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40余名大连小学生的冬令营“红色之旅”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陈斯斯
2018-01-14 17:43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1月14日,上海在经历了一波低温后,周日迎来暖阳。

当天也是2018年的第二个周末。来自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数据显示,上周末平均每天约2000-3000人次参观学习,这个周六参观人数较上周翻倍,一天达到了4500人次,周日仍然延续了这种参观热度,开馆后的2小时,观展人数将近800人次。

1月14日上午,大连新桥小学和大连西山小学的师生合影留恋。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图

早上9点半左右,40多名来自辽宁省大连新桥小学和大连西山小学的师生就到达了“一大会址”,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他们安静有序地等候在排队通道,每个学生头戴一顶小红帽,小红帽前方印刻着黄色“先锋少年”的字样,在阳光下显得鲜艳夺目。

带队老师之一、来自大连新桥小学的外语老师、班主任郭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们于1月11日就到达上海,今天(1月14日)是在上海的最后一天。此次参观学习“一大会址”,是两所学校安排的冬令营活动的一部分。

郭威介绍,他们前三天带学生去了上海的一些标志性景点和展馆,如外滩、城隍庙、科技馆等,最后一天特别安排了“红色之旅”,学习党的历史,了解中国的文化,早上参观“一大会址”,下午安排了中华艺术宫。

郭威眼中的上海如同一座知识宝库,“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富有时代感的同时还有历史感,这里有很多红色历史建筑。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为党和国家、为民族奉献的大人物。”郭威希望,眼前的40多个孩子能在参观学习中,了解中国的历史,增长见识,更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梦想。

学生王昱涵告诉记者,一听到学校安排了这场“冬令营”活动,她的爸爸妈妈就一口答应,积极报名参加。“我爸爸妈妈也曾经来过这里,他们希望我能在上海多看看、多走走,也希望我能来学习、感受下这些伟人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了解下他们过去艰苦的生活。”

学生们参观“一大会址”内的“董必武生平文物史料展”。

李昶是新桥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参观“董必武生平文物史料展”让他受益良多。在课堂上,他阅读过很多革命家以及爱国烈士的故事:“有用笔来‘战斗’的鲁迅先生,把生命最后一刻献给国家、用胸膛抵住枪口的黄继光烈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总理,尽心尽力建设祖国的邓小平爷爷,但对董必武了解得并不多。”

这场展览正好弥补了他的知识空白。馆方透露,这场展览运用140多幅图片、37件馆藏珍贵文物史料,讲述了董必武的丰功伟绩及其崇高精神,展出时间截至2月22日。

李昶在参观“董必武生平文物史料展”中,感悟最深的是艰苦朴素和不断学习的精神。

在展馆2楼,李昶的脚步停留在橱窗前,指着董必武生前用过的半块毛毯的图片,向澎湃新闻记者说道:“这半块毛毯是他参加革命时从家里带出来的,他不忍心把家里整条毛毯带走,就剪下了半边。这半块毛毯陪伴他南征北战,破了洞他就自己动手打补丁,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李昶还读到:1945年,董必武代表中国共产党飞赴美国参加联合国制宪大会,在那里度过了半年岁月,“他把省下来的钱为党中央购买了印刷机、打字机等急需用品,‘不为物质而活着’、‘一心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也是我要学习的。”

除了艰苦朴素的精神,董必武一生爱书的经历也让他感悟深刻。李昶从展览中了解到,董必武在办公室里,手里如果没有文件、报纸,也一定有一本书,他拥有丰富的藏书,仍喜欢不断买书。“只有不断学习,才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动力,未来才能成为祖国最有用的人。”李昶总结。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