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扫描︱越南人如何过春节

彭高意
2018-02-22 18:09
来源:澎湃新闻

越南是少数几个使用农历、庆祝春节(越南语为Tết)的国家之一,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民族生态等,越南受中国儒家文化、宗教涵化。那么,越南人是如何欢度春节的?有哪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风俗?越南的春晚又有什么特色?

越南春节:春联、米糕、“采绿”

2011年发表在《法制与经济》上的一篇文章《越南民间传统节日初探》介绍了越南年俗,作者是任教于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徐智敏。考虑到越南年俗中包含的雄王信仰,在此引述2011年发表在《东南亚研究》第六期《试析越南公祭雄王的理据》中的部分观点,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洛阳外国语学院的徐方宇。

腊月二十三是中国北方的小年,而这一天是越南人的“灶君节”(或称灶王节),也被称为“除岁”。越南关于灶王节(Tao Quan)的神话传说与中国类似:灶王作为主管一家日常生活的神灵,将在这一天腾云驾雾,上天汇报治下一家的功过得失。在这一天,当地人除供奉灶王爷外,更要供上活鲤鱼,之后放生。传说那天鲤鱼会化作腾龙,作为灶君上天时的坐骑。灶王前脚一走,家中便无神看管,可以趁机改建一些平时不敢改动的家居陈设。此外,越南人还会在这一天扫洒庭除,寓意为消除过去一年的所有不幸,亦为迎接往来生客与亡者之灵登门拜访。

与中国一样,除夕前一周时间,越南人也会集中置办年货。“肥肉腌荞红对联,幡旗爆竹绿棕子”。传统的越南年货必须要有方形年粽(象征地,叫做Banh chung)和圆形糯米糕(象征天,叫做Banh giay),取“天圆地方”之意,象征五谷丰登,它们是春节时祭祖以及农历三月初十“雄王节”最重要的贡品。

米糕之所以能成为神圣的贡品,与越南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有关:14世纪下半叶起,越南儒士逐渐视“雄王”为国家开创者及民族同源始祖,在民间传说中,雄王在谋选继承者时,其子节辽被仙人托梦,指出糯米糕是最佳祭祖食物,因此获得雄王赏识,得到了继承资格。米糕因此在越南获得了极其重要的文化地位。

象征欣欣向荣的三宝物:桃花、金桔、五果盘,是越南过年不可缺少的物品。所谓“南梅北桃”——桃花几乎家家必备,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人认为桃花具有辟邪、带来幸运的神力;而越南南方则使用梅花代替桃花行辟邪之功。“五果盘”即是有五种水果的果盘,其作用是供奉祖先,北方与南方准备的水果不尽相同,但都是象征年年有余。金桔被修剪得如同金山,象征财富。

另外,春联也是必不可少的年货。由于历史原因,越南语和汉语关系密切,越南最早的春联都用汉字书写,且一直延续到越南文字实行拼音化后,但是在书写时,春联仍按照方块字的格式,从上往下书写。“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被称为语言决定论,认为不同语言会影响使用者的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建构本族群的文字语言体系有助于形成、加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凝聚力,春联作为越南传统春节中的重要元素,也忠实地记录了越南文字使用偏好上的转向。

与中国不同的是,除夕之夜越南人在家祭拜之后仍要去寺庙祭祀神佛。“绿”与“禄”音似,故人们从寺庙祭祀返回时,会随手采摘带绿的枝条回家供奉于神龛直至枯萎,称为“采绿”。

越南春节也会燃放炮竹,用以驱祟一个叫“山臊”的小怪物。相传“山臊”只有一条腿、约30厘米长,见到其尊容的人会立刻发烧感冒,但“山臊”这小怪胆子小,放炮竹即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越南人认为新年第一个到家拜访的客人会带来好运,所以他们一般从家中挑出一个有福之人,在庙中祭祀完毕后,手持“采绿”第一个踏进家门,或者拜托亲友中有福之人,作为新年第一客,在天亮时登家拜访。

越南家庭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

越南春晚:集娱乐与社会问题于一身

那么越南传统民俗是如何在官方平台上展演的呢?传统民间信仰又是如何激发有效且有益的社会影响的?正在上海大学攻读文化人类学博士的越南学者郑贤商于2017年发表在《艺术科技》的《从灶神节到戏剧节目<灶君>看越南的社会舆论》一文讨论了这些问题。

汉文化曾在越南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越南本土信仰中仍有许多汉文化存在的痕迹,例如道教。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越南统治者有意识的移花接木,作为舶来品的汉文化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神话传说、祖先认同以及信仰源流。

