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临港|建未来之城靠人脑还是AI?这家公司要解交通难题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贺梨萍
2022-09-15 16:13
来源:澎湃新闻

“我其实蛮喜欢坐地铁,很方便,时间上也通常能保证准点。就上海而言,现在改进的空间在于运量要进一步提升,如果地铁既不拥挤又很舒适,而且能比现在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我相信这对城市的助力是非常大的。”

近日,上海闪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闪马智能”) 创始人兼CEO彭垚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彭垚系原上海七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七牛云”)的技术合伙人,其一个核心业务为七牛云人工智能实验室。鉴于专注领域等方面的差异,2019年4月,脱胎于七牛云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闪马智能正式成立。 

闪马智能上海办公室。

“交通一直是一个城市的大难题,一个城市高速发展之下其流动性必然会非常大,最核心的是人的流动性和信息的流动性,这应该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发达程度最显著的指标。”闪马智能成立之初的目标,就是用人工智能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

彭垚将闪马智能注册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环湖西二路上。彼时,临港新片区尚未正式揭牌,临港和市区的重要纽带——上海地铁16号线龙阳路和滴水湖之间仅需37分钟的直达车也尚未开通。“走出地铁站你就能发现进入了一个大工地。”

对于为何选在临港,彭垚说,“原来七牛云是在张江生根发芽,从开始创业到逐渐成长为云计算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成立闪马智能的时候我们就想去找一个上海更‘新’的地方,临港就是可选择的发展生命力更强的地方。”

“很多楼在这三年内都建成了,也看到很多的数据中心,也有包括芯片公司在内的很多合作伙伴都在临港,大家在这里生根发芽,都是邻居和好朋友,一起做大。”彭垚认为,这种“从无到有”的氛围,以及和公司专注领域极为匹配的“未来之城”建设的需求,让他“特别开心”。

互联网“视频智能分析”的反向启迪

彭垚并非交通领域出身,切入之初多少有些偶然。

“其实最早的时候是一些政府来原先的公司参观,他们发现我们能识别互联网涉黄涉暴等各种行为,互联网上不希望有这些行为,但政府部门,比如交通领域恰恰希望能揪出这些行为。”

如何用智能化的手段高效地发现城市管理、交通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之一。彭垚带领团队将专注领域从互联网转向了交通。

对于“AI+交通”的市场潜力,彭垚持有非常乐观的预期。“整个城市里面有很多交警,高速公路上也有很多工作人员,他们要去及时发现道路上有没有安全事故、抛洒物,或者扬尘等,一直有人在巡检,工作量非常大,而且他们并没有办法顾及到所有的点。”

彭垚最初的设想是,如果能实时掌控整体的交通运行状况和道路状况,“这不仅大大减轻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起到了全程的全智能化的交通保障和安全提升的效果。所以我当时觉得用人工智能来赋能交通的空间非常广阔。”

实际上,城市数字化浪潮席卷下,交通管理与服务的确面临着更高要求。《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进一步赋能交通发展。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11年至2020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总规模由420亿元增长至1658亿元,年化增长率接近20%。

手握技术、AI热潮、智慧交通……闪马智能自然而然落地。2019年,闪马智能在临港注册成立。当年9月,公司完成金额为5800万元的第一轮融资,由线性资本领投,上海科创基金、红点中国、沛华资本和波宜实业跟投。2020年6月,获得近亿元的第二轮融资,领投方为香港新世界集团旗下六脉资本,线性资本、红点中国和沛华资本继续增持。2021年3月,完成2亿元第三轮融资,投资方为国创中鼎、线性资本、红点中国、六脉资本和沛华资本。

最近的2022年8月9日,闪马智能宣布完成4亿人民币第四轮融资,张江高科、张江集团、朗泰资本以及央视融媒体基金联合领投,老股东国创中鼎、线性资本继续跟投。

团队在三年多时间里快速发展壮大,从最开始的50人,到如今400多人。根据公司官网显示,基于自主研发的ATOM深度学习平台和VisionMind视频智能分析平台,闪马智能目前主要面向智慧交通、大客流管理、城市环境治理、岗位规范管理、互联网内容安全五大场景。

