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衣博带、蜜渍梅子:魏晋人士的生活美学什么样

李旭东 x 澎湃问吧
2022-08-10 16:57
来源:澎湃新闻

真实的汉末魏晋六朝,一面是为人熟知的魏晋风流、南朝金粉,另一面则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频繁的政权更迭,尖锐的社会矛盾,汉族与外族、士族与寒门、官僚与皇权的纷繁纠葛,构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段纷扰混杂的画卷。而也正因苦难的环境,催生了当时士人们以追求不朽为动机的主动精神,以各种方式重新塑造自我来获得自我确认,在玄思、谈边、吟诗、作文、挥弦、书法等活动中展示自我才能与风采。

魏晋人士的吃穿用度中,如何体现自成一派的生活美学?后人痴迷的“魏晋风度”究竟是什么?名士风流之外,真实的魏晋什么样?澎湃问吧邀请文史学者李旭东,一起聊一聊历史上真实的魏晋南北朝。魏晋人士的吃穿用度

@无名之辈nobody:魏晋时期的服饰是什么样的呢?

李旭东: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袒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由于南方的湿热气候,高齿木屐开始流行。袿衣(杂裾)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将尖角加长,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异常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

采桑图画像砖 魏晋 高台县博物馆

@子非鱼吗:请问魏晋时期的人都吃啥喝啥?

李旭东:吃的东西很多,下面仅以水果为例进行详细解析。根据《博物志》《齐民要术》《艺文类聚》等文献记载,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水果品类比前代丰富,而且每一种水果的品种也愈加多样。其中常见并被多部典籍提及,流传地域较广的水果约有近40种。包括:瓜、桃、樱桃、李、葡萄、梅、杏、梨、柰、柿、林檎、石榴、桑椹、荔枝、木瓜、杨桃、柑子、橘子、橙子、柚子、甘蔗、给客橙(卢橘)、橄榄、枇杷、龙眼、槟榔、蘡薁(yīng yù)、椰子、枸橼、余甘、沙棠、芭蕉、莓、棫(白桵)、槃多、枳柜(拐枣)、山楂、古度(无花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还喜欢食用干果,文献中记载的常见干果有榛、栗、枣、核桃、橡子、胡桃六种。其中多种果品有多个品种。从文献中记载的每一种水果的品种多寡可以看出,李和梨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是较为常见的水果。究其原因,一是这两种水果都出自本土,已经历经千年的繁殖孕育,种植栽培技术比较成熟。二是考虑到经济实用的原则。比如同样是成活率高的果树,与桃树相比,李树生命周期更长,老李树即使有枯枝果实也不会变小,所以李树成了更为普遍的选择。

从传世文献中可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与生产技术的持续发展,无论王公贵族抑或平民百姓,都已经不满足于直接食用水果,人们不懈地尝试水果加工的无限可能,并成功开发了多种食用方式。新鲜水果容易腐烂,难以保存。为了不受时令限制吃到新鲜水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采用了盐淹、蜜渍、曝晒等方法。《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收藏枣、柰、葡萄、栗子、柿子、木瓜、杨梅、李子、梅子、橄榄等水果的方法,每种水果都要根据含水、含糖量的不同而区别处理。

最简单的加工方式是晒成果脯,如枣脯,只需要“切枣曝之”这两道程序。另一种枣的加工保存方式则比较复杂,《食经》中称之为“干枣”,需要在晒干之后加酒封存。干葡萄需要加蜜和油,煮沸后阴干;杨梅则是“盐淹,曝令干熇,取杬皮二斤,煮取汁渍之,不加蜜渍”。先用盐腌,水分析出后再晒干,不易腐坏,再用汁液浸泡,能保持水果的水润度,体现了古人在有限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智慧。

李子、梅子、木瓜、橄榄、小梨等水果有酸涩的味道,直接食用口感不佳。《三国志》:“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记载了蜜渍梅子的食用方法。用蜜渍加工法在盐腌析出汁液后晒干,或者直接熏干,浸在蜜中封存。既保持了水果的新鲜度,又提升了味觉体验,在当时流传极广,颇受欢迎。水果有糖分,果仁有香气,可以与主食一起食用,提升主食的风味。

魏晋食谱中水果常在主食清单中作为配料出现。杏仁可以和大麦调配煮粥,《食次》中提到糯䊦(yè)的做法:“以枣栗肉上下著之遍,与油涂竹箬裹之。烂蒸。”糯䊦是一种粽子类的食物,糯米粉过筛加水和蜜调和成硬面后,捏成条状,把红枣肉栗子肉贴上涂满,裹上箬叶蒸熟,用果品增加甜度和香气。

魏晋风骨,究竟为何

@飞驰而过:请问怎么理解魏晋风骨,当时的名士是真风流,还是用风流来掩盖消极避世的心理?

