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八旬老人坐轮椅参观,“更好地了解过去”

澎湃新闻驻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陈斯斯
2017-11-26 19:0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11月26月,周日,阳光明媚,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来自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数据统计显示,前一日观展人数7262人次,为今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延续前一日的热度,26日前来参观的游客仍络绎不绝,队伍从兴业路排到了马当路上,大家鱼贯而入,参观有序。

9时39分,85岁老人沈菊芬坐着轮椅,在子女的陪伴下进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一进展馆,她便凝神望着巨型铜版浮雕沉思了片刻,随后要求子女为其拍照留影。

沈菊芬坐着轮椅,在家人陪同下来一大会址参观。

沈菊芬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前,在上海市黄浦区温州路小学做过教师,也担任过行政工作。她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这是她第一次来,尽管自己腿脚不便,但一想到要来瞻仰一大会址,内心抑制不住激动。

沈菊芬回忆,自己从小生活很苦,吃不饱穿不暖,但内心觉得更苦的是不能读书。在她18岁那年(即1952年),幸运地作为首批进入“上海市第三女中”读书的工农子女。这所由私立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合并成立的女校,在那年秋天,第一次招收工农阶层的女儿。3年后,她从这里毕业,考取了师范学校,并于1957年开始了教师生涯。

在建国伊始面向工农子女普及教育,这段教育经历让自己在思想上和工作中终生受益,如今仍让沈菊芬念念不忘。“来参观一大会址,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党的过去,了解党带所有中国人民的巨大变化。”

除了像沈菊芬这样的老党员,参观者队伍中也有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身影。

当日,复旦大学法学院2016级法律硕士第一党支部的支部书记王雪与10名支部成员来到中共一大会址参观学习,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之前有同学自发来过,“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这次集体来参观,在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的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在这里寻找初心,融入学习和生活当中,树立起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来自中国银行法规部的党支部书记邢峰是第二次来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与他一同过来的还有他的儿子邢非凡,今年上小学五年级。

邢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在2006年曾跟着单位党组织前来中共“一大”会址参观学习。时隔11年,在党的十九大会议后,紧跟总书记的步伐再次前往,有了不同的感受,内心更受鼓舞。

邢峰带着儿子邢非凡前来观展。

“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党的历史,了解当时的方针政策,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走过艰难的时刻,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十九大’精神,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也会有一定的引领作用。”邢峰表示,此次带儿子过来观展,也是希望他能在课本之外,更多更系统地学习党的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在参观完整个中共一大会址后,年仅11岁的邢非凡表示,在整个观展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克服了一系列艰难、困苦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也知道现在自己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