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观察室丨欧元区改革再现“法德轴心”,中欧关系走向何方
12月14日至15日,在欧盟本年度的最后一次峰会上,除了英国脱离欧盟、难民分摊、欧洲防务一体化等话题外,从英国公投决定“脱欧”后就反复被人们再次提起的“法德轴心”话题,因为两国领导人在推动欧元区经济改革问题上的一致表态再度引发关注。
法德各自大选结束后,其政治过渡以及推动的改革也让中国留意。中国学界对法德大选后欧盟的走向以及中欧关系作出及时思索,近日由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上海欧洲学会主办,中国欧洲学会欧盟研究分会、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的“法德大选后的欧盟以及中欧关系发展讨论会”上,与会专家就欧盟经济和社会、政治和外交现状及前景,法德大选对欧盟影响,以及中欧关系发展前景等主题进行讨论。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总论这些核心话题时指出,《罗马条约》一甲子之际,欧洲仍不太平,其中包括法国大选的惊悚、徳国组阁的艰难。欧盟与成员国间的权利博弈,欧盟治理上的体制缺陷,经济上短期复苏势头良好、长期增长乏力——分与合,趋同与离散,欧洲正处在又一次向何处去的探寻过程中。在中欧关系上,双边经贸关系既是稳定锚,也是离合器,双方处在竞争、合作的矛盾对立统一中。
12月15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国总统马克龙(左)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新闻发布会。欧元区改革要靠法德妥协
12月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元区改革计划草案,提议自2019年开始将欧元区救助基金转型为欧洲货币基金;提议在2019年11月开始,设置欧元区经济和财政部长;提议在长期预算中建立融合性工具,以帮助非欧元区国家向欧元靠拢。
这些改革旨在增加欧盟对危机的抵御能力,建立更有弹性的经济体,并减少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也部分呼应了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的改革建议。
马克龙今年9月份提出一系列重塑欧盟的建议。然而,欧元区改革计划因为欧盟内部分歧陷入僵局,德国、荷兰等欧元区经济强国认为改革计划意味着要与其他重债国伙伴如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共同承担风险,从而持保留态度。在本次欧盟峰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给予了马克龙较为肯定的答案,“是时候推动欧元改革”,单一货币在债务危机高企的情况下更有利。
默克尔与马克龙在15日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德国与法国将在明年3月之前就欧元区改革计划达成“共同立场”。马克龙表示,同时希望明年6月之前,欧元区19个成员国能够达成欧元区改革“路线图”。
本届峰会上,虽然就欧元区改革计划没有产生具体成果,但在未来几个月这势必成为欧盟讨论的重点。
张骥(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振法国的领导权依靠法德合作,但要改变过去法德合作里面“德强法弱”的格局,马克龙实际上已经有点跃跃欲试。德国组阁谈判未完成,马克龙刚好借这样的机会对“德强法弱”局面作出一点改变,这是马克龙欧洲政策的一面;马克龙欧洲政策的另一面是要回应人民的需要,保障一个能够提供保护的欧洲,在安全、经济、价值上保护欧洲人民,特别是利益受到损害的中产阶级和劳动阶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马克龙的政策框架包括强化欧盟的外交和军事能力,提升欧盟应对大规模难民的效率,重振欧洲的经济、深化欧元区域一体化。
之前默克尔跟马克龙新政府总体上还是合作的姿态,现在还要看德国组阁的情况。法德合作的亮点是在防务和安全领域,有关争议比较小;但是涉及到经济领域分歧还是比较多。在深化欧元区域一体化方面,法德存有一些区别,马克龙强调欧元区的风险分担,还有共同预算和加强共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王朔(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对马克龙来讲欧洲建设跟他的国内经济改革建设捆绑在一块。他知道法国现在的经济对欧元区、对欧盟的容忍程度非常高,而且马克龙一直认为欧元区成立以后,德国了拿到了最大的红利,法国没有拿到最大的红利。马克龙认为如果这样的趋势下去欧元区会垮掉,这个话是说给默克尔听的,对于默克尔来讲她也知道需要变革。法国跟德国的妥协并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妥协,而是为了欧盟发展前景法德做出的妥协。
胡春春(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在欧盟的深度改革方面,现在明显能够看到马克龙在法德核心问题上有点朝前窜的态势,争夺欧盟改革、发展的主导权。如果把马克龙所谓的要成立欧元区共同的财政部,以及要有一个共同的财政政策、财政部长这个点放在人事选择上问题上来看,马上就能看出来默克尔方面会面临多大的困难。欧盟将来的财长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两种财政文化背后是两个民族国家发展历史当中所积累起来的发展经验。
戴启秀(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关学院教授、欧盟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马克龙在外交方面最主要的诉求是重塑欧洲的领导权,在经济问题、安全领域都是如此,德国对此也很清楚并且认可。
法德继续发挥协同领导作用并无疑义,但是涉及到政治经济领域两国合作如何平衡的问题。具体来说,经济上由于近年来德国的持续发展、法国的低迷不振,一盛一衰两者的平衡已经被打破。法国将欧元区的改革,特别是统一律法作为改革的优先;而德国又急于推动共同安全和防务领域,这样的问题如何平衡,需要磨合,不是目标问题是路径问题。
我认为德国会做出一定的妥协,欧元区改革在不涉及债务共担这个话题时,还是可以推进的。
法德因素主导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曾在上个月强调中欧关系发展面临的“四大机遇”时指出,今年德法大选后,欧盟希望推动一揽子改革计划。中国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关键也靠改革,因此双方可利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加大创新投入,也可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从决策层认定到具体的商业推动,中欧经济合作的密切度不言而喻。但在这样趋势下仍有杂音,其中就包括以法国、德国为代表,对海外资产进入的审慎态度,以及中国经济制度的疑虑态度。