李旭东:魏晋南北朝,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的统一,历时四百年。这个时期的特点,一是全国长期分裂;二是政权更迭频繁;三是社会动乱。在这个时期,同时并立的政权之间相互征伐,新旧王朝的更替也多是通过战争实现。

即使没有战争,上层统治集团的权力之争同样充满杀气。这个时代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染上了悲剧的色彩。许多上层知识分子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现实的苦难使世人发出了“天道有迭代,人道无久赢”的悲叹。社会失序,人生靡常,但人又不能脱离现实去生活。对家族、人生的执著追求并未因沉重的苦痛有所消退。追求个性的不朽和永恒,成为士人们共同的心声。以才艺取声扬名、垂史不朽自然成了他们实现个体价值的标准之一。上至帝王、下至一般士族,都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主动精神。曹丕曾不无激情地说:“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在以追求不朽为动机的主动精神中,人们以各种方式重新塑造自我来获得自我确认,在玄思、谈边、吟诗、作文、挥弦、书法等活动中展示自我才能与风采。

魏晋时期所标榜的“名士”,为“风流名士,海内所瞻”。魏晋所追求的“风流名士”风尚,正是这种洒脱活泼、自在适性的精神自由和个性表达,甚至许多与儒家礼教相悖逆的纵情率性行为,往往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标志。譬如《世说新语》载王孝伯所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骚》便可称名士。”

谁是名士?

其一,名士至少须为贵族,或为贵族的附庸。这种动荡的年代,纯粹的学问是不能维生的,《新语》中的名士每个都有赫赫的出身。

其二,名士要善饮,不但饮,而且要大饮方可。饮酒,很能体现出名士不问世事的态度。比如,王子猷答恒温的问话时说不知道自己居什么官位,似乎是“马曹”,也不知道自己管多少匹马,更不知道他们的生死。简言之,名士就是不管事,在野最好饮酒,在朝也不可忧国。他们推崇老庄、庄子的“尘垢秕糠,将尤陶铸舜尧也”可以作为名士这种行为的“理论依据”,虽然很明显他们是曲解了庄子的《逍遥游》。这里引发了“名士”的第三个特征,即谈玄,谈老庄。《道德经》的许多章节是治世之术,老子在很多时候更像一个愿为帝王之师的人,而且他在很多时候也会谈及自己的社会理想。而魏晋谈玄的人是极少谈及治世之道的,《新语》中不过有26则政事的记录,而且多是一些个人行为而言及大义,关乎国家的少之又少。

南朝竹林七贤砖画

@MagicWaltz:历史上十分有名的竹林七贤,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李旭东:《世说新语》中所描述的魏晋名士有各种不同的风貌,其中有一组人真正能代表这时期士人狂放的新人生观,他们就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人。由于他们常在竹林聚会,纵情畅饮,所以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七贤的才学、声誉甚高,他们种种任性荒唐的行为,成为西晋以后贵族子弟争相仿效的模范,后代也将晋代的淫逸之风归咎于七贤。其实七贤种种狂妄的行径,并非无所为而为,以下且举阮籍为例,了解其所有放荡越礼的行为,其实都只是要表达对世界的反抗。

阮籍是个自我意识强烈、非常自傲的人,年少时曾度过一段游侠式的浪漫生活,年长之后,“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临水,经日忘归。”出身仕宦之家的他,也曾对未来有一番远大的期许,他饱读诗书,满怀济世之志,但世局的变化使他看透了政治的黑暗,不愿卷入权力斗争之中,每次被迫上任不久,就称病辞官,一连换了许多官职,都不久留。有一次他辞退大将军曹爽所委任的参军一职,一年多后曹爽兵败被杀,手下也受株连,大家都佩服阮籍有远见而免遭杀身之祸。从此阮籍在心有余悸之余,更是对政治彻底失望。

在司马氏得权后,为了笼络人心,拉拢名士成为当务之急,而阮籍便成为他们物色的对象之一。虽然司马家内斗不断,但阮籍始终是司马家的僚属,因为他们都看重阮籍的文名,不忍杀他,但也不许他离开。而阮籍为了自保,也采取十分微妙的态度来逃避险恶的政治风波——那就是“混”。他从不管事,每天只顾着喝酒,每当司马昭的亲信钟会拿政事来询问意见,企图从中找出构陷他的把柄时,阮籍总是喝得醉醺醺,随便敷衍了事,说起话来言不及义,却也没被套出什么口实。 

司马昭也曾派人向阮籍提亲,要他把女儿嫁给司马炎,显然这是一桩政治色彩鲜明的联姻,阮籍不想答应又难以拒绝,只好大醉六十天,拖得司马昭无可奈何,只好作罢。阮籍从不品评别人,可见身处恶劣的环境中,他的言行是多么小心谨慎,这对自傲的他而言,无疑是生命的一段悲剧。

