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把乐园想象为一座图书馆丨理想国9月书讯

2022-09-28 12:43
北京

原创 理想的编辑部 理想国imaginist 

《搭档》

我知道我命中注定要阅读,做梦,哦,也许还有写作。但这并非我非做不可的事。我总是把乐园想象为一座图书馆,而不是一座花园。

长假将至,你打算出趟远门还是窝在家里?秋天了,带着书本上街去或者躺在沙发上看书都很惬意。这个十一,你打算读哪些书呢?欢迎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你的书单。��

这个月的书讯中,M系列上新——《最底层的十亿人》跨越政治与经济边界,结合扎实的研究数据解释让贫穷国家失败的陷阱;两本大部头——《我的奋斗6》《寻获与失落》,带你在文学里找到世界的另一个出口;《无神话,不艺术!》选取世界神话中的82个关键词,浓缩人类四千年的想象力......

不想错过理想国每月新书?订阅话题#理想国每月书讯��

01.

理想国译丛058

《最底层的十亿人:贫穷国家为何失败?》

[英]保罗·科利尔 著;张羽 译

非洲很穷,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常识。为了阐释贫穷问题,本书作者保罗·科利尔提出了“最底层的十亿人”这一概念,他们大多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社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且看不到改善的希望。在本书中,科利尔结合扎实的数据与简明的道理,分析了制约这些贫穷国家持续发展的四类陷阱:冲突、自然资源、深处内陆且恶邻环伺、不良治理;能否正确应对这些陷阱,决定着最底层这十亿人的未来命运。

自本书出版,已逾十数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1年全球人均GDP排名倒数的十个国家,有九个来自非洲;如果把时钟拨回本书面世的2007年,全世界最穷的十个国家,非洲占了七个。同时,冲突、治理与自然资源引发的问题未见解决,人口增长又意味着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群已远超十亿——非洲不仅很穷,而且越来越穷了。一切都表明,阅读科利尔的这本书对于当今世界不仅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且比往日更显迫切。

“我是保罗·科利尔的铁杆粉丝。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致力于弄懂和缓解全球的贫困问题。尽管这部作品已经是十余年前的老书了,尽管这十几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我依然会向人们推荐它。”——比尔·盖茨

02.

《日本近代思想史》

[日]鹿野政直 著;周晓霞 译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日本经历剧烈动荡的时期。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处于亚洲一隅的日本被卷入世界市场,从建设近代国家到追求成为“世界的日本”,再到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

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不同思想激烈交锋的过程。面对国家建设,日本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国家构想,包括日本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以翻译出“哲学”一词而名闻天下的西周、被称为“东洋卢梭”的中江兆民、创办民友社的德富苏峰、民艺运动的推动者柳宗悦、社会主义理论家幸德秋水、日本的女性主义者平冢雷鸟等。

围绕这些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结合时代背景并尽量引用原著,本书以文库本的体量,依次介绍了启蒙思想、自由民权思想、国粹主义、人权思想、民本主义、教养主义、民俗思想、科学思想、女性主义等,以此带我们了解日本近代的思想发展历程,并看见我们的历史与未来。

03.

《〈资本论〉的读法:资本及其创造的现代世界》

杨照 著

对于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始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用、滥用、扭曲和攻击。在本书中,作者杨照从马克思写作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动机出发,尝试为我们还原《资本论》中对资本世界的完整分析,包括经济、社会、历史、哲学、文化等诸多方面,洞悉马克思真正的思想事业。

杨照认为,今日阅读《资本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历史的读法,通过马克思理解资本主义为什么会从19世纪的残暴不仁,转变成今天相对的慈眉善目;另一种读法则是借由马克思的理路,来省思我们自己对生活、生命的选择。尤其是要认真想一想:工作在生活当中应该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在生命当中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意义?

04.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1952年春,钱穆先生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本书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必读书。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钱先生特意拈出“时代意见”和“历史意见”,展示了他基于历史研究而超越时代局限的洞见卓识。

“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钱穆

“钱先生自幼以中国读书人之本色,独立苦学,外绝声华,内无假借,三十年来,学问局面一步开展一步,而一直与中国甲午战败以来之时代忧患共终始。”——唐君毅

05.

《爱生活,不爱也行:日常哲学提案》

[法] 热拉尔迪娜·莫斯纳-萨瓦 著;杨冬 译

受够了那些让你爱生活、爱自己、接受自己的脆弱和失败的箴言?这本哲学提案正是为你量身打造的。

感觉“错失良机”:“太迟了”的问题其实在于,它让我们误以为真的有这么一个机会,只是我们生生错过了。但也许实际上根本就不曾有过这样一个机会呢?