比如越南家庭厨房中供奉的灶君(Tao Quan),不同于中国,越南的灶君一共有三位,分别是两男一女:范郎、重高、氏儿。相传重高与氏儿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但苦于久无子嗣。一日争吵后重高殴打了妻子氏儿,氏儿离家远走,并与范郎相识相爱,结为夫妻。重高悔于妻子的远走,便寻找氏儿,搜寻良久直至贫病交加沦为乞丐,最终觅得氏儿,不料丈夫范郎此时归家,氏儿忙将乞丐重高藏于干草中。范郎点燃干草以做草木灰肥田,却因此烧死重高,氏儿也纵身跳入火海死去,范郎见无法营救妻子,亦投身于火海,三人死在一起。玉皇大帝感动于三人之间的真情,于是允许三人永远在一起。三人因此被册封为“灶神”,负责管理家庭灶火,护佑民生安全。

越南供奉的传统灶君像

灶神信仰不仅仅具有文化上的意义,也在越南社会中发挥着道德引导的功用。《年底会见——灶君》即通过灶君的形象来讨论时下各种怪现状,引导社会舆论,通过幽默的形式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灶君》是越南传统闹戏在时下的变体,自从2003年大年夜晚上8点在越南中央电视台(VTV)首播以来至今15年,广受欢迎与好评,被认为是庆祝农历新年的传统电视节目,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春晚。

2018年越南除夕夜上演的《年底会见——灶君》宣传照

《灶君》套用传说中灶神上天庭向玉帝汇报下界情况的形式,每年汇聚全国闹戏明星、当红歌手、演员等,对扮演者的选择视所在年份热点话题、头条新闻以及民众关注情况而定,选拔过程即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角色设置上延伸出交通灶君、教育灶君、卫生灶君等应时角色。历年《灶君》皆取材于当下越南存在的社会问题,视角广阔,不吝于经济、文化、卫生,乃至交通、教育、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

不仅如此,《灶君》在每一年都采用不同的格式,风格多变,大部分改编自当季流行的电视节目。2011年,《灶君》格式即是将“越南偶像”改编为“灶王偶像”。2013年,节目方案根据《越南好声音》中象征性的四把“导师椅子”改编而来,一把椅子对应一位灶君。2016年,节目组将主题定为《贪污的循环》,灶君在天庭参加寻找贪污灶君的游戏,这个灵感则是来源于越南中央电视台的当红节目《草奥的帽子》。

越南春晚《年底会见——灶君》,不仅营造节日气氛、保留了越南民间信仰的原始韵味,反映出国家与民间的交流、互惠,并难能可贵地建造起政府与民众信息沟通的桥梁,最终引发全社会的道德共鸣。

越南为何庆祝春节?

中国的春节之所以能成为越南的国家庆典,与越南政府关系密切。2013年4月《今日人类学》(Anthropology Today)第2期第29卷刊载了一篇视角新颖有趣的文章,名为《信仰、国家与越南春节》(Religion,the state,and the Vietnamese lunar new year)。作者特里克·麦卡利斯特(Patrick McAllister)生前曾是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一名人类学教授,他的研究兴趣集中于胡志明市的越南农历春节及与之相关的仪式、仪礼与宗教信仰,以及相关的庆祝、祭典方式。

作者在开篇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越南政府一直在转变对待主流宗教信仰、民间信仰(神、祖先和鬼)、仪式(家祭、庙祭、人生礼仪)的态度。他认为,越南政府之所以不断提高他们在传统新年、民族庆典(春节)中的参与度,是因为新春崇拜与祖先崇拜相关联,这为政治领导者提供了一条团结最广大阶层的新路径。春节作为一个传统佳节,更容易激起海外越南游子对祖国投资、建设家乡河山的热情。作者进一步指出,将民间节日转变为国家集体欢腾的庆典,再经全国性的电视转播确保欢庆气氛的传达,政客们实现了将“越南春节”与“党、国家”两个意象的捆绑,以此来培养民族情绪与集体展望。

具体的改变发生在1986年越南开始实现经济改革和自由化后。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共产主义世界发生强震,随之而来的是之前被严令禁止的宗教和巫术做法悄然复出,当局对待以上活动的态度也转变为默许,宗教和部分做法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获得有关部门批准。这是由于官方开始意识到,虽然“灵媒”等超验仪式仍被视为“迷信”,但这些都已被规整于“民间文化”,恢复承认一部分“封建”信仰的合法性是民心所向,对于稳固政权很有帮助。

在此基础上,官方也开始逐渐意识到,可以通过民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增进民族认同感,重构集体记忆,营造集体情感,使民间传统服务于现行政治,并对外国反越势力的言论形成防御屏障。

越南地方政府领导人出席春节期间的宗教庆典

更重要的是,越南春节还与1968年的军事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1968年1月31日,河内发动了旨在打破越战僵局、加速统一的“新春攻势”(Tet Offensive),越南民族解放阵线超过55万军人和越共游击队,对南越100多个城镇发起进攻。这次军事行动出其不备,攻势持续数月,是遇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地面行动,彻底粉碎了美方打赢越战的希望。“新春攻势”被公认加速了越南统一,虽然军事失利,但政治上取得了胜利。于是,“春节”为官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来重述历史,祭祀仪典提醒着人们现行政府的历史功绩:在解放和统一国家时做出的饱含生死血泪的卓越贡献。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