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访华与中法“一带一路”合作新契机
2018年1月8日至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他的访问在中国刮起了一阵“法国风”,“中法友谊万岁”呼声再起。藉由这次访问,马克龙的“小鲜肉”身份获得了新的内涵:2018年马克龙的首度出访,2018年第一位访华的外国领导人,十九大以来第一位访华的欧洲大国领导人,中文首秀“让地球再次伟大”……
马克龙显然是个深谙“圈粉”之道的欧洲传统国家的新锐政治家,他选择这份给中国和世界的新鲜感,目的是希望收获中、法合作的果实,以“鲜”谋“实”,种瓜待蒂落。“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倡议,因此成为马克龙访华之行的献礼:他把法国共和国卫队的表演良驹“维苏威火山”作为国礼送给中国,即暗含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因为马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
马克龙对此次访华如此用心,收效也与之相符。中法两国基于求同存异、互信互惠的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得以进一步提升,五十多项商业合作合同也使马克龙深感满意。
法国从“一带一路”的“观众”成为“运动员”
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到2017年5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卸任,期间法国政界对“一带一路”反应较为平淡,并未充分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对法国的重大机遇。
在奥朗德任内,法国政府基本未正式表明法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2015年奥朗德访华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谈中就发展中法关系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中特别表示,欢迎法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奥朗德当时虽对发展中法关系总体表态积极,但并未就“一带一路”作具体回应。
2017年5月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后,法方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开始出现积极转变。马克龙一当选,就在与习近平总书记通话时表示,法国新政府将深化两国在外交、经贸、工业等领域和“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的务实合作。2017年9月,博鳌亚洲论坛巴黎会议召开,主题即为“一带一路:亚欧战略对接”。马克龙在论坛期间表示,“一带一路”是中方提出的重大倡议,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法方愿与中方在共同遵守相关规则和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亚欧大陆和非洲的繁荣稳定发展。
马克龙访华前后,法国政府高层、智库、一些媒体如《费加罗报》、《回声报》、《世界报》等,也发表了一些支持性的观点,肯定中法两国未来可联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市场,呼吁法国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可以肯定,马克龙访华将成为法国参与并适度融入“一带一路”合作的起点和契机。
法国对“一带一路”态度的日趋明朗化有益于破解“中国威胁论”
迄今为止,马克龙都是西方大国中对“一带一路”表态最积极的领导人。2017年8月,他在法国驻外使节会议上就要求法国企业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并且七次提到中国。这次访华,他的种种表态和姿态,也都主要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
1月8日,马克龙访华首站选择西安,用意昭然,因为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表示法国将以参与“一带一路”的合作深化中法两国关系。他在演讲中明确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维护多边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法国将响应中国的号召,积极参与其中。这是法国首脑并代表法国政府首次明确法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
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马克龙会谈中强调,中法两国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新机遇,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务实合作,共同促进亚欧大陆繁荣,并调动更多力量积极参与中法合作,将合作不断做实做深。马克龙则表示,法国认为中法两国在“一带一路”领域的合作极具战略意义,法国重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增进两国合作。当天,中法发表联合声明,其中第19条明确表示:法方欢迎“一带一路”倡议,中法两国同意本着互利原则探讨具体合作项目。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被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地视为“中国威胁论”的新例证。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充满恐惧,出于意识形态的有色眼睛,想方设法利用历史上因殖民“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而遗留的文化、外交关系,以及经济、军事上的优势,试图破解中国“一带一路”的布局和实施,与中国争夺在相关各国尤其是东盟各国的话语权,阻碍中国影响力传播。比如,美国关于“一带一路”的主流报道强调“一带一路”对美国会有什么危害。印度的主流意见则是,“一带一路”倡议针对的是美国的亚太战略和南亚战略,不但对美国造成威胁,而且对印度的话语权也造成了威胁。
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在2017年也摩擦不断。马克龙选择2018伊始代表法国表达对“一带一路”的支持,无疑极具象征意义,不但可有助于破解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疑虑甚至阻碍,赢得中国更大的信任和支持,而且更能使法国在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关系网中抓住机会点,在与中国合作方面获得比其他西方国家更大的主动权,从而有助于提升法国在整个中欧关系中的主导权。
无论如何,马克龙对“一带一路”积极态度,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偏见。