强颜“微笑”:“微笑哲学”号称,在我们沮丧难过的时候,微笑可以让我们好起来。但这种试图通过模仿来进行自我暗示的理念并不能成为我们和外部世界的接口,反而会成为一堵墙,非但不会让人感受到快乐,反而会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不适。

走出舒适圈:这个概念其实揭示了“好”与“更好”之间的激烈角逐。待在舒适圈里也需要很大的勇气,需要我们用极大的努力去维护,要有充足的时间、资源和条件才能享受它,尤其还要抵御来自“更好”的诱惑。

堵住的水槽: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微末之事都包含着诸如此类的矛盾趣味,比如,堵塞物终于缴械投降那一瞬间的快乐,即释放后的空虚带来的畅快。因为“满”往往源自“空”。

为我的慢跑裤辩护:它们的特色之处就在于它们毫无特色可言。服饰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向世界呈现自己的方式,套上慢跑裤,就是不去选定自己的样子以及自己可能成为的样子。这不是什么懒惰,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定性。

每一天,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充满了哲学的灵光一现。这些日常琐碎虽没有什么宏大主题,但却有意想不到的惊人深度。如果你受够了各种箴言,不妨细品周遭之物,回归哲学本质,点亮日常时刻。

06.

《钱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钱理群 编著

“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现代作家作为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向,作出内心反应和审美反应的历史。”——钱理群

本书回归文学本身,“以作家作品为中心”,以30年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甄选45位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帮助读者朋友通过钱理群老师的文本分析与文学评论文字,重新发现“文学”的位置与力量。

一部“大家”写给“大家”的文学史,让这本书帮助更多喜欢中国现代文学的年轻朋友,感受到一部有温度、有情感、切实而亲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07.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

谈波 著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是小说家谈波全新作品,收录十二篇极具风格质感的中短篇小说。同名中篇体量最大,两个来到南方的东北人,一只发情的大黑猫,串联起形形色色边缘人的故事,展演一部质地坚硬的黑色幽默剧。

其他各篇如高度浓缩的矿物晶体,多切面呈现原生态沸腾的平民生活,铸刻一个个极度真实的东北炮子和彪子。他们生猛亦柔情、执拗而纯粹,在生活的激流与困顿中不改天真,就是碰,就是磕。诚实火热的人与生活、深藏在心的纯真与爱,不动声色中力拔千钧,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缠绵与憨态。

十二篇小说用平实精悍的语言砌造了河的两岸,容纳下真实生活的流淌奔腾。无论善恶、爱恨、喜悲,都火辣辣热腾腾的,一下一下撞击着人的心坎。生活流逝,而这十二篇小说为那些单纯的人、勇猛的人、喧嚣的人、沉默的人、失意的人作了精深印刻,它们强力穿透现实与时间,抵达人心人性隐微的神秘之域。

“谈波应该是目前中国最好的短篇小说家,非主流,非著名,但他的存在始终在提醒我写作为何事、为何物。我非常推崇谈波的短篇,完全是经典式的,各个指标上都无可挑剔。有几年没见他的小说,心里不免有些失落,最近他又写了,这真是太好了!这样的人写一个算一个,我们读一篇就少一篇。”——韩东

“谈波的小说都很短,短得很有道理,就像贵金属,压秤。他的句子很轻快,但也包含哀痛,这是很成熟的风格,也是一种态度。他不是贪慕名声的作家,他用很高的文学标准要求自己,他的骄傲和温柔都在他一篇篇仔细打磨的小说之中,这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作家。”——双雪涛

“我发愣得像个彪子,原本熟悉的身影变了味道,发愣的原因也许是看了这本书。《捉住那只发情的猫》是大红大绿,寒风刺骨,江湖有道,又是轻描淡写的有偿揭示。”——梁龙

“谈波的小说让我着迷,我在普通人和彪子们里看到了我自己。幽默,伤感,意犹未尽!”——耿军

08.

