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提问:临死前的崇祯帝,真的坐拥大批私房钱吗?
原创 团队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451,阅读时间:9分钟
1644年三月,在北京城南的煤山上,大明帝国的末代皇帝(不算南明)崇祯帝自缢而亡,存续了二百多年的大明帝国,至此进入了尾声。
私帑[tǎng]悬案
崇祯帝死了,但他却留下了一桩千古谜团——私帑[tǎng]悬案,也就是他到底还有没有私房钱?
按照传统、流行的说法:崇祯帝临死前是有大批私房钱的,光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就抄出了3700万两(或锭)白银。
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他记录在明朝遗臣赵士锦的《甲申纪事》之中,原文如下:“贼载往陕西金银锭上有历年字号,闻自万历八年以后,解内库银尚未动也。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两。”
此外,翰林院谕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中提到:“内有镇库锭,五百两为一锭,铸有永乐年字,每驮二锭,无物包裹,黄白溢目……按贼入大内,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两,金若干万……”

一个赵士锦、一个杨士聪,都是明末官方人士,其言论可信度很高,关键两人还说法还比较相似:也就是崇祯帝临死还有私房钱3700余万两,这钱大部分是万历八年(甚至永乐年间)攒下来一直传到崇祯帝手里的。
如果赵士锦和杨士聪的记录是真,大明士子和天下百姓,都要哭晕在厕所了!试想,城破在即之日,崇祯帝还在公开哭穷“私帑业已用尽”,号召文武百官捐款捐物。再加上臭名昭著的“明末三饷”,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会怒喷崇祯帝:铁公鸡朱由检!
如果这个说法是真,国破家亡之际,坐拥宝藏的崇祯帝却一毛不拔,这可真是个彻头彻尾的守财奴、铁公鸡,你不亡国,谁亡国?
你们敢写3700万两,就有人敢写3700万锭,《明季北略》中有这么一段:“贼拘银匠数百人,凡所掠金银,俱倾成大砖,以骡马骆驼驮往陕西。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每驮二锭,不用包裹。”后来的郭沫若老先生《甲申三百年祭》原封不动的引用了这段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发现’崇祯的皇库里藏有三千七百万锭银子,每锭重五百两,后来都被李自成运往陕西去了”。
在这里,必须得说,郭老先生明显犯了常识性错误,3700万锭换算一下就是185亿两——把全球白银加起来恐怕都不够这个数。
逻辑缺陷
此外,上述说法还有个致命的逻辑缺陷:如果崇祯帝真那么有钱,占领北京的李自成为什么还要在全城大肆搜刮?以至于,李自成称帝之后,在北京城也完全坐不住,最后不得不离开北京,浪迹天涯。
按照有关记载,李自成通过恐吓、威胁、拷打等手段,搜遍北京城,最后所得财富总数是7000万两上下,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没有花完,成了后来下落不明的闯王宝藏。
我们不排除李自成骤然暴富、不舍花钱的小农思维,但如果他真的从崇祯私库搜出3700万两白银,他实在没有必要再对北京城刮地皮。尤其是在江山还没坐稳的情况下,他居然纵容刘宗敏拷打吴三桂的老爹吴襄,这实在有点饥不择食的味道。

更何况,崇祯帝再铁公鸡,他终归是个智商正常的皇帝,我们可以对比东汉末年的孙权: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投降派都来劝说孙权投降,可鲁肃却告诉他——其他人都能投降,因为他们都是打工者,在哪都能混口饭吃,而你不能,因为你是老板!同样的道理,崇祯帝当然也懂,整个帝国可以说都是他老朱家的,只要渡过难关,花出去的钱,他迟早能挣回来,所以搂着钱不舍得花,本身也不符合逻辑。
“没钱派”的反驳
正因为这逻辑缺陷的存在,所以对于崇祯帝的私房钱历来就有“没钱派”存在。
首先国库是真没钱,从万历三大征以来,大明王朝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不停用兵,从来没有消停过,每年军费动辄都是百万两,短暂的张居正改革带来的红利很快就被挥霍一空。
关于内帑,最早站出来反驳的也是明末人,他们分别是王世德和史惇。
王世德是当时的锦衣卫佥事,是和皇帝非常亲近的人,他在《崇祯遗录》这样说:“廷臣动请内帑,夫内帑惟承运库耳,钱粮解承运库者有,一曰金花,二曰轻赍。金花银所以供后妃金花,宫人宦官赏赍。轻赍银所以为勋戚及武臣俸禄随发,非德宗之私库,聚而不散者,安有余资?野史谓城破时尚有大内积金十余库,不知十余库何名?承运库外有甲字等十库存方物也。城破时惟车裕库珍宝存耳,乌有所谓十余库基金者?而纷纷谓上好聚敛,内帑不轻发,其不冤哉?”
这段话中,王世德把内帑这块特意解释了一下:所谓皇帝的内库,一方面是上次后妃的“金花”钱,另一方面是赏赐勋贵们的“轻赍”钱,这些其实并不是皇帝一人独享的私房钱。承运库外储存珍宝方物的十库,也仅有一车而已。所以崇祯帝是真的没钱,你们冤枉他不发私房钱,也太亏了吧?

