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方做实事~浙传学生创造地方文化影像
“怎么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地方做一点实事呢?”这是团队实践过程中的中心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挖掘乡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力量,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组建了“风雅复刻”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自戏剧影视文学、汉语言文化、电影摄影与制作、摄影专业的9名学生扎根在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希望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为地方拍摄一部故事片。

团队在崇福镇文体中心合影
7月初,团队调研梳理了崇福镇的名人典故、历史古迹、戏曲艺术、崇学之风。
在走访运河古镇路线——运河栈道、中山公园、司马高桥、横街等地之后,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当地学风和戏曲两个元素。
崇福镇的春风桥曾是天下名士齐聚,把酒吟诗之地;中山公园里塔、湖、桥的景观蕴含着笔墨之趣;浙北地区唯一的孔庙展现了崇学之风;横街上,吴滔的来鹭草堂,吴振之的守愚堂以及徐自华、徐蕴华故居则展示着“崇文重教”的历史成果。

团队在崇福镇孔庙合影

崇福镇春风大桥
戏曲方面,团队成员关注到了“桐乡花鼓戏”这一地方曲艺。桐乡市曲协主席沈甫泉告诉团队成员“桐乡花鼓戏在民间的流传主要靠的是口授,缺少载体”。面对受众年龄大、青年传承困难等难点,桐乡市文化服务中心曾尝试通过剧本创作、参加全国比赛等为桐乡花鼓戏打开新的局面。
桐乡花鼓戏《姑嫂饼》就曾在央视《一鸣惊人》月赛节目中夺魁。而在崇福,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桐乡花鼓戏)传承人计美娥则在花鼓戏培训班中教授青少年男调、女调、行路调等的唱法。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桐乡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团队找到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桐乡花鼓戏)传承人。
“这都是我录好的音频,发给学员们学习,他们唱好录给我我再帮她们纠正。”计美娥说到。打开计美娥的手机语音备忘录,里面都是《庵桥相会》《卖胡葱》等经典唱段的录音。

非遗传承人计美娥演出照片
千年流淌的崇学之风、乡间流转的地方戏曲吸引着团队成员不断探索,也给出了为地方办实事的具体思路。“拍一个故事片吧!用故事讲述传承,用镜头记录文化!”团队成员王寒菲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她提议道。
经过三天的剧本创作和讨论,故事片《一韵一华》正式诞生。故事采用双线并行的形式,主线讲述了刚毕业大学生公林韵如关于传承与建立桐乡花鼓戏培训班的理想实现过程,辅线则是讲述崇福女学兴办者徐蕴华接任崇福小学,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故事。二者虽跨越百年,却在崇福传统文化和学风建设方面有了精神的庚续。剧本创作体现了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继承与发扬以及对历史与当下的精神脉络延续的思考。

团队在崇福镇伯鸿城市书房拍摄
故事片剧本完整呈现后便要开始拍摄了。中山公园、孔庙、崇德小学、伯鸿城市书房、横街、花鼓戏排练室……团队活跃在崇福镇的大街小巷取景拍摄,还邀请了计美娥老师作为主演参与拍摄。

团队在崇福镇居民家中拍摄

团队杀青合影留念
历时5天的拍摄已经结束,调研资料的整理编写、视频的后期剪辑、视频在文化礼堂的巡展放映等还在进行或筹备中。团队成员求巧巧说:“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大学生应尽的责任,社会实践锻炼专业技能,又能为地方做一点实事,真的很高兴!”
原标题:《为地方做实事~浙传学生创造地方文化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