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州龙漕沟山洪酿悲剧,如何躲避“野生景区”的“吃人大口”?

2022-08-24 22:15
北京

一不留神,“野生景区”就可能沦为威胁游客人身安全的危险之地。日前,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造成游玩群众伤亡引发舆论关注。此次突发山洪灾害共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

事发后,龙漕沟成为焦点。不少细心网友发现,此地竟是一个“网红打卡地”。但实际上,这里只是一条野生河道,逐渐沦为“野生景区”,属地质灾害点位且多次发生山洪。悲剧发生也为旅游业敲响了警钟,“野生景区”安全隐患应当如何防范?谁来监管?究竟谁才该为此次悲剧买单?

河道不能等同景区

龙漕沟位于龙门山镇小鱼洞社区与宝山村交界处,自大山深处奔流而出的雪水蜿蜒而下,流经之地形成溪流、浅滩、瀑布、深潭,水质清澈,自成一道风景线。

尽管龙漕沟风景优美,被称为“网红小众耍水地”,却并未被开发为景区,即人们常称的“野生景区”;且该地属于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

彭州市应急管理局与彭州市委宣传部通报显示,事发当日14时37分,彭州市龙门山镇接到气象预报,辖区有对流云团生成,将伴有短时强降雨。接报后,龙门山镇政府立即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巡逻队员及志愿者等力量对辖区内河道沿线戏水游客进行劝离。15时30分,小鱼洞社区龙漕沟突发山洪,河道未撤离游客被卷入山洪。截至目前,山洪灾害已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

此次突发事故引发了公众对“野生景区”安全问题的关注。从事故现场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来看,山洪暴发前这里聚集了大量游客,河道两侧搭着数顶帐篷,一些人在浅滩嬉闹。

由于龙漕沟曾于2015年和2017年发生山洪灾害,因此,其周边设有警告标志、防护网禁止游客下水;同时,当地政府也定期组织人力对游客进行劝离。早在2021年,龙门山镇政府曾多次发文警示,但前往龙漕沟的游客仍络绎不绝。据悉,沟渠周边安装了铁丝网,一些人便撬开钻入;喇叭大声疾呼莫要下水,一些人却充耳不闻;工作人员到现场提醒拦截,一些人仍然我行我素。

实际上,并非所有风景优美的地方都能供游客露营野炊。针对面向大众休闲需求的以帐篷为主要住宿设施的露营地,有明确的国家标准。2016年5月1日起实施的《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明确规定,露营地选址“应避开滑坡、洪水、巨浪、高压线、雷电多发区等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在安全保障方面,要求“应针对突发性事件(如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火灾等)制定紧急预案,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应结合场地环境类型,配备救生员和救生设备”等。

“这条沟既不是景区也不是景点,不属于常规旅游部门管理的区域。同时,龙漕沟是泄洪道,其功能属性就决定了它不能作为景点、景区而存在。事实上,也没有任何旅游相关部门把这条沟开发成景区、景点或露营基地。”文旅产融智库副理事长姜长城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地防范中既有警示牌,也有拿着大喇叭呼喊的警示巡视人员,客观地说,防范已相对到位。但他们毕竟不是执法部门,没权力依法强制游客离开,只能加大护栏、防护网等防护设施的安装力度和进行无人循环播放的警示告知。

社交、网络平台充当何种角色

龙漕沟山洪酿成惨剧后,不少人心存疑问:本身只是一处河道的龙漕沟,缘何引得游客络绎不绝来打卡?