闪马智能团队。

彭垚表示,最新一轮的融资将主要用于新产品的持续研发、核心系统的产品化以及产品运营体系的打造,同时加大ATOM深度学习平台、智能AI计算时空数据库等核心技术的科研投入。

“我们要持续地拉开差距去保持领先,同时我们原来主要是按照智慧公路的思路去做,未来将逐步把整个的公共交通、智慧公路、轨道交通都连起来,对整个城市的交通起到一个系统性、立体式的人工智能赋能。”

AI落地难?需基于行业深度理解

人工智能浪潮掀起之后,被寄予着赋能百业的厚望。然而,技术在行业应用中如何落地,这仍是重要挑战之一。

对于闪马智能这家公司,第四轮融资的投资方之一张江高科的副董事长、总经理何大军博士表示,“人工智能只有赋能实体产业,自身才有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这就要求创业团队对于行业和应用场景有更深的理解和认知。”

何大军评价称,闪马智能专注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行业深耕,并且能通过自研的ATOM算法开发平台和VisionMind产品开发平台,实现软硬件解耦、高效率算法迭代、高复用模块开发,解决了AI行业落地难、定制化程度高的痛点,在系统集成和底层算法上都有很深的积累。

彭垚从公司根本的商业模式去探讨这一问题。“因为我是一个系统出身的AI创业者,做过很多的大型系统,广泛用于能源行业、交通行业等。我在IBM、七牛云又创造了很多大型的存储平台和云计算平台,然后又有很深度的一些AI研究可转化。所以做事情的时候,首先是以搭建一个大型的系统平台去解决大规模的问题的角度出发。”

彭垚同时谈道,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通常来说,AI领域的学院派思路大多是先研究出人脸识别,然后尝试以此赋能百业,“其实这里面最难的一点就是,人工智能做人脸识别在某些场景下确实可以做得很精准,但是在赋能百业的过程中,比方说不同的光线、不同的状态下,当场景越来越多的时候,它的落地性就会难。”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不停地投入研发以匹配各种条件,“战线很长,投入极其大,但是行业深度并不深,解决的也可能只是识别这么一个环节的问题,但并没有给这个行业带来多大变化。”

彭垚带领的闪马智能则一开始就从行业实际需求入手。“我觉得要通过闪马智能专注地去解决交通的问题,所以后面找了非常多的交通行业内的专家,然后我们去研究如果能做全路网感知,交通会变成什么样?变成智慧的路以后,我们在哪些场景下去最高效地去优化交通、解决交通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衍生了很多具备商业价值的应用。”

彭垚总结称,AI落地离不开专注,“对行业的理解更深,AI识别在你尝试的应用场景下也就做得最好,同时也会赋能更深,把业务做到更闭环。”

闪马智能VisionMind智慧交通系统。

以城市交通管理为例,他提到一个细节,“我们通过人工智能去改善交通,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我当时就看到,城市里面相机其实非常多,也不需要再装太多的相机了,就用原来的这些相机。但正如马斯克SpaceX公司要开发火箭回收技术,我们利用原来的相机其实也会带来非常大的技术难点,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投入非常大的研发。”

首先要保障识别非常精准,全路网感知;其次又要能尽量多用已有的相机,而不要自己再去建。满足这些新的要求,闪马智能需要一个较长的科研周期。“但是当你把这些技术都攻克了,其实它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好的,你做一个城市可能投入很大,但是拓展到更多城市时,就省掉了很多钱。”

值得一提的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行为识别、渣土车未覆盖识别等和智慧交通、城市管理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已并不新鲜,但在彭垚看来,做到全时空的路口、路段的整体感知,“这在业内仍然是稀缺的。”