《我的奋斗6:终曲》

[挪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著;李树波 译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青春、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在日常细节中呈现了动人的敏感。

本书为《我的奋斗》系列的最后一部,如同一块落下的巨石,将读者对前五部的记忆和理解完整激荡而出。从第一部出版时在家人与朋友间引起的不快与争议出发,以妻子琳达的抑郁症治疗与恢复结束,包括四百页对希特勒、纳粹主义和邪恶本质的思索,以及保罗·策兰一首关于大屠杀的诗的细读。全书在个人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间穿插,探讨文学与现实、私人与公共界限,以及个体生活与社会力量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

纯粹的文学姿态印证了卢卡奇将小说定义为“被上帝遗弃的世界的史诗”的部分传统。克瑙斯高明确地将个人斗争的徒劳与更大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成为一部充满矛盾、富有深刻洞察力和伟大平凡时刻的书,一部每件事的顺序似乎毫无关联的书,一部致力追求无意义的书。——克里斯托夫·贝亚,《哈珀杂志》

09.

《永生者》

[美]克洛艾·本杰明 著;张亦非 译

1969年的夏天,纽约下东区,戈尔德家的四个孩子从一位神秘“先知”的口中听到了真假难辨的预言:他们各自的死期。

兄妹四人逐渐长大,少年西蒙怀揣他的秘密出走西海岸,在80年代的旧金山寻找爱情;梦想成为魔术师的克拉拉历尽艰辛,在拉斯维加斯的舞台赢得了一席之地,却渐渐没法分清幻想和现实;丹尼尔从医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军医,“9·11事件”之后一直试图在庸常生活中觅得安全感;爱读书的瓦里娅投身于抗衰老研究,探索科学与永生之间的界限所在,却始终无法与自己的内心和解。

世界在他们的身后变幻如舞台布景:旧金山第一例艾滋病的出现,同志群体的误解和偏见——别人的和自己的,赌城开发娱乐业的草创时期,伊拉克战争与犹太家庭的碰撞,9.11事件带来的创伤……他们争吵、离别、彼此怨恨又隔着遥远的时空怀念。那个夏天的预言改变了什么?面对自己的命运,我们到底是受害者,还是执行人?

10.

《寻获与失落》

[美] 厄休拉·勒古恩 著;

周华明 胡绍晏 王侃瑜 陈楸帆 胡晓诗

江波 李特 姚人杰 慕明 三丰 译

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美国小说家,幻想文学大师,科幻新浪潮运动代表人物,以“地海世界”系列、“海恩宇宙”系列(含《黑暗的左手》《一无所有》等)闻名于世。勒古恩一生获奖无数,包括 7次雨果奖、6次星云奖、21次轨迹奖,以及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奇幻奖、卡夫卡奖等二百余项世界文坛重磅大奖。哈罗德·布鲁姆将其列入美国经典文学作家。200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她列为作家与艺术家中的“在世传奇”。2014年,荣获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2016年,被《纽约时报》称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

《寻获与失落》收录了十三部中篇,是厄休拉·勒古恩质量最高的一部合集,“每个家庭图书馆都应该收藏的一部书”。“每一部勒古恩的中篇小说都是文学经典”,这些故事既有长篇小说的恢弘,又有短篇小说的轻盈,其中的科幻元素更是增添了神秘色彩。这十三部中篇的设定覆盖了包括“海恩宇宙”“地海传奇”在内的多个世界观,与勒古恩的长篇小说作品遥相呼应,但每篇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展开又是独立的,由此可纵览勒古恩整个写作生涯的世界图景。

勒古恩是美国当今科幻小说作家中数一数二的伟大作家。

——《纽约时报》

勒古恩笔下的角色复杂饱满,让人难忘。她的作品因其无穷的魅力而不凡。

——《时代周刊》

勒古恩是位睿智的写作者,是富有幽默感的讲故事大师。她既可以为那些阅读《纽约时报》的读书人讲故事,也可以取悦孩子们。她所写的每一种故事类型,可以说都重塑了那个故事类型的面貌。

——《波士顿全球报》

11.

《救命啊:急救员的28场笑泪尖峰时刻》

[英] 杰克·琼斯 著;高天羽 译

院前急救的世界,是街头突发心脏停搏时的分秒必争,是午夜把坠落者抬出迷宫般的工地,是在六平方米的斗室里现场接生并紧急救治无呼吸新生儿(还要应付只会添乱的准爸爸);

也是反复给执拗的病人讲解吃止疼片无害,被情绪激动的精神障碍患者刁难、咒骂乃至殴打;甚至还有调度的奇怪分诊和流程中的制度性荒诞……

朝九晚五的办公室职员,为何转投了这个路上行当,不分昼夜地拼命?这份职业又给人怎样的纷繁经历和内心体验?(以及,为什么NHS培养了这么多作家……)

12.

