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中国巫性美学

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
2022-08-01 11:44

《章太炎与近代学术》

朱维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维铮先生是章太炎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对章太炎主要著作如《訄书》、《检论》、《国故论衡》进行了深度解读,尤其注意章太炎在论学与论政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揭示了章太炎思想中的内在紧张;着力挖掘章太炎在晚清民初重要思想学术变迁中的位置。本书将朱先生的相关研究集中起来,全面展现朱先生在章太炎研究方面的成就。

《中西哲学十五章》

张汝伦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张汝伦教授早年即以德国哲学研究闻名学界,而后又转头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力图从中国古典中寻绎中国哲学新生的力量。自此比较哲学研究成为他的主要方向。本书即是他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力作,是他以学术切入现实的重要体现。在书中他对诸多现代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比如重写中国哲学史、现代中国的理性主义、海德格尔哲学的起源问题、黑格尔和他的《历史哲学》、我国的人文精神等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巫性美学》

王振复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为新创的一个学术范畴,“巫性”处于中国式的神性与人性之际。中国巫文化,既拜神又降神,既媚神又渎神,既畏天又知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同时实现,崇拜与审美的二律背反又合二而一。本书从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立场,坚持批判与理性分析,揭示出了中国巫性美学复杂而深邃的内在人文机制,并将论析重点放在其文化哲学之上,从气、象、道角度,探讨了中国巫性文化与审美的异质同构关系。

《盛世的崩塌:盛唐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战争与诗》

郭建龙著,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作者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对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内部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唐朝外部军事政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试图追溯唐朝伟大的盛世如何一步步建立,又是如何迅速崩溃的,探究大厦将倾的历史背景下皇帝、贤相、武将、聚敛集团,以及于洪流中挣扎、沉浮不定的文人们的不同选择和结局。

《北宋新学研究》

张钰翰著,新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王安石父子为核心的新学是经汉学向经宋学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学术流派,属于广义的宋学的一支。凭借政治权力,新学获得了官方正统学说的地位,在北宋后期的朝廷和社会之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对于新学的学术特色以及王安石以外的新学学者,相关研究仍然比较缺乏。本书着重揭示新学作为一个学派的整体学术特色,重点讨论了陆佃、郑侠、耿南仲等新学后学的学术思想和理学、蜀学、北方学者对新学的攻击,并结合孟子升格运动、天地分祭合祭之争等问题,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揭示了新学之学术与政治的纠葛。

《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

何冠彪著,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为何明清易代之际殉国士大夫的人数居历朝之冠?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死抉择背后究竟有哪些复杂动机?本书聚焦明末士大夫群体在明清王朝更替之际所呈现的立场和心态,特别是他们的殉国表现和生死观念,以及时人对殉国者的评价,生动再现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各种人生面向与复杂心理。

《战安庆:曾国藩的中年突围》

周禄丰著,岳麓书社

本书选取安庆会战这样一个转折点,描写了这场大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曾国藩在天下大乱之际,非常善于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一介书生独创湘军,统率群雄。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多次深陷绝境。47岁时更被皇帝弃用,陷入人生低谷。蛰居老家两年,他反思自我,终大彻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对赌,最终战胜了安庆之敌——陈玉成,一生功勋奠定于此。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

李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今天人们对文人之物总有一种闲雅自然的印象,其实,它们的诞生,皆曾经历过文人长久而艰辛的澡雪。本书选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渐荡涤掉物之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浊气”,还物以一个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在这个文人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物的面孔或许是无用的、丑怪的、斑驳的、平淡的,但这正意味着它们脱离了一切名利之心和世俗成见,终以独我的姿态在天地间现身了。文人对物的书写,实际上也是在诉说他们自身。比起任何一种社会关系,这些物的意义都更为坚实、笃定。

《叶恭绰鉴藏编年事辑》

万君超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此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以年谱的体例,全面深入地研究叶恭绰一生在古代书画、文物鉴藏、古迹保护以及文人交往等方面的专著。

通过记叙叶恭绰一生的鉴藏经历,勾勒出民国时期100多位南北收藏家的人物“群像”。本书摘录并参考了大量的书信、日记、书画集、民国报刊、叶恭绰著作,以及研究专著与论文、未刊书稿等,最大可能地保证遐庵先生艺术鉴藏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陶庵回想录》

