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家:传统合作模型须变化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2017-11-24 22:35

“高校和产业合作,目前进入比较艰难的阶段。”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研究部主任张志刚说。

传统上的高校成果转化链条,往往是“高校先有技术成果——高校服务部门对接企业进入产业视野——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产品和服务”。随着产业技术高度复杂化,几乎所有技术产品生命周期都在缩短。比如最新型号的手机,一年后可能就因技术参数落后被淘汰。这背后,是技术迭代速度不断提升。这也意味着,高校成果转化的传统合作模型,必须发生变化。

论坛现场

2017年11月23日,“高峰论剑,创见未来”——上海国际设计创新论坛、路演和展览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同步举行。这也是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项目启动以来的阶段性成果首次对外亮相。

为了加快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对接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推进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建成国际一流设计学及实践。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以同济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共同建设了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据悉,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建设是发挥协同各校设计学科的长处和优点,形成设计学科内部的重组、创新、更新、整合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协同平台开展顶尖的国际合作和一流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各项重大战略。

上海市教委相关领导、五所协同院校副校长及院长出席本次活动。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平在会上表示,此次论坛的设立,是希望集思广益,让各界人士分享对设计学科产学研协作与转化的经验、成果和思考见解。他说,“从宏观、中观到微观,我们的学生是否具备上下通透的能力,并直接对接社会消费者需求的专业领域,这就需要看我们如何从'研'转到'学'。” 在他看来,设计可以贯穿每个行业,每个领域,每个项目的流程,目前,研究院也开启了跨专业、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

“我们希望构建一套生态体系,像热带雨林一样,让高校科技成果在这样的土壤中长出来。” 在上海国际设计创新论坛上,上海创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新业务总监马俊杰,以“热带雨林”比喻理想中的科技创新转化环境,获得在场技术发展、创投领域负责人的共鸣。

当创新成果转化需要拼速度,怎样的“热带雨林”是理想化模型?马俊杰归纳为“政产学研金贸媒”整合。在传统的“产学研”之外,链条两端要再加上4个环节,其中包含政府产业发展方向及相关政策机制、高校基础研发和核心性技术突破,后者如能在早期阶段与市场需求对接、与金融领域对接,转化成功的概率将变得更大。

论坛结束后,五所院校的10个项目进行了路演。进入决赛的10个项目包括同济大学的“N-ICE未来社区众创众筹平台”、“面向游戏化服务体系设计,移动端三维组件属性智能搭配技术研究”、“从互动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项目出发的中国‘数制’工坊——打造中国精准STEAM教育第一品牌”;东华大学的“时尚产业的可视化认知决策平台”、“城市公共设计与服务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汽车配色系统的定制设计与开发”、“公租房共享冰箱”;华东理工大学的“Ramifire智能家用灭火设备”、“无界——创意共享服务平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上海亚洲平面设计双年展项目”。

来自同济大学的“从互动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项目出发的中国'数制'工坊——打造中国精准STEAM教育第一品牌”项目获得了此次活动一等奖。

据悉,这些项目来自五所院校的97个研究项目,涵盖了大交通生态、城市品质生活、高科技、大数据、时尚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今年10月,经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学术委员会评审、执行委员会审核,最终共有19个研究团队、78项专项基金通过评审并进行成果(进程)展示,其中10个项目进行路演。

周平介绍说,通过本次活动旨在联合业内专家、创投圈人士,分享对设计学科产学研协作与转化的经验、成果和思考见解;同时对现阶段高峰项目成果(或进程)进行路演与展示,推动设计学 IV 类高峰学科项目成果(或进程)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同时,加强五所院校在研究项目领域的协同效应,提升高校师生对设计产业化的认识与关注,并推动高校科研项目与资本的对接,从而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校对:刘威