龙静(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未来2-3年可能是欧盟内部调整的关键时刻。他一方面要和英国来进行“脱欧”谈判,同时还要启动上述改革,欧盟将会变得更加内部而不是外拓。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可能会维持好和外部主要合作伙伴关系的平衡健康发展,而不是实质性地介入到一些力所不及的国际议题当中。在中欧关系方面,欧盟和主要的成员国不太可能会在敏感问题上来侵犯中国的核心利益,而在反恐这些方面还会加强同中国的合作。
但在另一方面,欧盟改革的不少内容会涉及到成员国财政领域主权进一步的让度,可能会形成更加严苛的欧盟财政标准和投资标准,对中国对欧投资可能会形成更高的壁垒。“多速欧洲”发展启动之后欧盟可能会加紧对于欧盟内部团结以及融合的强调,进一步发展其融合政策下的多种的政策工具,来安抚中东欧新的成员国。对“16+1”这样的合作机制来说,改革中的欧盟可能会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情绪,甚至是防备的情绪。可能会引发对中国对欧政策批评的上升。中东欧的一些国家,甚至包括类似奥地利这样的一些欧盟中小型国家,他们寻求同欧盟之外的经济力量进行合作的意愿非但不会减弱可能会进一步上升,用这种方法来对抗欧盟内部比较边缘化的不利局势,这些国家可能会加大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以及参与度,以此来借助中国的经贸投资、基建合作来推动本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罗长远(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教授、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从贸易的角度里说,我们可以观察到两个事实,一方面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在欧盟总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另一方面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相对来说随之受到了挤压、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
当中国进口增加的时候,对欧盟国家内部的贸易削弱作用是最为显著的。中国贸易出口对美国的贸易削弱作用虽然也显著,但是相对来说要小很多。和印度相比,印度商品出口欧盟其实和中国所产生的规律是相反的,当印度对欧盟国家的贸易量越大时,欧盟国家的内部贸易也会越多,印度和欧盟之间的贸易从某种程度上是加强了他们的区域一体化,我们初步估计可能是和贸易的产业结构或者说产品层面的一些规律有关系。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就引发了德国、法国这样的欧盟最大国家对于中国和欧盟之间贸易行为的一些担忧。欧盟国家对于中国贸易的态度,其实是分化为两派:一派可以归结为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核心国家,德国、法国在欧盟国家中占到了非常大的贸易份额,在欧盟这个组织中也是有比较强的话语权,其实是希望减少与中国的贸易,促进区域一体化;另一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国家,比如希腊、葡萄牙是反对他们的计划,希望和中国建立双边的一些贸易和交流,然后来获取他们的一些利益。
忻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学术研究部主任):以我关注的欧盟对中国防御性经济政策的新态势,来讲讲中欧经济关系的基本结构和长期趋势。在2015年年底之前,欧盟对中国防御性贸易与投资政策决策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奥巴马政府所出台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016年欧盟对中国的防御性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决策其实是跟欧盟对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问题相伴始终,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2016年的3月,欧盟委员会出台了更加详细的、对于非欧盟国家进口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各种惩罚性措施的一系列的提案。2017年则是因为英国“脱欧”,荷兰、法国、德国这三国大选的影响,欧盟急于增强自己内部的凝聚力,他希望加强经济增长,保证国内的市场对国内市场和产业部门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面欧盟有了对于“市场扭曲”情况的调查,对于全球化概念的重提,今年9月份一系列国情系列文件的出台。
但目前欧盟对中国的防御性的经济政策仍表现出比较强烈的两面性,表现在三点上:第一,名义上欧盟方面仍然尊重WTO主导的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和规则体系,仍然肯定全球化,但是欧盟内部对于全球化在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负面的和否定的看法,认为需要对全球化加以约束,如果不加以约束欧盟在全球化当中将是输家,反而便宜了美国和中国。第二,一方面仍然强调中国对于欧洲经济的重要意义,但欧盟内部在决策的时候考虑对中国在经济上面对欧洲的对立性和竞争性强调得越来越多。第三,一方面仍然肯定中国是欧洲的战略伙伴,对世界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另外一方面欧盟在根本上对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持疑虑的态度,这有意识形态的因素在里面。而且欧盟对中国的防御性的经济政策在这三个两面性方面可能会发展得越来越强烈。
伍贻康(上海社科院欧洲研究中心教授,上海欧洲学会名誉会长):法德轴心足以发挥作用,因为互补性很好。我判断此次默克尔或许不能组建强势政府,这更容易促成法德的平衡状况,这对欧洲一体化应该来说有有利的一面。欧洲对中国而言实际利益冲突不多,但是随着中国力量越来越增强,贸易、投资甚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都在扩大。
欧洲是西方意识形态一个很重要甚至于相当顽固的一个基地。目前在欧洲内部对实用主义比较信奉,在欧洲经济困难的时候,务实、实用主义助力经济复苏,他们会接受而且想同中国多发展关系,来补欧洲之缺。但是在意识形态问题上面我们不要忽视也不要大意。 在国际舞台上,特别同欧洲关系方面我们可以稍微注意一点,调子不宜太高。中欧关系的发展,今后可能不仅仅体现在实际摩擦上,甚至可能出现在意识形态方面、价值观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