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医生”周行涛:“追光”一生,希望近视手术越来越少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李佳蔚
2022-08-19 12:11
来源:澎湃新闻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专家周行涛接诊患者。本文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提供

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节日前夕,中宣部、国家卫健委2022年“最美医生”揭晓,“追光”三十多年的中国眼科专家周行涛教授当选“最美医生”。

周行涛,现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从医三十多年来,他在近视矫正临床与科研工作方面连续创造了多项“第一”:

在国际上率先开拓全飞秒连续撕镜(SMILE-CCL)技术及透镜移植研究,首创圆锥角膜表面镜、层间镜联合角膜交联技术;全国最早开展飞秒激光、LASEK/Epi-lasik准分子激光等临床与基础研究,带动飞秒技术与优化表层切削手术在国内的规范开展;国内最早开展超高度近视人工晶体植入术(ICL V4C)并牵头建立技术规范与专家共识……

8月18日,周行涛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等媒体采访,回顾自己从基层医生开始坚守初心、服务患者的历程,他频频提到两句话:身为眼科医生,目标自始至终就是做一名“追光者”;近视手术越做越好,是当前的要求;而近视手术越做越少,才是自己毕生的追求。

周行涛为患者做眼睛检查。

“飞”得最快的医生

中国第一例近视全飞秒手术,就是周行涛开展的。在他的带领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团队在近视手术方面精益求精、不断突破,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截至目前,周行涛带领团队已施行全飞秒激光手术超17万台,近视ICL手术4万多台,加上其他手术类型等,该团队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近视矫治中心,团队手术量居世界第一。

周行涛强调,是手术就有风险,因此围绕手术核心技术,他们付出大量心血,特别专注于改善手术安全性和视觉质量。如今,他也被誉为世界上“飞”得最快、技艺精湛的医生。

多项“第一”的背后,蕴含的是周行涛从基层医生开始就坚守的初心:尽心尽力地为每位患者服务。

周行涛曾用22年跟踪治疗一个患有角膜遗传疾病的家庭。22年里,他深知眼疾对这个家庭的打击,坚持每半年一次主动与这户家庭联系,询问病情进展,为患者安排免费的基因检测,并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与此同时,他持续钻研,想要突破此类顽疾。

长年累月的临床探索让他有了全新的思路:全飞秒手术取出来的“废弃物”——角膜组织透镜,如果能将其“变废为宝”再利用,也许可以解决角膜材料匮乏的问题。

从兔眼到猴眼,再拓展到人眼的自体透镜移植、异体透镜移植研究,周行涛带领其团队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证明了飞秒激光近视和远视手术中原本废弃的角膜组织透镜,可成功用于治疗一部分圆锥角膜和角膜营养不良患者,如今已将此项技术应用于临床。

周行涛在公益科普活动上,为儿童和家长宣教近视防控知识。

“近视手术越做越少是最终的目标”

虽然周行涛一直致力近视领域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但他的初衷是,希望寻求近视手术治疗的近视者越来越少。让每个人都能重视对眼睛的爱护,从小开始预防近视,他认为这是他最大的使命和责任。

早在2002年,周行涛和团队率先在国内建立儿童与青少年的屈光发育档案雏形,最早在上海建立儿童和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现已覆盖华东地区约50万青少年的动态数据,在国内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2018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建立近视防治上海闵行模式——以眼科“近视医生志愿者为先导”的科普新模式,建立“学校-医院-社区+眼视光一体化”近视防控与科普体系。他们的团队与试点学校探讨近视防控环境建设与干预方案,指导近视防控室外环境改造,为学生建立屈光档案数据信息平台,促进自主眼健康管理,还为家长提供智慧化科普与指导。

周行涛在公益科普活动上,为儿童和家长宣教近视防控知识。

他一直强调近视防治,“防”大于“治”,这些年他热忱于志愿服务,在各种场合为学生、家长开展近视防控宣教工作。周行涛担任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被国家卫健委授予组建“周行涛近视小分队”。

“手术虽好,但近视防控应该先行。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把防的责任担起来。”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排头队伍中,周行涛走在前面,他称自己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对于近视防控,健康科普就是最好的爱眼护眼的眼药水。”

“近视手术越做越好,是我们当前的要求,近视手术越做越少,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他说。

    责任编辑:邹佳雯
    图片编辑:张同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