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日记 | 在世界的尽头:海豹!海豹!(33)

2022-07-05 13:29
上海

2013年5月2日周四 

卡纳克

-15℃/-4℃

西北风,20公里/小时

1

寒舍

前天,托马斯猎海豹半途而废。昨天,回伊卢利萨特的航班因风取消。

上帝接连关上了两扇门,会不会为我打开一扇窗呢?

昨天下午与弗兰克不期而遇——但愿这是我的窗。

12:00,到弗兰克家集合。

弗兰克(Frank Angmalortoq)正在家里喝咖啡等我们。

有人说,在格陵兰,职业猎人往往就是穷人的同义词。这话看来有些道理。

镜头所见,几乎就是弗兰克家的全部。无论这个家,还是这个家长,都一览无余——他独身一人住在这座独栋的小房子里。

拴狗的过程,或许是主人和狗队沟通的过程,磨蹭而漫长。不过有了前天托马斯的经历,我们对这个节奏已经淡然了。

随后是整理雪橇。雪橇是因纽特猎人的装甲车,各式军备都要井然有序地放到位:猎枪、猎叉、子弹、移动隐蔽盾、猎刀、绳索,以及热水、咖啡一应俱全。整理了半小时,我们以为该出发了,一回头,弗兰克不见了。

过了大约10分钟,他从家门口走了出来,换上了因纽特的皮裤和皮靴。

“酷!弗兰克!”我大叫。

因纽特猎人的上衣是海豹皮制成,称作安诺拉克(Anorak),皮裤是北极熊皮做的,靴子是海豹皮和北极熊皮做的,叫卡米克(Kamik)。今天弗兰克的套了一件布面的外衣。

图勒地区还有人喜欢狐狸皮裤子和黑色海豹皮衣领,白色的卡米克喜欢用北极熊皮制成。这种服饰风格被称为Arnatuut。

13:05,我们坐上了雪橇。出发。

2

发现

天气晴好。体感风速和前天出发时差不多。

雪橇没有朝鲸湾方向走,而是贴着海岸线,朝西北方向奔去。我猜,是因为这个方向的地势开阔,没有风口——上次托马斯说,风大,即使见到海豹也猎不到。

在快速行进的雪橇上,弗兰克不断地跪起来嘹望。一个半小时后,在一座小冰山前,“哎……”叫停。

他说,发现了海豹,大约在2公里外。按照他指的方向,我只能看到一片白茫茫。

尝试用望远镜头拍了一下,然后在后视屏放大到100%,那里似乎有一个不知何物的小黑点。

弗兰克信心满满。他当前要做的事儿不是为我指点迷津,而是拴狗。

他用匕首在冰上挖出洞,将拴狗的绳索固定住。

然后是一顿长达10分钟的鞭舞,直至狗狗们服服帖帖地卧到冰面为止。

狗狗消停了。弗兰克掏出望远镜对海豹做最后的确认。

开始准备猎枪和隐蔽盾。

用两个T形的木架撑起白色的织物,然后将猎枪从这个布制的盾牌中间探出去——这是因纽特猎人猎海豹的必备品,目的是让猎人接近海豹时更具隐蔽性,避免惊跑海豹。英文将这个白色的布框译作盲板(blind)。

3

徒劳的匍匐

一切就绪。弗兰克绕过冰山出发了。我照例要紧随其后,没想到弗兰克转身告诉我留在原地。然后,自己夹着枪和盾向两公里外的目标走去。

跋涉了大约1公里,弗兰克开始弓腰挪步,然后蹲下观望,直至完全卧倒,躲在盾的后面,模仿海豹爬行的动作,跪式匍匐,匍匐,再匍匐……

 

(这组照片是300毫米镜头拍摄后的局部放大,由于高度的空间压缩形成了视觉误差,似乎人与海豹很近。事实上,人与海豹的距离远远超过200米。)

如此缓慢地爬行了大约20分钟。

透过紫外线和冰面蒸汽混合的空气叠嶂,肉眼望去,弗兰克的猎物在哪里,不得而知,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他越来越飘忽越来越朦胧的身影。

突然,弗兰克站了起来。呆呆地挺在那里,一动不动。

几分钟后,弗兰克开始慢慢地走来走去。最后扛起枪,朝狗队返回。

那里发生了什么?

