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那些大龄同学,后来怎么样了

易之
2022-08-11 21:21
来源:澎湃新闻

复读14年的唐尚珺终于被上海交大医学院护理专业录取。

新闻一出,感动者有之,也不乏调侃嘲笑的人。唐尚珺实在太特殊了,高考十几次,只为上清华,期间还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名校,但他都没去。有人觉得他“坚持梦想”,也有人觉得他太执拗了,是一个“命运的杠精”。

看到唐尚珺,我也总想起我身边那些走了弯路的同学。他们的突出特征就是年纪要比同学大,走着和常人不太一样的人生路径。

记得读本科那会儿,有一位女生比我们大十多岁,但外貌上也看不太出来,我们叫她环姐。我室友是班长,在收集信息的时候还以为她填错了,特地打电话问她“是不是88年填成了78年啊”。那可真是一场天雷地火般的尴尬。

后来我们了解了环姐的过往,但也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老家有几个弟弟,后来在县城药店上班,再后来就高考了。短短几个字,几乎就是我们了解她的全部。环姐为什么比别人晚了十几年高考,这期间又走了什么弯路,我们不忍问,她也从没说过。

再后来读研究生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同学,我们都叫他龙哥。他是一个偏远地方来的,家里有个孩子,他还在当地工作过。

龙哥不仅比我们大不少,而且明显比我们“社会”。他和我们打牌,几乎就是吊打我们。和我们聚餐,那对瓶吹的功夫、一串串的劝酒词,对我们明显是降维打击。他还爱和我们说些工作上的奇葩经历,那些勾心斗角、倾轧排挤,听得我们一愣一愣。

不过,我们却似乎很难和龙哥成为交心的朋友,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共同语言有限。他的人生明显阅历更加丰富,和我们这些一路念书、一个阶段紧接着另一个阶段的同学不太一样。他的过往很难理解,他夹在家庭和求学之间的压力,我们也无从知晓。

我想,恐怕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同学,或者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就好像每个地方都流传着一个“朱八届”的传说——一位姓朱的同学,八次参加高考,最后被喜提“朱八届”的外号。这明显是个套路化的都市传说,但或许也反映了客观现实:总有些人要走弯路,错开了普通的、被认为是“正常”的人生节奏。

再回到唐尚珺的故事。很多人觉得他可惜、浪费了光阴,说实话在我看来他确实也走了弯路。他的名校情结过重,他以为读了某一个名校,他的人生就是一路高光,可以就此彻底翻身。作为已经工作的人,我觉得这根本不可能,人生的转折点很多,纠结某个名校完全没必要,或者说性价比太低。

不过这一切又该怎么跟十几年前、还在偏远农村的他说呢?我们有很多自以为的“常识”,但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没法梦见的世界。

和他说可以做“职业规划”可能有些奢侈——在毕业后找个什么工作,再考个什么证,然后跳到另一个行业去,再怎么怎么辗转腾挪——这一切,在他的生活里可能都没有参照系。对他来说,这些步骤可能反倒比“考个名校”更加虚幻飘渺。至少“考名校”在光荣榜上他见过,职场风云只能靠想象了。

当然,这些也只是猜测。我的意思是,有很多人都会因为种种主客观的因素,走上一条弯路,比别人更晚、更迟缓地到达某个节点。在别人眼中,破解这个迷局很容易,但对当事人来说,未见得这么简单。他们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是头破血流,最后才能醒悟。

其实,谁的人生又是平顺、紧凑、纤毫不爽的呢,谁又保证不会在某个地方兜兜转转、浪费光阴呢?这种人生无奈大概是没法避免的,人人都有一口井,也都在里面看着天。

说到环姐和龙哥,我已经很久没和他们联系了。我听说,环姐似乎读了博,最后大概去了某个高校;龙哥远离了故乡,去了一个大城市找工作。我没法说这些就是好的结局,或者说符合“天道酬勤”的叙事。

也许在环姐家人心中,她早早嫁人生子才是最好的;在龙哥父母眼里,他就应该回老家安稳生活。也可能在未来,他们自己也发现了,原来当初不顾一切读书才是弯路,不折腾的话,生活本可以更轻松。

我只能祝他们一帆风顺。会不会从本质上讲,人生也无所谓弯路不弯路?世界上没有平行宇宙,从来也没法验证另外一条路是不是更近一点、更平坦一些。这一路走来的颠簸坎坷、顺遂如意,都是独一无二人生的一部分。就好像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写过、爱过”,认真努力地对待生活,就已经足够了。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