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真事、真情,上海举行庆祝教师节活动诠释何为好老师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22-09-10 13:58
来源:澎湃新闻

本文图片 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摄影:朱水苗

“信念的光芒”“信念的温度”“信念的耕耘”……9月10日,“铸信念 育新人——‘致敬好老师’2022年上海市庆祝教师节主题活动”在东方卫视热播。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主办,上海广播电视台协办以真人、真事、真情展现了上海教育系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怀揣初心,绘教育鲜亮底色

近年来,上海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也涌现出一批尚德乐业、博学善教,“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思政课教师典范。

“老师,这块小黑板上写着:会客谈话时间以十五分钟为限。这是什么意思?”

“在那个年代,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所以当他回到上海后,许多仰慕他的各界青年从全国各地来访,络绎不绝,因此要定下谈话时限。当然也有破例的时候。1920年,毛泽东来上海拜访陈独秀,他俩就在这里谈了很久,这次谈话对毛泽东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海市大同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顾博凯带来情景课堂展示

在教师节主题活动现场,上海市大同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顾博凯还原了他在渔阳里2号用党史资源浸润学子心灵的真实情境。顾博凯主讲的《顾老师讲红色故事》系列短视频,让他从校内红到校外,受到网友们的喜爱与“催更”。

与顾博凯一样同为“80后”思政课教师,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方洁在高校思政讲台一站就是十几年,她的课是学生“每周都盼着上的课”。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方洁带来情景课堂展示

在活动现场,她还原了带领学生们前往杨浦滨江进行沉浸式教学的真实场景。在闫方洁看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还要走进社会,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闫方洁、顾博凯两位老师将寄语信函挂在“信念之树”上

 丹心一片,做特殊教育点灯人

不断发展的上海特殊教育,彰显着城市温度。有教无类不仅是“零拒绝”、更是“高质量”。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王苏讲述202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美琴的故事《为成长筑梦 与使命同行》

今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当选202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小时候看着父母因被诊断为智力障碍的弟弟无法上学而伤心欲绝,周美琴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教师,去帮助像弟弟这样的孩子和家庭。在特殊教育的讲台上,她一站就是35年。

周美琴说,每当自己遭遇挫折时,母亲总会对她说:“你不能放弃,你要为这些孩子带去幸福!”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让他们的家庭看到希望,这就是周美琴坚持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原因所在。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学校校长周美琴发来视频感言

虽然在北京参加活动未能来到现场,但周美琴还是通过视频表达了自己朴素的愿望:“此刻我最想感谢的,就是35年来和我一路走过的每一位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孩子们。我愿意用我全部的爱与智慧,和你们一起写下人世间最美好的诗篇。”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吴斐讲述自己的育人故事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吴斐是一名听力障碍者,也是上海唯一聋人特教本科班的首届毕业生。七年前,她放弃在央企的工作,回到母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学院当上一名特教辅导员,负责特教班四个年级的全部事务。

七年来,有2名同学被评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有8名同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44名毕业生被世界五百强等知名企业录用。“这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在现场,戴着助听器的吴斐自信地对学生们说:“虽然听不见声音,但你们各有所长、各怀梦想。我要做的就是帮助你们勇敢地走出去,从容而自信地拥抱这美好的世界。因为我们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的,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上海市盲童学校、上海春天少年合唱团带来歌曲《爱是我的眼睛》

 潜心育人,做攻坚克难大学问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教授将寄语信函挂在“信念之树”上

两年前,一张“院士领奖归来”的图片在朋友圈刷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领衔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上海科学家时隔18年后再次问鼎这一多次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最高荣誉,他用帆布袋装着获奖证书,马不停蹄地赶回上海给本科生上课去了,被网友誉为“布袋教授”。

他的学生田泳对老师的低调习以为常:“其实熟悉赵老师的人都知道,给本科生上课的习惯,赵老师20多年来始终不曾间断。人在外地,必须连夜飞回;为了上课,手术可以推迟。这与其说是‘课比天大’的责任感,不如说是一名教师最纯朴的‘初心’。”

1998年,赵东元放弃了优越的条件从海外归来,选择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摆在他面前的是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三万元的启动经费,一千元的每月工资,以及一间空荡荡的实验室。可他却说,这有什么好抱怨的,这是我的祖国啊,你会抱怨自己家里穷吗。

赵东元带领着学生白手起家,自己搭建实验室,几乎每周的工作时间都超过八十个小时。学生李晓民说起赵东元,想到的词是“热爱”:“赵老师的课题组招收学生,只有一个条件:必须真的热爱科学。因为,只有真正懂得去热爱的人,才会相互鼓励,才不会轻言放弃。”

来自复旦大学的李晓民、郑耿锋、田泳讲述《我们眼里的赵老师》

在学校,赵东元多次被学生们评选为“最受欢迎的好老师”。赵东元在活动现场感言,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天职,来自学生的肯定是对他最好的褒奖。赵东元常对学生们说,要始终牢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在他看来,不仅要把科学精神写在祖国大地上,更要用科研成果报效祖国,将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行。赵东元的真挚话语赢得现场热烈掌声。

 无怨无悔,教育是一生的事业

教师是一个怎样的职业?活动现场,情景诗朗诵《教育,一生的事业》给出了回答。

诗朗诵以“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王振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范静,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教师侯荷梅等优秀教师为原型,深深打动台下的观众。

93岁的于漪老师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铸就了“育人的一代师表,教改的一面旗帜”。

98岁的王振义院士勇攀世界医学最高峰,为救治更多百姓,不惜放弃专利申请,让白血病特效药成为人人用得起的平价药。

72岁的孔海南教授十数年如一日扎根银苍玉洱畔,守护洱海水清月明,为国家“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开路导航。

年过七旬的吴於人教授自定主题、自创脚本、自制教具,成为科普网红达人“不刷题的吴姥姥”,让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

耕耘高校思政讲台30多年,范静老师曾经连续10年冒着酷暑带领学生走遍全国开展“千村调查”。即使退休,她的脚步也未停下。

2022年,在从教的最后一年,本该安稳退休的侯荷梅老师,毅然选择投身云南贫困地区支教,情洒山区、播种希望。

情景诗朗诵不仅诠释了他们立德树人的高尚情怀和无私奉献的赤诚初心,也向这些教书育人的“大先生”表达了深深敬意。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同济大学教授吴於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范静、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教师侯荷梅与青年教师一起进行宣誓

现场还为2022年上海市“四有好老师”(教书育人楷模)及提名人选颁发荣誉证书,并举行了上海首个“师德师风建设月”启动仪式。据悉,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将今年9月定为“师德师风建设月”,将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推出“我身边的好老师”优秀教师师德师风故事、评选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典型案例,开展入职宣誓、教师荣休、师德承诺等仪式教育,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徐晓阳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