《战斗细胞:人体免疫系统奇妙之旅》

[德] 菲利普·德特玛 著;李超群 译

既直观、轻松,又精准、实用,还不乏时尚、极客的气息,这就是本书呈现给你“免疫”知识的方式。它以故事性的讲解和风格鲜明的插图,描述人体的免疫机制、免疫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类细胞及重要蛋白(抗体、MHC、细胞因子等),与人有关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益生菌和各种病原体),以及多方的相互作用,介绍自愈、发炎、流行病、抗菌、抗病毒、寄生虫、过敏、疫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种种健康议题,帮你过上更为轻松安泰、胸有成竹的现代人生。

菲利普·德特玛(Philipp Dettmer),信息设计师,后工业时代终身自我教育达人,自2013年起创立并主理网络知识节目“简而言之”(Kurzgesagt—In a Nutschell),如今已有近2000万订阅户,总播放量超20亿次。

把复杂的身体防御过程,讲得普通人都能看懂。凭借本书,德特玛将他的“数字”信息,搬进了我们的“模拟”世界。

——《南德意志报》

本书用洞见和幽默呈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你不可不读,特别是在这个疫情年代.

——美国《图书馆杂志》

本书读来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作者带你游历人体内部,近距离观察“勇士部队”“谍报高手”如何对战日常生活中的万亿级微生物敌人。读罢掩卷,我只觉得对自己的身体空前地了解了。

——Tim Urban, Wait But Why主理人

13.

《当代建筑22讲:喧闹的远方》

[黎巴嫩] 埃利·G. 哈达德 [美] 大卫·里夫金德 编著;

宗麟 王瑞珂 译

今年,普利兹克大奖终于迎来了首位非洲建筑师。他使用本土材料,化解极端气候,并告诉全世界人“非洲也有当代建筑!” 有人质疑:非洲建筑真的能当代吗?到底什么建筑才算当代?能不能把一座伦敦的当代大楼直接移植到刚果的小村子?

回答这些,我们急需一本这样的当代建筑史:为突破西方中心视角,两位权威编者集合全球不同地区20多位理论学者的多元立场;为排除复杂建筑术语的障碍,本书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说明白“解构主义”“新陈代谢派”等当代流行的命题;为展开全球视野,本书逐个解剖在6大洲20多个国家,建筑如何解决各自在当下面临的历史困境与社会机遇。

100多个经典建筑解读,200多幅随文细部插图,邀请你一同踏进不仅西方,还有非洲村落、伊朗小城、前苏联政府、印度贫民窟……这些西方之外,不再遥远和陌生的版图。

喧闹在远方!

14.

《无神话,不艺术!

——藏在艺术史里的82个神话关键词》

[英] 克里斯托弗·戴尔 著;邬晨云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人类创造了神话,而神话成就了人类的艺术。

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浮雕到古埃及的墓葬绘画,从古希腊的彩陶图案到古罗马的庞贝壁画,从中世纪手抄本插图到波斯细密画,从欧洲古典油画到亚洲经典水墨画,从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器物到非洲原住民的木雕……艺术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神话的影子。神话传唱的故事,都成了艺术的主题。

《无神话,不艺术!》突破神话与艺术的时空界限,从宏观视角选取世界神话中的82个关键词,并精选世界艺术史中400余件相关作品,图文解读古人对世界的朴素认知和浪漫想象,揭示不同地域文化的个性与共性,为解读古老的文明、品味多样的艺术提供关键线索。

15.

“病玫瑰”系列之四

《微笑偷盗者:难以启齿的牙科学艺术》

[英] 理查德·巴奈特 著;黄维佳 译

牙科诊室是令许多人感到恐惧和焦虑的地方,而牙科学与我们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形象息息相关,是对普通人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医学领域之一。本书作者理查德·巴奈特是医学文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同时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普及工作。在书中,他延续前作《病玫瑰》和《手术剧场》的风格,通过500余幅珍贵图像和生动的文字,讲述了从青铜时代到21世纪的全球牙科学发展历程,其中不仅有牙科工具、治疗技术和对牙齿疾病认识的进步,还包含牙医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的变迁、患者的体验以及人们对牙齿治疗和护理态度的改变、牙科学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女性牙医如何争取职业资格、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影响牙科学的发展等广泛的议题,是一部全景式的牙科学演化史,也是一部视角独特、以小见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史。

牙科学的发展改善了我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而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21世纪的牙科治疗是无痛且高效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出色。但全球健康不平等在日益加剧,贫穷人口的牙齿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这是一个无比丰饶又危机四伏的时代,人们健康快乐的笑容背后暗藏挑战,而牙科学是最强有效和令人不安的象征。

原标题:《我总是把乐园想象为一座图书馆丨理想国9月书讯》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