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怀胎六月的儿医:上午门诊,下午查房,晚上夜班

澎湃新闻记者 刘霁 吴跃伟 张蓓 整理
2018-01-17 11:04
来源:澎湃新闻

【小编的话】

天津海河医院因医生病倒导致儿科停诊一事,折射出目前儿科医生紧缺的现实。

一份权威报告显示,根据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中国儿科医生数量目前缺口86042名。

我们征集了一些儿科医生的自述故事,听听他们的心声。

患儿家长不服治疗, “押”着我去另一家医院

我今年55岁,1983年从医学院儿科系毕业,也算是在儿科干了一辈子了。

有时候觉得啊,给小孩子看病,有一半时间是在给家长看病,家长的焦虑需要我们去舒缓。行医大半辈子,绝大多数家长都是通情达理的,但也遇到过几例家长不太配合的。

前几年,我在我们医院的一个分院坐诊,一个家长抱着孩子慌慌张张地冲了进来,大喊“大夫、大夫快救救我的孩子”。

我一看,是典型的高热惊厥症状:双眼上翻,四肢僵直并抖动。我马上让孩子平躺,迅速清理孩子口腔及鼻腔的分泌物,保证口鼻呼吸通畅,并采取退热措施,孩子情况有了好转。

本来,高热惊厥就是孩子发烧时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通过CT辅助检查不属于复杂型惊厥,退烧处理就会自行缓解。

但是家长非常担心,见我连输液都不给孩子输,觉得我贻误了孩子的病情,拉着我一定要保证他的孩子没事。

我说,“您看,孩子退烧就会没事的”。

“不行不行,万一有个什么事怎么办,”家长非常激动,非拉着我的手,叫了车要求我跟他一起去当地的一家大型儿童医院。

我这个人脾气还不错,就跟着他一起到儿童医院了。这个家长在路上,还到处打电话找自己的朋友联系儿童医院,说孩子很重云云,让医院重视。

到了儿童医院急诊科,我跟同行把孩子的情况一交代,大家都是干儿科的,都知道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我的处理是得当的。

这名家长还是再三要求对孩子加强监护,甚至要求住进ICU,不让住还要投诉。

无奈之下,儿童医院的医生只得遵照家属意愿。住进去两天后,孩子就康复出院了。(武汉市第四医院儿科董医生)

孕期反应恶心呕吐,忍一忍接着看诊

我怀孕六个月了,还要值夜班。按医院的规定,女医生怀胎7个月后,才不用值夜班。所以,我还得坚持一段时间。

儿科大夫少、患儿多,出诊时争分夺秒,一上午说得口干舌燥。因为孕期反应,有时候恶心呕吐,但忍一忍,接着看诊。

流行性感冒、支原体肺炎、猩红热⋯⋯我担心感染,出诊时都戴双层口罩,尽量做好防护。

1月9日上午,我在门诊看诊了35名患儿,下午到新生儿病房查房,晚上是我的夜班。

很幸运,当晚产科有5个宝宝出生,但都是赶在前半夜。其中一个出生前胎心不好,出生后恢复得很好。后半夜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没什么特殊情况,我一共睡了大概5个小时,几乎是我睡得最久的一次夜班。

1月10日8点半,我下夜班。但直到下午4点多,微信、短信、电话不断,给患儿家属、朋友、同事各种问题答疑。

有时候真挺累的,但儿科的患者大多数恢复得快,生病时候蔫蔫的,等病好回门诊复查时,活蹦乱跳地朝你乐,家长也不再焦虑了,我会很欣慰,有成就感。

值夜班是最辛苦的。如果产科有高危的新生儿出生,值班的儿科大夫需要立即赶过去,给新生儿做心肺复苏等抢救。

肚子里的宝宝也给我“报过警”。一次值夜班,凌晨2点多我接到急诊的会诊电话,患者是一个高热惊厥的患儿。我当时起来太快太急,腹部开始疼。我有些后怕,会诊结束后,妇产科的同事帮我做了个胎心监测,还好没事。(北京某医院儿科医生)

被骂不再生气,棱角被磨平了

我毕业后就一直在儿科,到现在已经27年,我能体会到儿科医生的不容易。

每年到冬天,我都觉得压力很大。我们医院儿科一共就10个医生,每天门诊固定两个人。今年(编辑注:2017年)冬天最忙的时候,儿科每天门诊接诊量能到300。我一个人一天门诊至少要看100个病人,时间压得很紧就是希望能减少病人等待的时间。

等八小时门诊结束,下午5点半到晚8点,我要再去急诊呆上几个小时。我们大夫不够,这是为了减轻病房夜班医生的压力。最忙的一天,我算了,两个半小时急诊看了35个病人。这样连轴转,我们都自嘲是铁打的身体,最近有同事发烧、中耳炎严重耳鸣都硬顶了下来。

工作忙这么多年也习惯了,没觉得这有多了不起,但有时候想想也有委屈。儿科时常能碰到着急的家长,有觉得医生小题大做的,有不理解孩子病情反复的,也有不信任认为医生耽误治疗的。我常要出面去反复解释、沟通,也没少被骂。

我们本地有些土话骂人特别难听,以前我脾气不太好,会觉得“你为什么要骂我”,现在我不会这样,棱角被磨没了。上次有一个病人在那骂了半个小时,最后说“你怎么坐在那不吱声”,我就回他“你让我说什么,你骂了半天解决问题没有啊”。我现在找了一个办法,就是病人发脾气的时候,我会坐在那,让他高高在上,给他一种从心理上压过你的感觉,如果我站起来跟他吼,他会越来越生气。

我常对病人家属说希望理解、信任我们,因为我们面临压力确实很大。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儿科,像我们这个地方,每年想招儿科医生人家都不来。今年(编辑注:2017年)我招了一个年轻大夫,两个月试用期一过,人辞职不干了,说受不了,宁肯回县里干外科也不愿呆在我们市级医院儿科。(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儿科孙红霞医生)

注:

我们正在征集关于医生、医患的相关故事,投稿邮箱:green@thepaper.cn。

要求:1、真实第一、简短最好;2、须注明供职单位、名字、联系方式(有微信最好);3、实名优先,如需匿名请注明。

如被选用,发放稿费。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