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话狗,上海博物馆里“寻狗记”

澎湃新闻记者 肖永军 报道
2018-02-11 08:06
来源:澎湃新闻

2月10日,由上海博物馆与克勒门文化沙龙共同举办的“狗年话狗—博物馆里寻狗记”文化沙龙活动在上海贵都剧场举办。

在文化沙龙活动现场,来自上海博物馆工艺部、陶瓷部、书画部以及文创中心的研究人员以不同门类、不同角度,详细讲解了上海博物馆及其他机构馆藏关于狗题材的作品,包括玉器、陶器、画像砖、绘画作品等。

活动海报
上博工艺部的研究馆人员谷娴子在玉器方面详细介绍了从商周时期到明清以来的玉器特点。馆藏的商代玉狗,全身没有雕塑花纹,非常的简洁大方;宋代的玉狗造型严谨,线条流畅,形制优美,清新秀雅,完全符合宋代美学思想。明代的玉器一般被认为比较粗糙,即所谓的“明大粗”,但是从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明代玉狗来看,也不尽然。另外,唐宋以来,玉狗的形象与审美越来越生活化。而且宋代以后,开始注重玉的皮色,到了明代时发展到高峰,形成了一种风尚。这种皮色的形成有的也是用了人工染色的工艺。像上博馆藏的一件明代玉狗就是典型代表。
商代

玉狗 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玉狗 上海博物馆藏

陶器部的陈洁则从陶器、画像砖和画像石方面为大家一一解读狗的形象。众所周知,狗按照功能来分,可分为田犬、守犬、食犬。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兽一·狗》中记载:“狗类甚多,其用有三:田犬长喙善猎,吠犬短喙善守,食犬体肥供馔。”

在汉代,墓葬出土了大量汉俑陶狗。而这些陶狗大都是守犬形象。而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出现了很多猎犬(即田犬)。总而言之,这些狗的形象都与跟汉代墓葬文化有关。都是记载了墓主人生前的出行、狩猎、居家的生活场景,以及死后也拥有一样的生活。因此,狗作为人类亲密的朋友,它的职能形象自然而然地出现在陶器、画像石、画像砖上。

东汉绿釉陶狗 上海博物馆藏

东汉黄釉陶狗 上海博物馆藏

然而,陶器、画像砖和画像石除了出现田犬、守犬等之外,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东汉绿釉陶狗与前面所讲不同,脖子上有一条精心打造的绳子,这很显然是一只宠物狗。因此,狗在古代不仅为人类看家护院、捕捉猎物,它也是人类的宠物。

说到宠物狗,上博书画部的研究人员颜晓军博士从两件宋人小品画中细致讲述了绘画中的宠物狗形象。一件是上博所藏宋代无款的《秋庭乳犬图》,一件则是上博所藏南宋马远的《写生四段卷》。其中,《秋庭乳犬图》所描绘的是宠物狗妈妈与它的三个狗宝宝在庭院中嬉戏玩耍的场景。之所以说它是宠物狗,是因为这几只狗是哈巴狗的形象。哈巴狗在宋代就是王公贵族的宠物。而马远的《写生四段卷》则描绘了宠物狗在主人庭院里打闹的情形。画家非常细心地铺捉到了这一细节,画面既安静又活泼生动。

宋 无款 《秋庭乳犬图》绢本 上海博物馆藏

活动现场

此次活动中,除了上海博物馆研究人员的专业讲解,还有知名表演艺术家陈国庆、童自荣等的精彩演出,以及国际赛事狗裁判龚瑶杰关于中国狗品种的分享。

松狮犬

西施犬

对于此次活动,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对“澎湃新闻说:“博物馆的工作就是用我们典藏的馆藏文物、出色的服务与专家们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提供好的文化产品。今天以这种形式来辞旧迎新,迎接狗年,非常的有意义。另外,近年来,上海博物馆秉承一个新的博物馆工作理念,即博物馆要融入当代,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比如2016、2017年的与克勒门文化沙龙一起推出《博物馆之夜》节目。诸如此类的节目或活动我们还会继续下去。”

活动现场的绘画捐赠
    责任编辑:肖永军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