另一个人叫史惇,因为不是进士出身,这哥们在明末并不受待见,特意写了一本讽刺明末官场风气的《恸余杂记》,他则是这么记录:“闯贼西奔,括宫中得金银七千余万两,驼载而去,天下闻而惑之。以为先帝宫中有藏金如许,足支数十年,而顾以二百四十万练饷之加,失天下心,致成瓦解。即甚昏愚,亦不至此。吴喧山曰,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
史惇所说的吴喧山,正是当时的户部官员,他找皇帝要钱,请发内帑,可皇帝悄悄哭着告诉他:内库真没钱!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也可以佐证崇祯帝是真穷:
某次,崇祯下令各地将领入京勤王。蓟镇总兵唐通很听话地率领八千士卒浩浩荡荡地赶到了北京城下,最后,崇祯皇帝竟只给唐通赏赐了区区四十两银子,兵丁呢,每人则只有五钱。

《晚明史》记载:面对李自成大军逼近,崇祯曾想调山海关的辽东军保卫北京。他问吴襄:调辽东军过来需要什么条件?吴襄回答说:三千人,百万白银。崇祯一听傻了:区区三千人,就要百万两,真当我人傻钱多吗?吴襄则继续忽悠:这三千人都是精锐,不比一般的官军。崇祯看看自己的口袋,暂时打消了召集辽东军的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内库没钱,李自成的七千万两哪来的?
搜刮来源
事实上,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人回答过了:
谈迁在《国榷》中说:“所掠输共七千万。大约勋戚、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贾十之二。先帝减膳撤悬,布衣蔬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
彭孙贻在《平寇志》中也说“(大顺军)其所得金,大约侯门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贾十之二,共七千万两。宫中久已如洗,怀宗减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银者尽充军饷,内帑无数万之藏。”

谈迁、彭孙贻已经说的很明确:农民军的七千万两,30%来自侯门贵族,30%来自太监,其余文武百官约占20%,还有20%来自商人富户。
至于为啥对外宣称这钱都来自崇祯内库,这自然是对外宣传需要:一方面打家劫舍这种事毕竟不光彩,农民军干就干了,但不能到处嚷嚷自己是严刑拷打抠出来的;另一方面,也给世人这样一种印象——大明皇帝就是个到死都搂着私房钱的守财奴。
与朱家共天下的都是谁?
农民军搜刮来的七千万两中,居然有60%来自侯门贵族和太监,这个数据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在明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岁月中,和大明王朝共享天下的,恰恰正是王公贵族和太监们!他们都是大明帝国的权利代理人,层层分赃之下,真正实现了“藏富于民”,对应的,大明帝国的国库自然是“空虚”的。
比如爵封嘉定侯的老国丈周奎,女婿崇祯帝募捐的时候心疼肉疼交了1万两白银,可后来农民军进城之后,一顿连哄带吓,就交出了53万两白银。不得不说,这才是真正的铁公鸡。

再来说说明朝太监这个群体,由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太监权力膨胀,尤其秉笔太监、掌印太监更成了太监中的战斗机。你首辅大臣权力很大,是吧?没有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你的行政命令就是签发不出去!所以,无论你是老成持重的徐阶,还是手眼通天的严嵩,都得和太监们搞好关系。
而且,明朝皇帝还特别喜欢派遣太监们去监军,比如高起潜、王坤、刘文忠、刘允中、杜勋……论打仗他们是一塌糊涂,可捞起钱来却是毫不含糊。
正因为此,别看皇帝恨太监们牙痒痒,先后收拾了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但在根源上、制度上,大明朝的皇帝根本离不开太监,所以农民军从太监群体里抄出两千多万两白银,那是一点都不奇怪!

这些问题,崇祯帝难道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可惜他的行政能力就在那里摆着:杀大臣、坑忠良,这些帝王心术,他玩的是神鬼莫测;但真正的灭蛀虫、医病患,他还真是一筹莫展。
所以,末年的大明帝国,内库外库都空虚是事实,而崇祯帝缺乏改天换地的雄才大略也是事实。大明之亡,在于党争、在于积弊,也在于能力不足的朱由检。
参考文献:《崇祯遗录》《国榷》《平寇志》、百度百科、知乎
原标题:《临死前的崇祯帝真的坐拥大批私房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