晚上,根据300mm望远镜头“半盲拍”的照片还原,可以看到最绝望的一幕:

弗兰克匍匐前进接近海豹,从跪卧到全卧,刚刚准备开枪,左边稍小的海豹突然滑进冰洞,消失了。

 

两秒钟后,右边那只大的海豹也瞬间滑入冰洞。

冰洞是海豹从海里钻出来换气的地方。这片冰面能够看到三个冰洞。刚才那两只海豹在洞口1和洞口2附近。海豹们出来换气时往往紧守洞口,这样,一有风吹草动就可以滑下洞里逃之夭夭。

弗兰克把三个洞口统统巡视了一遍,企望能有什么奇迹发生。

然而,一切都结束了……

4

渐行渐远

面对弗兰克空手而归。最沮丧的,莫过于狗狗们。

弗兰克说,它们已经两天没有进食了。

渴望猎物果腹,它们趴在那里乖乖地等待。终于,没有等来狂欢与激动。于是再度悄悄地趴下,伸出长长的舌头,可怜巴巴地盯着主人。

从保温壶倒出一杯咖啡,弗兰克以苦涩慰劳一下自己。

不忍回头看那些瘫在冰面上的狗狗,弗兰克举起望远镜,继续搜索。

下决心,再出发。

雪橇掉头向东,弗兰克说他看见大约3公里外有一只海豹。

为了减轻饥肠辘辘的狗队的压力,弗兰克起步就没上雪橇,全程彻底陪跑。

走了2公里,狗队停下来。

没有经历弓腰、下蹲、匍匐的程序,弗兰克望着远处一座冰山,面无表情地自言自语:“跑了!”

不甘。

弗兰克爬到一座较高的冰山上,继续搜索。

越来越少的猎物,越来越远的空手而归。

一天、两天、三天、四天的寻猎,幸运的猎人会有 20% 的机会猎到一只海豹。

几十公里的雪橇,几公里的步行,向着远远的海豹,坚定而无望地走去……

小小的黑点在瞬间消失——无论你多么坚韧,多么自信。

于是,看着别人的摩登与富裕,坚守着自己的传统与清贫——残存的因纽特猎人,倚在原生世界的边缘,以一己之力对抗着另一个诱人的世界。

两次跟随出猎,没看到猎物,只看到了真相。

对我而言,是失落还是收获?

5

断供的房客

18:30 晚餐。老板娘做的奶汁牛肉。香极。吃了两大块。

今天的天气看起来风和日丽,实际长途跋涉折腾起来还是寒风刺骨。晓琦终于感觉发冷。回来的路上,弗兰克把他那套头的海豹皮衣安诺拉克(Anorak)套到她身上,似乎暖和了一点。但依旧没有解决她的不适,晚饭只吃了一块牛肉,就去冲热水澡。

19:00 老板娘准时收起餐台上的所有食物,锁了餐厅的门。告诉我们,这是汉斯的意见——晚餐6点到7点,过时不候。厨房门如果不锁,第二天,冰箱里的东西肯定会所剩无几。

果然,一个半小时后,帕垂克回来了。看到餐厅门已锁,立即给汉斯打电话。早有准备的汉斯回答说,没有钥匙(这个理由怎么能成立?)。

放下电话,美国佬大发雷霆,而且越劝火气越大。他说,晚餐是200克朗,他已经付了餐费!怎么可以关门了事?

我突然有了一种莫名的解脱——航班取消,固然误了后面一大串事儿,但眼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航空公司付费的当地顶级餐饮住宿,或许也是幸事,至少不会滋生帕垂克那样的烦恼。

晓琦把下午猎海豹时带的自制汉堡送给帕垂克。美国佬总算平静了一点。

他嘟嘟囔囔地说,旅馆如此不通情理,让他无法接受。村里有家700克朗的民宿,他要去那里。

说着说着,摔门而出。

临近午夜,美国佬回来了。穿着大皮靴在走廊里肆无忌惮地走来走去,完全不顾及我们已经入睡。

“美式漫步”直至凌晨2:00。

补记 |

狩猎是格陵兰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因纽特人的生存方式。

解决因纽特人全年衣食的主要猎物是海豹、驯鹿、海象、独角鲸,还有北极熊。

如今,格陵兰因纽特猎人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其一,舆论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对北极文化、身份和可持续利用的直接攻击。

对于因纽特人来说,生态、狩猎和文化是同义词。但一些动物权利运动和绿色组织无视因纽特人的价值观和现实,严重威胁着世界上仅存的原住民狩猎文化。

作为妥协,格陵兰自治政府为有争议的物种设定了狩猎限制。其中,最为珍贵的北极熊被设定了每年150 只猎杀限额。

其二,气候变化。冰层变得越来越薄,狩猎区与居住区相距越来越远、猎物越来越警觉。弗兰克的出猎就是一例。

当然,每年的气候都不一样,对北极捕猎的影响也不同。2018 年,由于暴风雨多发,致使独角鲸的捕猎配额仅使用了一半。这些配额转移到了下一年,因此2019 年就有翻倍的收获。

其三,城邦生态。传统的图勒文化受到定居和现金经济的威胁。

食品、电力、弹药、猎枪和其他需现金购买的产品,意味着每个家庭中至少有一名成员必须从事受薪工作,而这个人多数是女性,包括妻子、女儿或母亲。女性担任的工作使男性可以继续全职打猎——因纽特人的身份仍然深深植根于狩猎。

“因纽特文化是现存最纯粹的狩猎文化。在适应高北极地区极端生活条件至少四千年后,因纽特人甚至不是狩猎采集者,而是猎人。纯洁而简单。” ——格陵兰自治政府教科文部长 Henriette Rasmussen在《可持续的格陵兰和原住民理想》中这样说。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