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那些家长里短,谁说不能激动人心

2018-02-14 16:58
来源:澎湃新闻

人们年复一年地说“年味淡了”,但是看那些人潮如织的车站,看那些满怀期待的脸庞,可以发现中国人对过年的向往从来不曾改变。不管习俗如何变迁,春节永远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胎记。

临近春节,城市里网约车越来越难打,小区门口的菜市场陆续关闭,居民们却没有一丝讶异和不满。人们知道,城市暂时的冷清背后,是远处乡村和城镇的热闹红火。这一半中国加那一半中国,才是完整的中国。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默契。

全家团圆是最重要的过年仪式,也是最没有仪式感的一道仪式。虽然春运早已是地球上一道壮丽的人文景观,但人们通常意识不到它的文化内涵。过年回家,回家过年,过于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以致问个为什么都显得突兀。其实不然。

春节是中国的家文化历数千年而不衰的鲜明写照。近代以降,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家仍然是最能攫住中国人心灵的事物。美食佳肴,我们要与家人分享。一年的经历,我们要与家人倾诉。辞旧迎新,一家人要在一起。

越过万水千山,只为了平平淡淡地在一起。大多数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都是含蓄的。当父母说“再吃点”,其实他们想说的是持续一整年的牵挂。当儿女说“没多少钱”,其实他们想说的不是价格,而是亲情无价。家人聚在一起聊天,聊什么不重要,哪怕沉默都很美好。

从小到大,我们一遍一遍地从家出发,又一遍一遍地回到家里。回家像一种本能,也像一种修行。有家,陌生世界就不再寒冷。直到少年长大,组建自己的家庭,新的轮回重新开始,只是角色变了。

过年期间,平凡而又伟大的团圆故事,在亿万个家庭同时发生着。那些家长里短,谁说不能激动人心呢?道在伦常日用中,这是中国人的信仰。

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不一样,但风格没有区别:喜庆、热闹、俗。一到过年,所有的审美都变成了一种审美,这就是年味。春联不还是那套词吗?饺子不还是饺子吗?是也不是。所有这些事物构成一种氛围,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共同沉浸在这种氛围里,体会中国文化的一项核心要义,那就是对世俗幸福生活的向往。

作家阿城说,所谓中国文化基本是世俗文化。“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从古代到现代这一直是我们的社会理想。世俗生活是中国人的此岸,也是中国人的彼岸。过年期间,我们“俗”得更彻底一些,“俗”得更整齐一些。大俗之中有大雅。

有人说,“春节是中华民族天幕上的一盏明灯,它光明而温暖。”这几年春节期间,互联网放大了一些猎奇的、偶然的故事,其实中国年里的中国味一直没有走远,不信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