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 | 很多家庭新年第一站选在了这里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栾晓娜
2018-02-16 17:39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月16日,大年初一,阴有小雨。
在淅沥细雨中,上海度过了除夕夜,迎来了新的一年。新年第一天,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不断迎来新游客。95岁的许道逵,83岁的张树明,52岁的张文军,29岁的龚承沛,22岁的张静,11岁的张超,还有仅有三四岁的小朋友……在大年初一的上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新年首站选在了这里,专程冒雨赶来参观学习。
2月16日上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门外,一队游客正等候入馆参观

2月16日上午,游客陆续进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上午10时不到,来自苏州的95岁老党员许道逵就已出现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在二楼展厅,他认真参观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展板,并对照着代表名单,与陪他一起来参观的女儿进行着交流。

许道逵说,1945年到1949年,他曾是苏州太湖新四军中的一员,早在1947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党龄已超过70年。“我对中国共产党特别有感情,我们党一路艰苦奋斗,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

许道逵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平时很喜欢看抗战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以前也经常带他们去看太湖游击队的展览。如今虽然已是95岁的高龄,但仍然思路清晰,喜欢用微信、微博,喜欢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这次到上海的外孙女家过年,就特别希望能来一大会址看一看。

10时许,29岁的龚承沛带着共13人的大家庭,出现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全家在大型浮雕《起点》前合影后,其中的8名党员又在党旗前进行合影。家里的8名党员,入党时间既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也有本世纪才入党的。

2月16日上午,龚承沛一家的8名党员在一楼的党旗前合影
“我们家的党员特别多,其中外公的党龄已经有62年了,我们家庭的微信群的名字就叫‘党员之家’。”龚承沛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已在上海安家,这次家人分别从湖北、江苏、北京赶来上海团聚,第一站便选择参观一大会址。“这也算是我们这个大家庭在新年的第一次党组织活动。”她笑称。

83岁的外公张树明是一名老党员,早在1956年便已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前曾在老家县纪委工作,对中国共产党有很深的感情。这是他第一次来上海,也是第一次来中共一大会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程很不容易,我们的党史,还是要亲身来看一看,听一听,才会有更深的感受。”张树明说,他特别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来参观学习,得到更多的教育。

在家里多名党员的环境中,龚承沛也在高中时便早早入了党。“这次大家在上海团聚过年,我建议大年初一来参观一大会址,得到了全家的积极响应,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她说,外公、外婆和奶奶也专程从湖北赶来,而已去世的爷爷也是一名老党员,还曾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

除了来上海找孩子们团聚过年的,还有专程来上海的外地游客。早上8时,来自安徽的张文军一家抵达上海虹桥火车站,去外滩看了一小会后,便径直来到中共一大会址。“我是60年代生人,对中国近代历史很感兴趣,所以这次来上海,特意带着两个孩子来参观学习。”张文军说,之前去过的城市,也都是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曲阜等。

在展厅里,对着一幅幅历史照片,22岁的姐姐张静认真地给11岁的弟弟张超进行着讲解。张静说,自己是学文科的,对于中国历史还记得比较清楚,希望也能给弟弟逐渐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

    责任编辑:周航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