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家齐聚上海外国语大学,探讨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2017-12-29 21:25
来源:澎湃新闻
2017年12月29日,“互联网+视域下的语言与全球传播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瑞(00:58)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应该如何在国际社会讲好自身故事?

12月29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互联网+视域下的语言与全球传播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上,多名国内外专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手册。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刘瑞 摄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分析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有三大主题,分别是民族复兴、现代化和社会主义革命,不同的思想谱系,都可以在这三个主题中得到阐释。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表示,迈入新时代的意味,即包括继1949年、1978年之后,上述三大主题的结合又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近代以来中国发展新主题——“贡献人类”走到了前台。

童世骏表示,当代人们需要的不仅是“自由”、“平等”、“团结”等启蒙时代的现代价值,还有“安全”、“可持续性”和“多样性”等后现代的价值,而在这些价值结合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也是迈入新时代的应有之义。

主旨发言中,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李正仁从自己在国际舞台的所见所闻出发,也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不单纯是一个语言的问题。

他认为,没有语言讲不了故事,但是有时候身体力行,通过自身在国际机构当中的表现,可以起到“无声胜有声”之效。

会上发布“十九大报告多语种对照平台”

随后,参与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的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黄友义,在国外社交平台推出《中国三分钟》节目的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相继分享了各自如何走进外国受众内心的实践经验。

上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介绍了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体系的设想。他认为,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孕育着国际传播路径以及理论创新的一个新的可能。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为了中国自身,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国的使命。

2017年12月29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会上作总结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中国梦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而有着一个艰苦的过程,而对外传播中国故事中,要注意许多问题。

其中就包括,发展愿景和现实的关系,政府和民间的角色关系等。他认为,应当注意现有发展成果和未来发展目标之间仍有距离,勿将未来发展的愿景,看成当下的现实。

姜锋还从自身做外交官的经历出发,指出话语权和话语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目前中国话语能力的建设仍需努力。

他提到,西方对中国的兴趣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从最早的风俗到后来集中关注政经,再到近年来开始关注中国科技,目前又开始越来越多关注中国的哲学艺术。

他认为,现阶段话语能力的建设,学界有着更大责任。另一方面,话语能力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在整体战略上、顶层设计上有一个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