据了解,虽然龙漕沟在官方的认知里是一处河道,但在不少社交、互联网平台上,龙漕沟被贴上网红的标签,出现在“成都周边小众玩水避暑胜地”的推荐里。各种关于龙漕沟的游玩攻略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去打卡,背后存在的安全隐患却无人提及。

中国城市报记者发现,龙漕沟山洪灾害发生后,目前多个社交平台已将龙漕沟的游玩推荐、分享等相关内容下架,在地图里也搜索不到“龙漕沟风景区”关键词。

尽管如此,社交、互联网平台在此事件中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仍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

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在社交平台上传播相关贴文吸引更多游客到此游玩的网红,以及通过算法不断推荐更多网友看到贴文的平台,都应承担一定的传播违法信息的责任。

姜长城坦言:“社交平台推荐泄洪区域作为玩水、露营场地,受众可以依法要求平台删除或改正这样的内容和行为。但如果平台不是当天活动的组织、运营方,还是很难追究其法律责任的。”

“平台不能为获取流量和博取眼球而随意推荐一些‘野生网红地’,这对游客或粉丝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文旅创新创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德欣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惨剧发生后真正受损的是遇难游客和当地的旅游品牌,作为平台企业还是应当坚守一定的底线。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丁金坤认为,平台有影响力,推荐旅游胜地应该真实、全面、准确,尽到法律义务。“如果平台是收费的有偿推荐,则务必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过失未告知风险的,可能承担过错责任。如果平台是免费无偿推荐,消费者自己去旅游发生意外则是自甘冒险,应自负其责,平台没有法律责任,但道义有愧。总之,平台要专业操作,无论是有偿还是无偿推荐,都要全面介绍、告知风险,保障消费者的安全。”丁金坤说。

防范“野生景区”背后的隐患

实际上,国内存在不少像龙漕沟这样的“野生景区”。近年来,发掘未被开发的“野生景区”似乎已经成了部分游客的小众玩法。特别是在炎热夏季,很多游客热衷于寻找人流量少的避暑胜地。但值得注意的是,类似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红景点”引发意外并非个案。

7月31日,两名才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为了亲近大海,在山东省青岛市澳门路海域违反规定翻过护栏,到海岸线边的平台上拍照,被涨潮的海水打倒、被海浪卷走后遇难。

再往此前追溯,2020年8月,来自广东省佛山市的12人擅自进入英德市横石塘镇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游玩,由于天气突变,上游下大雨,溪水短时暴涨,致7人被洪水冲走。经过紧张搜救,7人中4人被救起,3人不幸溺水身亡。

其实英德市在2019年就出台了《关于严禁在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从事违法违规活动的通告》,禁止个人和单位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游玩、用“三无”船舶载客及擅自开矿、砍伐等违法活动。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在进入石门台保护区路段设置了大量的警示牌,劝导群众。然而,不少游客对相关法规置若罔闻。

“这也暴露了我国部分公民接受的安全教育相对较少,安全避险意识、自然灾害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紧急避险培训比较少;很多人在山洪来时还舍不得丢弃自己的露营设备,错过了最佳逃生时机。”姜长城表示,需要全社会将惨痛教训转化为安全教育安全意识提升行动,人们的安全意识增加一点,灾难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一点。

西藏科学探险协会和中国探险协会会员孙吉建议,现如今,网络上能查询的信息非常多,游客出游前应先查询好出游地区的地质条件、天气条件、自然环境等,事先预判可能出现的突发因素,打好出游安全的基础。“尽量不要自作主张到不熟悉的环境里冒险,更不能盲目自信。”孙吉强调,当灾情即将到来的时候,特别是当地政府或管理人员作出了预警要求撤离,游客一定要坚决服从管理,“敬畏自然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此外,此次龙漕沟山洪引发的悲剧也为不少景区敲响了警钟。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事件发生后不久,北京市延庆区发布了《延庆区景区帐篷露营管理指引(试行)》,在全市率先实现景区帐篷露营产业规范管理,明确在选址方面,营地地面必须宽阔、平整、干净,避开洪水、地质灾害等安全隐患;在服务设施方面,营地和外界应具备自然或人为围栏,设置卫生间、洗手间和其他功能分区的向导牌、营地标志牌、关于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公示牌等,方便市民游客准确清晰了解各类信息;在交通安全方面,营地内的公共道路宽度标准不小于3米,且与景区连接通畅,道路两侧、运营地域及周边要有排水等基本设施,全力保障露营安全。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