陶亢德著,中华书局

这本书是现代作家、编辑家陶亢德的回忆录,撰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没有公开发表。陶亢德曾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家著名刊物的编辑,与邹韬奋、林语堂、老舍、周作人、郁达夫、丰子恺、徐訏等许多名家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与晚年鲁迅也有过频密的通信联系。陶亢德经手刊布了许多重要的现代文学文献,出版了《骆驼祥子》等现代文学名著,也是一些重要文学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者。他的这部回忆录叙述了与众多名作家们的结识、交往,文学刊物的创办、经营情况,以及个人的经历,对于还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现场、研究当时的文坛状况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国宝流失百年祭》

常青、黄山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文物流散情况的整理与介绍。鸦片战争后,西方兴起到中国“寻宝”的热潮,众多外国探险家、古董商等从中国各地带走了难以数计的文物,这些国宝从此流失海外,故土难归。本书以“中国西部探险第一人”——斯文赫定开始,分十一个章节叙述了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等人在罗布泊、敦煌、黑水城的探险经历,以及他们掠走的包括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汉代简牍、敦煌文书等众多珍贵文物的情况。全书充满了经过考证的历史细节,是对百年中国流散文物的叹息与纪念。

《敦煌守望四十天》

蒋理著,上海聚珍文化·中华书局

作者以四十天守望敦煌的独特经历,深入浅出地展示了璀璨、多元、神秘,但又与你我相关联的敦煌。在此文化之旅中,我们得以窥见壁画和彩塑背后那些神佛、帝王、英雄、凡人的故事,揭开众多洞窟的神秘面纱,领略窟顶治沙、洞窟数字化采集、壁画修复等绝技,感受莫高窟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海上华痕:一个人的博物叙事》

郑亚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第一眼繁华忙碌,第二眼高效有序,本书以独特的博物视角,融合对上海城市历史的理解,对上海人文生活的眷恋,以随笔方式,把相对枯燥的文物、博物馆、历史建筑、城市空间等娓娓道来,并穿插上海文博行业发展个人职业记忆,呈现出一部微型的近30年的上海文博变迁史。

《释名翼雅集》

胡阿祥著,凤凰出版社

本书分为“原道明志”“自称与他称”“国号与名号”“自然与人文”“谈文论史”“地名南京”六辑,专注于古今地名、历代国号、全域名号、域外称谓的寻源释义,以及人名、年号、概念、定义等的讨论,既融汇了现代意义的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政治、社会、民族、心理诸多学科,也对标了传统时代“桐城文派”提倡的义理、考据、辞章、经济(经世济用)。

《曦园拾零:在史学与文学之间》

张广智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复旦大学张广智教授的新文集,选录了36篇近些年来发表的文章。全书以“往来不穷”“史海语丝”与“牧野之光”为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论及中外史学交流,西方古代史与史学史,以及受到牧野之光照耀的文化随笔。所选史学文章注重概览、通识与趣味,小品散文则亲切生动,饱含人生阅历。

《大师的传统》

王路著,商务印书馆

每一位哲学大师都在哲学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到奎因、辛迪卡、戴维森、达米特,他们都用深邃的思想指引着哲学的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态度与学术思想也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比如谢波斯、尼尔斯等人。在我国,也存在一批前辈学者,他们的治学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术研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金岳霖、周礼全、汪子嵩、陈康、沈有鼎、梁存秀、叶秀山、李赋宁、王炳文等人。通过回顾这些哲学家的生平与思想发展历程,回忆中国哲学界前辈的若干往事记录,作者试图通过此书梳理出一种学术传统,一种由大师们开创、传承并发扬光大,影响并激励一批哲学工作者,也为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学术传统。

《现场与在场 : 2021〈三联生活周刊〉年度精选集》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编著,现代出版社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杂志2021报道内容的年度好稿精选,涉及中国产业形态变化的解读,流量时代中的人物命运的体察,科学与理性主义的思辨,以及对文化和文学价值的思考等内容。每篇文章后面的主编点评,解读相关文章的成功之处,体现了《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写作的标准。

《论爱欲》

汪民安著,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深入探讨“爱欲”这一主题的作品。全书分为“爱欲的谱系”“转向”和“爱欲的政治”三个部分。在上篇中作者梳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构建的“爱欲的谱系”,从真理之爱、神圣之爱、尘世之爱这三个维度,再现前现代时期人类高贵而神圣之爱。“转向”这部分辨析笛卡尔、斯宾诺莎如何在理性主义的旗号下为爱建立一个科学解释模式。下篇“爱欲的政治”分析黑格尔、海德格尔、拉康、弗洛姆、巴迪欧等关于爱欲的思想,书写人类试图在现代性中摆脱工具理性对爱的驯服,进而实现爱之救赎。

    责任编辑: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