《竹林七贤》 傅抱石作品 20世纪50年代

为了平衡政治生活上的苦闷,阮籍在日常生活中,是以蔑视礼法出了名。据说他在家中喝酒常常披头散发,赤身裸体盘膝而坐,当遇到卫道人士时,他就会翻白眼瞄人家,正眼也不看一眼。阮籍曾说:“礼岂为我辈设耶!”所以他与要回娘家的大嫂话别、在母丧时喝酒吃肉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在维护自我和保全生命之间取得平衡,以舒坦政治上的压抑。阮籍经常独自驾车毫无目的地在野外漫游,而每逢穷途末路时,他便大哭一场再掉头回家,仿佛象征着他随时在找一条生路却无法得到的悲痛,唯有借着一些怪诞不经之举,来表现他对当权者的嘲讽和不满。

究其原因,魏晋当时的政治现状使士人的群体意识得到消除,而个人主义得到张扬。魏晋名士都主张要张扬人格特性,反对虚伪的礼教,实现人的天性,冲破世俗,投身自然,纵情山水,注重生活情趣的享受。其中,以竹林名士和王羲之等为代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当时审美情趣的代表之一。

《褚摹兰亭序》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何晏、王弼算是一个转折点,他们开始大谈老庄,不能说这个转折是坏的,因为他们的写作带有更多的个人色彩。何晏的母亲嫁给了曹操,他是曹操的继子,地位是尊崇的,如果不是后来司马氏击败了曹氏,何晏也许还不能成为这个标志性的转折点。何晏至少是两件事的标志性人物:其一,他是玄学兴起的标志;其二,他是服药的祖宗。服药可能是秦代的方士所“发明”的,也许是汉代,但毫无疑问“五十散”的配方肯定不会是何晏个人所创,而且在何晏之前肯定有不止一个人吃过这种“药”,为什么何晏一吃竟然能成为一种流行?还有魏晋玄学的兴起,在何晏之前研究《道德经》《南华经》的大约是大有人在,但为什么何晏之后这竟成为一种风气?这和他的地位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他的官位顶多不过是“吏部尚书”罢了。等到了完全是竹林七贤的时代,建安派完全式微,大家服药的服药,谈玄的谈玄,饮酒的饮酒。干什么的都有,好在没多久陶渊明出来了,算是魏晋文章一条漂亮的豹,但陶氏是完全独立于政治之外的标准的隐士,在他身上很难找到所谓“名士风度”的痕迹,他是一个值得中国文化庆幸的人物,同时他的出现也是有其合理性的。竹林七贤出现后,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特征“玄学”完全兴起了。这时魏晋名士的时代特征完全凸显了出来,所谓的“名士风度”成熟了。

最风流,还是最混乱

@澎湃网友7FnAji:魏晋南北朝乱世差不多四百年,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哪些曾影响时代的走向?

李旭东:后赵明帝石勒、前秦天王苻坚、刘宋宋武帝刘裕、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这四个人绝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在前几位的英雄,其中石勒差点统一北方。苻坚不仅统一了北方还拿下了益州。刘裕统一了南方,顺便拿下了关中和淮河流域,巅峰时期地盘非常大,中原古都长安、洛阳都在他手里,这些可都是战略要地。拓跋焘统一了北方且差点打过江。四位君主中,最接近一统天下的那位就是宋武帝刘裕了。要不是他的后勤部长刘穆之早逝,刘裕铁定能收拾北魏,完成统一天下之举。

石勒命儒生读史

@肆条A的_包大人:魏晋南北朝除了社会、军事上的动乱,还有哪些极为混乱的方面呢?

李旭东:根据史料《南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瘟疫集中爆发,天下旱灾、水灾、蝗灾频发,人民生活艰苦。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极快,每个政权都对士人进行杀害,天下名士几近屠戮一半。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从魏晋禅让到八王之乱,每一场战事都死伤无数。由此可见,天灾人祸频繁,生活环境可谓是恶劣。如果不是天灾人祸集中在一起,整个社会也不会动荡不堪。恶劣的环境也导致人口数量锐减,百姓流离失所,时代都笼罩在黑暗中。

根据史料《南齐书》记载,公元304年开始塞外众多游牧民族,看见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无暇顾及北方,便乘机入侵中原地区。匈奴、鲜卑、羌、羯、氐五族胡人建立十六国,开启了长达135年的五胡乱华时代,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魏晋南北朝如此混乱、人民生活如此辛苦、社会处于荒唐状态,完全是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造成的。

    责任编辑:鞠文韬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