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不爱祖国?“国家认同教育”如何解难题?

2022-07-19 11:31
新加坡

留学低龄化大行其道,从小读国际学校易导致家国情怀缺失,导致“香蕉人”的风险?为此,人们对国际化教育担忧不断。尤其在学龄前阶段,幼教机构打出了“双语”“全外教”“小联合国”等招牌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全球化趋势和民族自信齐头并进的背景下,国家认同教育能否成为“养其根、俟其实”的一剂良药,如何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崇尚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80后、90后家长越来越向往国际化、特色化的学前教育。一时间,蒙台梭利、瑞吉欧、华德福等幼教模式纷纷涌入国内,国际、双语幼儿园遍地开花,“高大上”的国际化幼儿园迎来“光辉岁月”。

然而,《“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颁布使得幼儿园的名称逐步清理和规范。“行动计划”规定对名称中冠以“全球”“国际”“世界”等字样或包含外来词,外国国名、地名的幼儿园责令整改。此外,《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还明确,幼儿园不得使用境外课程。当“国际”“全球”“双语”成为违禁词之时,国际化幼儿园面临挑战,未来如何培养孩子?

近期,由星河控股集团·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星河娃·中国娃·世界娃——全球幼教视野下的国家认同教育国际论坛暨星河幼教课程体系发布会”在广东惠州举行。美国西南学院早期教育系主任罗妮丽教授、中国关工委首席儿童教育专家罗静博士、英国EYFS早期教育体系专家Alison Cook、惠州市教科院学前与义务教育研究室主任郑学智、星河控股集团总裁助理周为、星河教育总校长兼星河幼儿园名誉园长叶延武、星河幼儿园总园长任冬英女士等以及教师、家长代表近百人共同探讨国家认同教育在幼儿阶段的理念与实践。

01 环境、体验、知识、判断“四部曲”教孩子爱国爱家

在中国关工委首席儿童教育专家罗静博士看来,目前的教育缺少“魂”与“根”,看上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多元且很有质感,但其实可能缺少了很核心的价值观部分。

不难看出,一个更强调和呼唤民族自信和本土品牌建设的时代正带给中国幼教人新的思考,而国家认同教育恰好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

罗静博士强调,国家认同教育不仅是维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且直接关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同时直接决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国家认同教育不像四则运算,一定得到了孩子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去理解更复杂的数学计算,才能去教的一种显性知识,而是从这个生命诞生之初就应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铺垫的一种文化和民族的隐性自信。

基于一项研究结果,罗静博士认为,国家认同教育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国家对其成员作为良好公民的素养期待;二是个体对一个国家积极的认可和接纳。前者是文化认同的结果,而文化认同恰是国家认同的一部分。正如近期新东方直播间爆红,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将直播带货带到新高度。而后者建立在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上,是个人在结合自身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个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去不断实现的一个我和祖国的相互融合、自我建构,最后达成成功的一个关系过程。

谈到认同,就必须提到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中论述,个体大概会在18岁左右完成“自我认同”,即自我同一性。“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的灵魂三问无一不与国家有关。然而,在中国的教育中,对这一根本问题的追寻的教育探索是否相对匮乏?

不得不说,幼儿心智水平的整体偏低、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以及很多认知、情绪上的表达限制是实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阻碍。然而,罗静博士仍提出了不少颇具建设性的建议——

首先,在幼儿园阶段,父母仍是影响孩子认知的主角。家庭环境作为孩子第一个直接接触的环境,如果不能给予更多正向积极的支持,只靠外围力量,会事倍功半。因此,父母需要建立国家认同意识,而幼儿园也需要积极组织面向家长的国家认同课程,并鼓励他们向幼儿传达正确的概念。

其次,对幼儿的教育应遵循“体验为先”原则。实际上,对于3-6岁的孩子,环境、感觉、体验比文字、说教、道理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认同教育其实贯穿教育的每一环,幼儿园需要给孩子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氛围,用体验来打动孩子。

再次,知识易得,文化难求。对3-6岁的孩子来说,学知识并不是最首要的,通过游戏和兴趣培养孩子的规则感和自控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感受到生活之美、之趣、之乐更重要。在幼儿园,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增加对生活、对生命、劳动、文明、历史、地理、动植物的认识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

最后,让个体生命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国家认同既是一种价值判断,又是一种情感归属。3-6岁的孩子逐渐有了归属感意识,开始进入情绪对话的阶段,开始和人、社会、国家建立各种联系。因此,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参加更多的团体活动,增加他们和社会和国家的联系,能够让孩子学习到知识,感受到隐性的文化力量,从而对国家产生强大认同。

▲孩子体验中国茶道,图源:网络

02 榜样、社区、阅读,探究,解密国外国家认同教育

除了中国,国家认同是一个全世界共享的课题。如何让国家观念在幼年时期深入人心?美国西南学院早期教育系主任罗妮丽教授分享了国家认同教育在西方幼儿教育中的实践。罗妮丽教授谈到,国家认同简言之,就是将自己视为本国公民,并形成的一种归属感和依恋感。细化而言,国家认同可分为不同层面——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

在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过程中如何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早期儿童教育的年龄范围是从出生到小学三年级,即0-8岁。在0-5岁,基本没有一个专属的“国家”以及“国家认同”概念,老师们设法让孩子知道有不同国家及不同文化的存在,让孩子学会包容和了解。而到五岁后,会有一些具体的方法。通过历史课给孩子介绍所属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特征。作为早期儿童教育的老师,在实践中如何培养孩子对国家文化的尊重?