“第一,有团队可能做一些交通违法,比如电子警察、超速、闯红灯这种视频分析的一些设备,但是能理解、分析的行为就这么几样;第二,只能抓违法,其他各种各样的情况做不了,其实就是人工智能的能力还达不到,还非常粗浅,这些其实是没办法真正地去被应用。”彭垚补充道,“所以我们下定决心去做了很大的投入,去做整个的全时空、深度的分析,这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这要把每一样东西都做得很好。”

全时空感知仅仅是一个开始,闪马智能追求的始终是改变交通行业的“实际应用”。彭垚提及一套交通事故感知系统,该系统已在去年正式上线,“最早是应用于杭州的绕城高速,然后浦东的高架桥,现在我们已经覆盖全国近400个城市区县,在大概6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运行。”

总体而言,该交通事故感知系统能够使得救援车提前15分钟到达现场,并且把车祸现场全部清理干净。“通过实时发现路上的各种事件,比如车祸,我们就会去给救援车派单,找到最近的救援车,然后救援车就在第一时间去解决交通事故,同时第一时间找到最近医院的救护车对人员进行救护。”

彭垚说,对比之下,如果没有全路网感知发现,车祸发生后往往是车主本人打电话报警,或者其他好心人发现以后帮忙打电话报警,随后通知道路的管理方、找救援队等,全程需要耗时打电话;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位置也通常无法精准获得,大部分人描述得不一定特别清楚,现场救援速度也相应地受到影响。

“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交通效率,它既能及时地救治当前车祸的人员,也能尽量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同时避免了事故现场未及时处理导致的巨大拥堵等连锁反应。”彭垚如是表示。

“未来之城”临港:系统性提升“底子打造”

除了城市的道路交通和高速交通,闪马智能目前正在延伸的还包括轨道交通。

“我们现在其实在做一些测试,比方说大客流的引导等,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提升运量、提升安全、提升效率、提升车速,这也是整套系统的开发,研发周期长。”

彭垚希望,两三年后,上海的老百姓就能感受到轨道交通的“变样”。

公司的另一个侧重点在于系统性。“我们原来主要是以一些点的产品的突破去赋能交通,可能解决了一些核心的应用点,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在我们发现,包括临港在内,一些城市都在做大的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们也非常乐意去做整体的系统性提升,从每一个技术细节入手,最终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三年多前仍是大工地的临港,对闪马智能来说意味着系统性建设的最佳土壤。

而彭垚团队和临港的交集也早在闪马智能成立之前。其回忆道,早在2018年,上海临港建设城市大脑和无人系统综合示范区,与阿里云共同部署智能无人机巡检系统。当年的国庆长假期间,涨潮之前15分钟,在临港海滩自动巡逻的无人机会不断发出警报、提醒游客潮汐将至,并敦促游客离开。

七牛云就是当时的生态伙伴之一。“我们其实发现了非常多的预警,这些都起到很好的一个效果。这其实是很好的合作契机。”彭垚当时即看到,对自己专注的领域来说,临港这一“新区”具有非常宽广的前景。

临港新片区自揭牌设立以来,建设、规划、发展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同时推进。“道路的建设同样如此,而实际上很多细节靠人的脑袋是想不出来的,需要全程的智慧交通视频分析能力。”

“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 在彭垚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确能够帮助实现这样的要求。

“一个新的城市,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之后,希望大家会感觉到非常舒适,而不是觉得这个城市毕竟是新的,很多东西都还没考虑到。人工智能能够把老城中细枝末节都管理好的这种状态,更早地带给新城的老百姓,我觉得这是很棒的一件事情。”

在临港新片区揭牌三周年之际,《临港新片区着力建设“智慧、低碳、韧性”城市行动方案(2022-2025年)》发布,方案明确,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将初步建成智慧的“国际数字之都”新标杆、创建低碳的都市发展新范式、打造韧性的城市安全体系新基座。建设成为“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此外,“滴水湖AI创新港”也已正式启动,“临港新片区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显示,智慧交通是三大类场景之一。

彭垚表示,希望用“AI+交通”进一步赋能临港的城市管理。“临港是一座未来之城,我们想帮她把底子打好。对未来5年临港的发展建设,我非常期待。”

 

    责任编辑:王杰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