对这一具体事务提出质疑,背后便是其根深蒂固的疑欧主义理念(虽然不以激烈、极端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前文所述,作为现实主义者,梅洛尼也希望意大利留在欧盟和欧元区内,在国内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凭借欧盟的经济援助刺激经济增长。不过她的出发点并非欧洲共同体认同,而是对意大利一国利益的功利考量。一旦与欧盟在财政支持问题上出现更多分歧,梅洛尼是否会发出更激烈的疑欧、削弱欧盟的声音,采取更激烈的行动?这不能不令欧盟领导人担心。

更重要的是,在欧盟范围内,梅洛尼“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梅洛尼胜选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法国极右翼代表人物勒庞和泽穆尔、西班牙呼声党均第一时间发出了“发自内心”的祝贺。此前,右翼民粹力量大多在欧盟中小国家执政(而且都不在西欧),梅洛尼的胜选,其意义不只是在于极右翼版图扩大,更是标志着这一力量终于在有分量的西欧大国赢得了领导地位。有了意大利的加入,即便没有脱欧等极端行动,这些国家也可以在特定问题上形成统一战线,与欧盟进行更强有力的博弈,尤其是移(难)民问题和对俄问题。

一直以来,欧盟经常批评欧洲的极右翼势力“亲俄”。尽管今年俄乌冲突激化后,梅洛尼第一时间与俄罗斯划清界限,但她的右翼盟友贝卢斯科尼和萨尔维尼,前者认为俄罗斯总统普京进攻乌克兰是“被迫”行动,后者则质疑西方的对俄制裁。

英国广播公司(BBC)便指出,此前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在对俄制裁问题上态度和行动就不坚决,意大利也同样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饱受能源高价之苦。如果今年冬天对于意大利格外难熬,梅洛尼是否会基于“意大利人优先”的论调,单方面放弃对俄制裁和强硬立场?如果有了意大利这一欧盟大国带头,匈牙利等国家是否会更敢于采取类似行动?

如此一来,欧盟当前“一致对俄”的政策,将要撕开一个明显的缺口。正是因为意大利的动态事关欧盟的内外政策走向,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此次选举前甚至不惜发出有干涉内政嫌疑的警告,声称如果意大利走向“艰难的方向”,欧洲有“工具”予以回应。然而,意大利选民的投票结果,似乎给欧盟领导层“上了一课”。

如今,欧盟必须要面对梅洛尼领导地区大国这一现实。几十年坚守极右翼信条、但又深谙现实主义之道的梅洛尼,带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走到台前。意大利将往何处去、欧盟的未来会有哪些图景,这一切都显得扑朔迷离。

(胡毓堃,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国际政治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