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北京胡同疏解整治成效显现,焕然一新

刘祎彤/国际在线
2017-12-13 07:48

西河沿胡同陆续进行了拆除违建、架空线入地、群租房腾退等行动,胡同变美了变敞亮了,整体街容街貌有了较大改善。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北京的胡同是中国北方居住环境的经典,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近年来,随着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开展,胡同已经焕然一新,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呈现。

金国民从1981年起就在西沿河胡同经营清真餐厅。自从前几年政府启动了“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他觉得不仅生活环境变好了,就连餐厅的生意也变得越来越红火了:“我生在这儿长在这儿,55岁了。现在我不缺钱花,我需要的是环境!您看我现在那环境,我都能乐疯了。现在逐渐在往正轨上走,因为大家都在改变。”

北京大栅栏西河沿胡同位于大栅栏地区北部,全长1150米,共有992户居民,187家商户。过去的西河沿胡同,充斥着私搭乱建,私家车辆乱停乱放,天空密布着杂乱的架空线。然而五年来,西河沿胡同陆续进行了拆除违建、架空线入地、群租房腾退等行动,整体街容街貌有了较大改善。

西沿河胡同的“大变身”,可谓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69岁的那保平阿姨说:“我是西河沿192号的居民,我在这儿生长了将近七十年,亲眼目睹了咱们街道日新月异的变化。前几年的管线入地、马路加宽,我们老百姓就觉得天也亮了、地也宽了,就感觉特别高兴。保安现在在街巷24小时巡逻,大伙儿安全感也有了。整个环境改变了,我觉得什么都好了。”

在拆除违建、疏解腾退工作不断推进的同时,街区的整体规划管控也引入了专家智库进行专项指导。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主任苏昊告诉记者,在资源支持、专家指导下,西河沿胡同已经在停车管理、消防系统建设等方面有了较为成功的探索。

比如,过去胡同内的步行空间因为私家车辆的乱停乱放被侵占严重,目前,胡同内实施了限行禁停政策,并利用北京坊商业区地下停车场,通过优惠价格解决了居民78辆车的停车问题,这一模式收效良好。

腾退后的空间如何更好利用?西河沿胡同的选择是改造、建成民俗图书馆、澜创园、民艺坊、文博馆、民俗图书馆等文艺空间,沿袭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居民精神生活。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主任苏昊表示:“西河沿街204号的‘澜创园’是利用腾退后空间建成,成为地区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西河沿街206号的‘民艺坊’是腾退空间建成,专门为地区残疾人打造的首个公益手工作品展示中心。”

此外,“文博馆”展陈面积约130平方米,引入个人收藏家宗绪盛的收藏文献作为主力展品,并计划每年开展四个主题的真品展览,包括老北京地图、民国北京书刊、北京历史文献和红色档案。“民俗图书馆”馆内环境幽雅,设施齐备,并配有80平方米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图书区藏书总量达2.5万册,报刊杂志区可容纳期刊杂志百余种、报纸几十种,阅览区设有60个阅览坐席,为胡同内居民提供了一个家门口的阅读、学习空间。

中铁建工集团设计院总规划师左玉罡介绍说,北京力求从功能、风貌、秩序和社区精神等方面,对大栅栏西河沿胡同等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保护:“总体上按照国际上对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演变的原则,结合我们国家街道本身的实际,再结合街区整体计划的实际。首先就是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不论是建设一个餐馆,还是铺一条管线,每一个行为过程中都要把文化遗产优先的理念挂在自己的头上;还有就是强调民意优先的原则,我们会通过座谈把民意和政府的意见收集起来,制定未来进一步的措施。”

历时五年,西河沿胡同疏解整治成效显现,居民生活满意度大幅提升。老胡同作为百姓生活的大舞台,承载着多样的民生需求,只有在整治过程中满足了这些需求,才能真正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

(原标题为《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北京推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 胡同面貌焕然一新》)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