法国政府与民间对“一带一路” 的认识存在落差和偏差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法两国的“一带一路”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民间。法国政府转变观念相对容易,民间对“一带一路”感知度的提升则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务实合作作为支撑。而目前,法国民间与“一带一路”的合作可以说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缺现实抓手。
法国民间历史上对“一带一路”的关键词“丝绸之路”并不陌生。法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曾是中国丝绸产品在欧洲的集散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在西方的终点。但到了近代,丝绸技术传入欧洲,里昂丝绸工业迅速发展,成为欧洲丝绸之都。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法国的第一站就选择了里昂,也是基于里昂与中国“丝绸之路”的这种深远渊源。
但从“一带一路”倡议所涵盖的主要国家和地域来看,法国毕竟不是“一带一路”上的支点国家。“一带”和“一路”,两条线路均未经过法国。事实上,当前中法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惠及两国经济和民生的实质性合作并不多,如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但目前中欧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的14条线路中,仅“义新欧”(义乌—马德里)一条线路经过法国。这也难怪法国民间对“一带一路”的感知度不高。
法国支持“一带一路”主要是为了摆脱自身危机
马克龙积极表态“一带一路”,目的之一是要维护法国欧洲大国的形象和地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东欧国家积极参与,非洲国家也普遍有同中国开展合作的强烈愿望。法国作为欧洲大国和许多非洲国家的前宗主国,认为中国这是在动它的“奶酪”,“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但既然改变不了这个现实,还不如主动参与,以维护法国在“小兄弟”中的领导地位。
马克龙和法国人都知道,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中,只有中国能给欧洲实质性的支持,而“一带一路”则是输送“中国支持”的阳光大道。马克龙并不在意与中国签订几个具体的商贸协议,他表示:“我不希望给人一种印象,来中国访问是签署高额订单的。与数字相比,我更看重后续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要与中国在战略上达成一致,以此奠定中法两国未来多方合作的基础。他刻意回避与中国在很多方面的矛盾,如人权问题,实乃“醉翁之意不在酒”,更何况他根本非“醉翁”。
这种“路人皆知”的“马克龙之心”,恰表明了法国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并非发自内心的改变,而只是权宜性的调整。事实上,法国朝野上下对“一带一路”的疑虑与戒备始终存在,并会一直存在。法国民众目前仍担忧中国“国强必霸”,认为“一带一路”是借发展经济之名、行谋求霸权之实,如法国第一大报《费加罗报》2015年6月8日发表的题为《中国正在征服新的丝绸之路》的评论文章就说,“一带一路”发展将加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矛盾,中国有可能借此彻底垄断南海的交通运输,而东南亚国家无力对抗强大的中国。甚至还有观点认为,中国高速发展带来严重污染,所以借助“一带一路”向外转嫁污染。或者,“一带一路”是在为中国国内的过剩产能寻找出路。
法国国内对“一带一路”的这种根本性误解,究其根源是,其思维仍跳不出“修昔底德陷阱”的窠臼,不愿正视中国已经发展起来而法国相对衰落的事实。目前这种认识在法国仍是主流,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中法两国“一带一路”合作可局部开新篇
在当前中法关系整体转好的大背景下,可以预见,未来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并实现一些局部突破,但影响两国“一带一路”深度合作的一些实质性的矛盾并不可能根本性消除。
首先,经贸合作将是重点。奥朗德当政时代(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法国经济长期低迷,增速远低于欧盟平均水平,奥朗德的民意支持率也因而一降再降,成为法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之一。马克龙要想不步其后尘,必须在经济发展上有所作为。马克龙曾任法国经济部长,对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他清楚也相信,法国对“一带一路”支持态度的明朗化,将为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提供“后劲”。
其次,法国对华强硬态度短期内难以改变。马克龙在担任经济部长期间,在经济上对中国的态度一直较为强硬,多次在钢铁贸易、不正当竞争、反倾销、投资审查等问题上为难中国。近年来,法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上升,已是其最大的对外贸易逆差。据此判断,马克龙对华的强硬态度在某些方面短期内恐难有改观。1月8日,马克龙在西安演讲时称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单向的”,正是其对华“软中带硬”态度的表现,旨在提醒中国应进一步向法国企业开放市场。
法国社会则担忧法国参与“一带一路”最终会让法国和欧盟沦为所谓“中国霸权主义”的附庸。就在马克龙访华前后,法国国内对“一带一路”的批评声音依然清晰可闻,如主打国际资讯的FRANCE24电视台在1月7日、8日的电视辩论中就批评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只是实现中国霸权主义的一个工具,即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出所谓的“中国办法”、“中国模式”,而谋求沿线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支持中国。
第三,中国必须警惕中法关系的反复性。历史地看,中法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法国对中国的态度会经常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未来也一定会再次、多次出现。马克龙访华甚至都可能步萨科齐访华的后尘。2007年,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华,从中国带走上千亿元的巨额订单。第二年,萨科齐对华态度却出现巨大转变,先是将西藏问题与出席奥运会开幕式挂钩,接着又以欧盟轮值国主席和法国总统的双重身份会见达赖喇嘛,这些作为严重损害了中法关系。
法国领导人及其政府的这种反复性是法国历史、政治制度以及中欧关系、东西方关系所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中国不必对此大惊小怪,但必须时刻有心理准备,将之对“一带一路”框架内的两国合作的危害降到最低。
作为法国总统,马克龙可以代表法国政府,但不代表所有法国民众。因此,中国在欣赏马克龙对“一带一路”的积极态度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将马克龙的态度认可为整个法国的态度,否则就是“一叶障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