首先,榜样示范。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的全球化意识。以美国为例,孩子需要了解国旗对于国家的意义。由此概念向外延伸,教师引导孩子进一步知晓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象征;对内而言,各州的州旗也有不同含义,从自身的地方文化出发,加强对本国的认同。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在一些大型场合,例如球赛或聚会,一开始都有对国旗宣誓的环节。

其次,深入社区也是常见的途径。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老师会带孩子进入社区,让他们体会对不同人群的尊重。比如,感恩节或圣诞节,会给一些低收入家庭准备晚餐,或节日所需要的食物及生活用品,不仅是当地社区,孩子们还会给全球不同的国家下有需要的的孩子寄礼物。除了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关爱,对于退伍军人、新冠期间的医护等,学校都会鼓励孩子为他们送礼物、写感谢卡。

此外,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及历史文化景点,了解总统选举流程,也是国家认同教育的一环。在西方的早期儿童教育的儿童读物中,有许多关于历史、总统、节日的书籍,家长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探究式实践教育也可以让孩子获得对国家概念的感知;而了解总统大选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抱负心,树立改变世界的信心。

▲西方家庭感恩节活动,图源:网络

03 遵循规律,分阶支持,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国家认同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儿童来说,理解一个抽象和庞大的概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分阶段教学和引导。

在英国EYES早期教育体系专家Alison Cook看来,国家认同教育在幼儿阶段的发展应从定义认知、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国家(民族)认同的定义、如何支持儿童发展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并欣赏他人这四方面来谈。

提到较为浅层的“个人识别”,每个人在划分自我与他人区别时,通常会从物理、外在条件对自身进行认知,例如国籍、性别、外貌、宗教信仰等。

而当触及到更为深层的“身份认知”时,则包含更丰富的、一以贯之的内容。童年时期是孩子构建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关键期。身份构建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生长环境变化,个体也在变,他人对自身的认知,自身对世界的认知也在改变。

在飞速发展的儿童早期,自我认知的建立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1岁以内的婴儿期,婴儿首先了解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跟其他人是区别开的;

在1-2岁,他们开始体验自身和他人更复杂的情绪,并依据他人语言做出判断;

2-3岁是儿童自我认知发展期,开始以身体特征来定义自己和他人,通过分类了解差异;

而4-5岁,他们开始尝试理解世界,但对复杂概念还缺乏认知能力;

到5-6岁,儿童的心智得到更大发展,这是共情的萌芽,也是发展民族认同感的开始。

Alison Cook强调,国家认同感的发展是由儿童在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影响下对社会世界概念化方式的认知变化所驱动的。在各种社会影响下,人们通过采用不同信仰和价值观,将国家认同融入个人认同。 认同自己民族的人,会重视民族信仰和价值观对自己的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信仰和价值观。

如何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给予支持?

对0-3岁的孩子,始终如一地回应婴儿的需求,是确保他们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的最佳方式之一。帮助他们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对他们探索世界的积极鼓励。

对4-6岁的孩子,提出开放性“公平话题”,鼓励孩子勇于表达,示范包容心、好奇心以及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加强公共生活的参与感、深入理解多样性,从而达到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以及推而广之到其他人的教育目标。

04 亲身体验、自然情感,将国家认同植入孩子心灵

星河教育总校长叶延武认为,国家认同不是与生俱来的,幼儿阶段是国家认同教育的最好时机。中国文字是我们的智慧结晶,中国语文是我们的存在之家,中国节日是我们的人文观照,中国风俗是我们的文化伦理。这些中国元素深藏国人血脉,绵延世代不绝,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心灵向往和生命追求,学生浸润其中可以永续国家认同的坚定自信与强烈责任,滋养他们立志成为一个精神饱满、人格健全的“中国娃”。

童年生活,隐藏人生的重要线索;

童年表情,决定人生的整场心态;

童年眼光,映射人生的全部气象。

他们看见了什么,就会追寻什么。

“进行有选择、有目的、有理智的文化传递,才能使儿童获得最重要的人类特性。” 幼儿教育必须葆有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才能孕育优秀的民族性格。同时,要帮助他们既能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又能用世界眼光看中国,将自我成长融入祖国发展和人类共同命运。

幼儿的国家认同教育要体现:

儿童立场,突出趣味性;

彰显文化底蕴,突出审美性;

渗透价值引导,突出体验性。

让国家这个政治意念转化为孩子的亲身体验、自然情感和日常生活,把中国根、民族魂植入孩子心灵深处。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从家长中来到家长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践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道路上,开好头,起好步,系好人生第一扣,迈好人生第一步。

▲专家演讲

作者 | 敖竹梅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